胡玲 史振卿
摘要: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以节约为传统美德的民族。我们先辈通过自己的言行告诫后人节约的重要性。
关键词:节约;节用;和谐社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随之而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日趋严重。依靠地球而生存的人类,一旦消费的上限超过地球的承载力,将会面临严重危机。当前,解决好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是我们面对的严峻挑战。党中央高瞻远瞩,明确提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发展,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并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载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构建节约型社会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不仅需要我们立足于当前形势、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而且更应该从中华民族传统中汲取经验教训。
一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以节约为传统美德的民族。所谓节约,是指人们对待生活消费的理念,要求人们适当地节制自己的生活欲望,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节约财用、控制消费,从而体现人类对自然资源和劳动成果的珍惜。先贤们的言论时时体现对节约的重视。《论语·学而》载:“道千乘之国,教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治理“千乘之国”,除了教给民众做事和诚信 ,还要实施“节用”和“爱人”。《老子·四十四章》载:“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谓过度喜爱定会造成大量的浪费,藏之过多必然大量丧失。进一步讲,只有节约财物,才能使国家立于不败之地。荀子在《富国》中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提出使国家富强的办法,就是节省费用,使人民富裕,并且善于把多余的财物贮藏保存起来。《晏子春秋》记载,晏子多次强调节约的重要性:“节欲则民安”;“俭于藉敛,节于货财,作工不历时,使民不尽力,百官节制,关市省征,山林陂泽,不专其利,领民治民,勿使烦乱,知其贫富,勿使冻馁,则民亲矣”。晏子希望王通过节制欲望,节约财物的方式得到民众的支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节用”更是墨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墨子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端,用“节用”、“节葬”两部分阐释自己的政治主张。对此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指出,墨子“为节用”。墨子在《节用》中希望通过“去无用之费”(即节约开支,节制消费)的方式,达到“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的社会效益。从某种意义上,墨子的节约观是希望消除社会的不平等以达到和谐发展。
先贤们提出的“节用”观,与我们倡导的节约理念是一以贯之的。一个“国”(王朝)如果过渡破坏自然资源,浪费劳动成果,就会招致客观规律的报复,要想实现一统天下,国富民强,就必须重视节约、厉行节约。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节约能成为社会价值的取向,一方面仰赖于贤君名臣的厉行节约、率先垂范;另一方面则是节约持家的观念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西汉文帝刘恒是历史上较为贤明的君主,他治理国家以节约为本,不做劳民伤财的事情,并且率先垂范,认为只有皇帝自己厉行节约,臣民才能做到不奢侈浪费。除了上朝,汉文帝平常总是穿粗布衣服,宫中一切人员都衣着朴素。即使对待他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衣裙拖地,免得浪费衣料,更不准戴金簪珠宝,一切从简朴考虑。宫中所用帷帐、被褥也没有精巧细致的刺绣,以此来倡导淳朴的民风。在汉文帝的带动下,文武百官都争相俭朴,以节约、清廉为美德。最能体现文帝躬行节约的,是罢修“露台”和遗诏薄葬二事。
据《史记·文帝本纪》记载,文帝曾打算建一座“露台”,召来工匠计算造价“直百金”。文帝说:“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于是就打消了建台的想法。封建帝王的寝陵,不仅代表权势、财富,而且凸现出帝王的消费价值观。而文帝“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以省,毋烦民。”依山建陵,不重起高坟,且以瓦器为陪葬品,连丧葬的安排也贯彻他一生奉行节约利民的原则,“绖带无过三寸,毋布车及兵器,毋发民男女哭临宫殿。”正是在文帝厉行节约的教化下,整个国家形成朴实的社会风气,促成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形成节约的社会风气,同样离不开官吏的践履和倡导。汉武帝时期公孙弘始终保持节约的作风。《汉书·公孙弘传》中记载,公孙弘六十岁时被征为贤良博士,后官至丞相。虽位在三公,但仍厉行节约。“布被”,“食一肉,脱粟饭”。他的这种节约举动,引起同僚们的猜疑。汲黯认为,“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武帝听到后,问公孙弘,他回答:“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桓公以霸,亦上僭于君。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亦下比于民。”公孙弘把管仲与晏婴比较,管仲的奢侈则“僭于君”,晏子节约则国治,说明自己以晏婴为榜样,目的是辅佐武帝实现国泰民安,而非沽名钓誉。武帝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汉兴以来,股肱之位,身行俭约,轻财重义,未有若公孙弘者也。”
