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值得思考的几点问题

2012-04-29 09:36苗森
考试周刊 2012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课程

苗森

摘要: 作者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共发现了五点问题:教学内容乏味、与生活脱节;教学形式模式化、单一化;教学评价简单化、一刀切;教学方法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教学过程超负荷。这些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五点问题改革方向

一、教学内容乏味、与生活脱节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课程观,“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这种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课程观,显然不再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现行语文教材有一些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接受有一定困难,一些内容过于繁难,一些内容又过于简单,不同程度地脱离学生的实际。当今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为此,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教材的乏味、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脱节的现象,充分利用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素材,将教学活动引入生活,引入社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受、体验和领悟,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在含义,才能真正获得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才能真正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二、教学形式模式化、单一化

“模式化”就是教师不顾主客观条件是否允许,在课堂上机械照搬他人的某一教学模式,甚至千篇一律地加以重复。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解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开始成为国内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一些教师墨守成规,他们对新的模式没有深刻的理解,只是生吞活剥、简单模仿,结果是千堂一面、千文一腔。学生置身凝固的课堂,兴味索然。殊不知,任何一种教学模式虽然总是与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的水平相联系,受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制约,但更多地表现在对教师把握教材的视角差的承认,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的关注,对教学对象个性的认同,更体现在教育者自身素质的个体差异上。缺少变化的课堂结构、程式化的教学步骤,不仅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而且只会加速大脑皮层的疲劳,抑制思维的活动,阻碍兴奋点的产生。

三、教学评价简单化、一刀切

“一刀切”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视或忽视学生的差异性的存在,在实施教学行为和衡量学生发展程度时出现的简单化现象。

承认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精髓,是对人的多样化发展的承认。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我们往往不允许出现错误,热衷于区分优劣,否认差异,于是我们会在课堂上导演出一幕幕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受不了”的滑稽剧,抱怨甚至歧视学困生,并用一切手段把学生放置在一个整齐划一的“模”中加以铸造,扼杀个性的自由发展。

因材施教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原则。“材”主要是指学生的个性差异,包括智力差异,只有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教师才能区别对待教育对象,使受教育者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既达到统一的基本的教学要求,又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并获得进一步发展;才能面向全体,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正确把握教材的分量和难易程度,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提出恰当的学习要求,使教育目标控制在既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又完全可以经过努力达到的水平上,所谓跳起来就能摘到桃子。

四、教学方法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部分教师习惯于课堂上照本宣科,轻视社会实践,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简单地变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教师在课堂上,高频率、低效率地向学生提问,以致问题充斥课堂,把饶有兴味的课堂教学弄成了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枯燥的问答课。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口气连发数问,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问得学生紧张兮兮,目瞪口呆;有的教师习惯于用没有思考价值、赫然呈现在学生面前的“问题”,(实际上这样的问题算不上问题)向学生发问,学生尽可以信口雌黄,教室里却“异口同声”;有些问题则超过了学生的认识水平,结果挫伤学生积极性,抬不起头来;还有些问题则是老生常谈,学生厌烦反感。

教学是在不断地设疑、解疑的过程中进行的。必要的发问是课堂上教师强化重点、突破难点的手段,是激发动机、激活思维的利器。可是滥问则会消耗宝贵的时间,降低课堂教学效益,在热闹气氛后面,隐藏的是学生思维强度的减弱、学习动机的消退,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重负。发问的主要目的不是激发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而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适宜的检查。所以教师千万不要满足于课堂提问的现状,而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少问巧问。缺乏明确目的、仅有一个“花架子”的提问,是不能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只有根据学生的思维规律,充分考虑提问的频率和场合,调整提问的内部结构,使“问”作用于读书,作用于观察思维,作用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作用于情感的熏陶,才能产生激发动机、引起思考的积极效果。二是让学生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活跃教学气氛,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和勇气;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于质疑;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让学生在信息交流、探究的过程中解惑。

五、教学过程超负荷

中小学生的减负问题一直受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所关注,但时至今日,由于学生承载失度、发展失谐、心理失衡的现象依然存在。它的产生根源于教师、学生、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超负荷”即指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教育观念和自身素质的原因而引起学生学习负担的失度、失衡的行为。从根本上说,这种现象是“应试教育”结出的一个恶果。

有的教师重量轻质,相信“教师教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多”,于是唾沫横飞,头头是道;有的教师一味强调苦学多练,认为“学习时间越长,学生学得越好”,便依靠书山题海,频繁考试;有的教师求深求难,使得绝大部分学生不知所云,忧心忡忡。日复一日,学生对读书便再也提不起兴致了。

我们既要肯定学生要有必要的学习负担,又要坚决反对逼学生超负荷学习的做法。这就要求教师平衡德、智、体、美、劳各学科的学习任务,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的书包再轻一点,作业再少一点,考试频率再低一点,学习时间再短一点,给学生一片蔚蓝的天空,还他们一个美好的童年。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必将成为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的课题、我们既要立足当前,务实求真,切实解决现阶段课堂教学中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又要放眼未来,探讨课堂教学领域中的一些深层的问题,努力寻求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的增长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朱英.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辽宁教育,2007,(9).

[2]陈洁.浅析创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策略.考试周刊,2011,(76).

[3]吴丹青.“体验—探究”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7,(上).

[4]陈爱鹏.当前语文教学几个定位问题的思考.语文教学之友,2008,(10).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学课程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