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瑞玉
摘要: 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一种关系。客观分析师生关系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从而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改变固定的教学方式、单一的教学内容和传统的学习环境,这些变革从客观上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变化,只有深入探究其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才能更好地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
关键词: 教学改革高校师生关系交流民主和谐
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过程中基本也是重要的一种关系。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师生交往中实现的。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理论,多么完美的教育改革设想,如果缺乏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支持,都无法实现其初衷。[1]因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高校师生关系的特征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及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2]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系统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
在对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抽样调查分析中,得知当前高校教育中师生关系有如下特征:师生之间交往不多,缺少交流与沟通;课堂互动不强,气氛不融洽;师生关系淡漠,交往双方的主动性都不强;师生之间很少共同参加活动,除了上课之外,交往机会和时间很少。[3]
二、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分析
师生关系是高校校园人际关系中基本、重要,也是活跃的人际关系。笔者以为,影响高校师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师生间文化观念差异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高校教师与学生在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由于文化观念的不同,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亚文化和以成年教师、老年教授为主体的社会主流文化会产生冲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冲突发生在不同的“代”之间,所以也叫做代际文化冲突或代际冲突。[4]代际冲突是人类文化冲突的一部分,其实质就是在不同的“代”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及建立在其上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冲突。高校生追求自我、渴望自由甚至自视甚高的学习生活态度跟教师脚踏实地、遵循规矩甚至有些保守的行为方式产生冲突,造成了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师生冲突的事件也由此不断爆发。如曾在网上引起广泛争议的“杨帆门事件”,便是师生间的文化观念差异造成的。
2.学生个性因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性格特征左右着人际关系。根据调查资料,有53.7%的学生认为是自己的性格特征影响了自己与教师的交往,并把性格特征作为影响其与教师交往的首要因素。[5]一般来说,外向型的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比较多,师生关系比较和谐。而内向型的学生则很少主动与教师交流,甚至不敢与老师联系,从而影响了与教师的关系。师生关系也会影响学生的性格发展。在心理学中,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尤其在大学阶段,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特征已经有所认知,如果能进行正确引导,性格内向的学生就可以变得活泼开朗,这时教师起主要作用。在良好的师生交往中,教师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塑造学生的个性。
3.教师因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教师自身的因素对师生关系影响很大。教师的情感、学识、行为等对师生关系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据调查资料,3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能力是影响师生交往的主要因素,有24.8%的学生把教师的知识丰富程度作为排在第二位的影响因素。另外,教师的人格品质也对师生关系有较大的影响,有21.1%的学生把它作为对师生关系的第三项影响因素。[6]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知识老化周期缩短。高校教师应该不断汲取新知识,时刻注意更新本学科的知识,还要注重跨学科知识的学习。高校教师应该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既有广博的学识,又有丰硕的研究成果;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既教学有方,又育人有成的新一代教师。
三、教学改革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
教学活动作为高校师生接触的基本方式,也是师生关系形成的重要场域,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发展的方向和结果。高校通过教学改革不断变革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从客观上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当前的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学习环境。
1.教学方式改革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
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称[7]。当前教学方式的改革主要是从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这种转变是教学方式最大限度的变化,也促成了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掌控的单向信息传递,教师控制着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而对于改革后的教学活动,教师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引领者和辅助者,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本质上转换了师生的角色,形成了新型的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
2.教学内容改革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
教学内容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综合[8]。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从支持教转向支持学,这一转变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更加注重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改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绝对主体地位。二是教学内容表征的多样化、丰富性及获取的便捷性,这主要是由于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所带来的,多样化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改变了传统教师相对单一的授课方式,使得教学活动更加易于接受,同时,教学内容获取的便捷性使学生可以获得比教师掌握更丰富、全面的信息,使教师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而更加彻底地影响着师生关系。
3.学习环境改革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
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资源和人际互动两方面。一方面,教学改革引入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而学生对这些资源的获取能力明显优于教师,从而影响着师生信息对称程度。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所创建的开放、多样的交互方式使人际互动变得更为便捷。传统单向的传播方式和纸质传播媒介,被电子化、网络化的表达方式所颠覆,伴随着博客、微博这类“碎片式”记录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在师生关系中,学生的话语权逐渐得到彰显。
四、教学改革背景下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
1.确立师生间民主、平等的角色定位。
师生民主平等是指师生双方在民主的氛围中,平等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双方均以主体人格的身份敞开彼此的内心世界,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和沟通。在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应有作为平等主体的“人”的交流和沟通。教师应当看到教育行为是以学生为对象的教书育人的实践,不是传统的以“填鸭”方式的知识灌输,而是面向学生的互动式教育活动。在认识和理解教育对象时,教师应当把学生放在作为平等、自由、独立的人的维度上加以审视,视之为共同完成教育活动的平等参与主体,进而在“民主”观念的指导之下与之共同推动和完成这个教育活动。
2.积极构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教育、多媒体教学等一系列新事物的出现,对于传统高等教育是巨大的挑战。快捷方便的互联网与日新月异的电视广播使师生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减少,师生关系逐渐淡化、冷漠。然而,我们在看到信息技术给师生关系带来弊端的同时,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打造便捷的师生交流平台。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除了传统的课堂交流及课后的座谈、讨论,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师生交往的空间和渠道。例如利用博客、教学网站、论坛甚至是QQ、微博等多种方式,打造立体化的师生交流平台。
3.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师德修养。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这必然要求教学的中心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将从“教授”转移到“引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从经验型教学中跳出来,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提升理论高度,同时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把自己打造成为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这是在当前进行教改的背景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参考文献:
[1]赵琳琳.后现代主义师生观及其对我国大学师生关系的改造[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71—73.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33.
[3][5][6]唐清云,余国瑞.对大学师生关系的调查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3,(7):49—50.
[4]石中英.代际冲突与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J].现代教育论丛,1997,(1):15—18.
[7]李炳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97.
[8]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