“文景之治”,武帝“大一统”相继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文帝“德之盛”,力诫奢侈,节用爱人,上行下效,推动整个社会的尚俭之风。有这样一位躬行节约的帝王,朝廷上下的奢侈行为必定受到节制。武帝重用公孙弘不仅是欣赏公孙弘的学识,更重要的是彰显他的品德,武帝甚至把他当做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文武之治足以让我们汲取教益。
贤君名臣的率先垂范,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化,而事实上,作为社会组织最基本的细胞——家庭,是社会风气嬗演的见证者。只有大多数的家庭以节约的理念来指导消费,社会的价值取向才能得到优化。《礼记·表记》中说:“俭近仁” 。也就是说,自身节俭是使个人达到仁德;进一步讲,节俭同样能使全社会臻于“仁”。只有通过自身节俭、家庭的节俭,才能最终形成社会的节俭。个人之“仁”,广而推之达到社会之“仁”。
“居家之方,唯俭与约”。这种认识在家训或家书中是随处可见的。颜之推在家训中通过比较北方节用、南方奢侈,希望后代 “躬俭节用,以赡衣食”。司马光虽身居要职,但从不奢侈,在《训俭示康》中列举许多以节约立名、以奢侈自败的例子,指出要把节俭作为家风世代相传:“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是以居官必贿,后方必监,故曰:侈,恶之大也。”陆游用自己一生实践教育后代要节约,在《陆放翁家训》中告诫孩子们:“吾居贫不喜为人言,故知者少,今启手足之后,乃至不能为棺殓,度不免以累亲故,然痛节所费,但获入土则已矣,更不可藉口于人,以资他用。”严复是中国近代具有深远影响的启蒙思想家,持家亦崇尚节约:“治家者,勤劳操作矣,又必节食省衣,量入为出,夫而后仓有余粮之积,门无索逋之呼。至于因浪费而举债贷贷,则其家道苦矣!”曾国藩,清末重臣,饭食起居始终遵守寒素家风,“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同时教导孩子:“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一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者。”
每个家庭都有兴有衰,在家境败落之时,家庭成员都要通过节食省衣,量入而出,来维系家庭的正常生活,使家庭免受举债、摇乞之苦;在家境兴旺之时,家庭成员同样要躬行节约,这样他们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家风奢侈带来的家境转衰,一旦家境衰败也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从而保持家族的持久兴盛。先辈们的良苦用心,不知子孙是否牢记于心?
二
节约是一种美德,是值得整个社会提倡的价值取向。它不仅关系到国泰民安,更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对自己不良欲望的克制。要求人人都节约,并非只是把物质财富的价值看得高于一切。我们所提倡的是节约而不吝啬,适度而不浪费。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主张:“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意思是说,节俭与吝啬是不同的。节俭是节约而不失礼节,吝啬则是指对穷困急难的人也不愿关照周济,正确处理节俭与吝啬关系的办法是做到“施而不奢,俭而不吝”。乐善好施但不奢侈,勤俭节约而不吝啬。我们中华民族就是一个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的民族,历来就有对己克勤克俭,对人慷慨大方,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如果只是吝啬刻薄,斤斤计较,守住物质财富一丁点也不耗费,忘却了节俭的实质,忽略了精神的陶冶,那就会使自己变成一个可怜的守财奴。像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临死时因见灯盏里点着两根灯草,便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把一锱一铢看得比性命还重,那就是背弃的美德了。
历代的节约思想及其社会实践,是先人们给与我们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让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前我国处于举国上下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新时期,正沿着中央布署的既定目标前进。在发展社会经济时,我们除了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还要十分注意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批判地继承传统节用思想,树立新时代的科学发展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当然,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把节约思想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参考文献:
[1]杨祖雷.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三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23).
[2]宋家佩.推进科学发展 建设节约型社会[J]. 蚌埠党校学报2007(04).
[3]蒋少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金融视角[J].特区经济,2007(08).
(作者简介:胡玲(1989-),女,海南陵水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史振卿(1977-),男,河南柘城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