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成
一、缄默知识概述
缄默知识最早是由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Polanyi)提出的。1958年,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如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那么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也就是说,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包括通过言语、文字或符号的方式所表达出来的知识。在这些知识之外,还存在着其它类型的知识,即“缄默知识”,而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等方式表达出来的知识就是“显性知识”。如骑自行车,一个学习骑自行车的人尽管可以掌握许多别人告诉他的显性规则,但是无论如何对他来说都是不充分的,他必须在学习骑自行车的过程中个性化地、真正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规则并从中发展出许多只有自己运动着的身体才能够理解的新规则。没有这种个性化的理解、应用及难以分析的新规则,一个人就不可能最终学会骑自行车。因此可以说,显性知识的规则是有用的,但是其发挥作用的方式却有赖于一些缄默的规则知识。
二、获得地理缄默知识的有效教学方法
1.指导观察,直观感知地理现象
从宇宙到地表形态,从高山到海底世界,这些都是地理学科的研究范畴,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会提及众多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而其中的很多学生都是闻所未闻,无法逐一直接感触。这无疑会给学生的理解、认知带来障碍,甚至会影响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地理的信心和勇气。因此,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有趣、直观的地理教学语言,辅以恰当的身体语言、表情、语调及教具,将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逼真地描绘出来,将会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形象思维,使学生好似身临其境,那么枯燥无味的知识将变得风趣有味。
地理教学中,我们无法走进世界的每个角落,也不可能解释世界的每一个现象,但是,地理事物有其整体性的特征,同时还存在着差异。只要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就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例如,讲述“板块碰撞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时,因学生既没有过多时间去感知自然,又未有专门机会外出实践,很难理解和想象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变幻无常。于是,老师可以伸出双手各代表一个板块,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如下:高的代表陆块,低的代表洋块,当两者相遇时,代表洋块的手向另一只手下俯冲,在俯冲地带形成海沟,而陆块在受到洋块的俯冲挤压作用后,隆起形成岛屿或海岸山脉。如果陆块受到的挤压力过大,地下岩层就会发生断裂,地下积聚的能量就会沿断裂带迅速向外释放,引发火山和地震。这样,寥寥数语,加上简单的手部动作,有利于学生明白这些抽象复杂、枯涩难懂的地理现象。
因此,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强调学生平时注意观察周围的山水、风云、厂矿、田园等地理事物或现象,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生野外考察、社会实践、郊游野炊等的机会,有目的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从而得出比较有深度的地理原理或规律。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地理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有的中心问题,可多创设情境,给学生思维空间的动力,思维的灵感有时在于激发,教材上和课外具有大量优美诗歌、照片、漫画等材料,可作为创设情境的材料,根据这些材料尽量巧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转换思维方向,改换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在“ 我爱学”、“我会学” 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运用和掌握地理知识。
创设情境,运用生活显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直观再现、角色扮演、语言描绘等创设,将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和一组情境之中,激起学习式练习的情绪和感情的体验,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形成一定的志向,积极地进行练习,这样,把知、情、意、行融为一体。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当好导演,创设情景启发学生充分活动,演好每一场“戏”。例如,学习“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时,可以布置“ 画一幅家庭或学校所在社区的平面草图, 看图中有哪些服务设施及它们在加强人们之间的联系方面各有何作用” 的作业, 让学生分组完成, 每组提交一份图文并茂的调查报告。从学生书面报告中常能得到这样的启发—“地理就在我们生活中”。再如,学习地球的自转中, 给每小组一个地球仪, 使每位同学都能动手演示, 观察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逆转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旋转” , 这样学习印象深刻,便于深入探究。
3.重视实践,鼓励主动亲身体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地理实践的能力”。在其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可见地理新课程对地理实践的高度重视。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中学生来说,自身体验是最直接最真实的,“百闻不如一见”, 鼓励学生参加天文、气象、地学等兴趣小组,带学生到工厂、农村进行观察,开展各种社会调查。同时又将教材编排的“活动”内容有选择性地分类,精心组织结合到课堂教学,地理讨论课、黑板报、社会实践活动、游戏竞赛、辩论课等形式中去。
例如,讲到“聚落”这一课时,可带领学生观测农村聚落(用地规模数量、空间的变迁、建筑形态变迁等),通过实践教学形成学生的地理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等,强调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实践活动中手脑并用,学以致用。实践教学能够培养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模拟实验,提高地理分析能力
地理教学中实验的内容很多,但多以模拟实验为主。它可以将自然界中不易观察到的宏观现象和演变过程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模拟实验可以使自然现象和过程形象化、具体化和动态化,促使抽象的概念易于理解,使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形成机理获得形象而生动的感知。实验教学强调演示与参与,尤其是学生亲自进行操作的实验。从设计实验、操作实施到分析结果的过程中,学生可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激发学习地理兴趣,唤醒自主学习意识,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想象、观察、分析和创新等能力。又如,通过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正确选用实验器材和操作常用仪器设备的能力;培养学生采集数据、处理数据、观察、分析、判断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能力。例如,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周年变化规律,可以运用多媒体制作而成的三维模拟动画,实现虚实、远近、快慢的转换,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观察。
5.讨论交流,促进隐性知识外显
“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充分地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理课堂讨论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一种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里,思想、观点、情感的沟通或交流,是主体间的一种信息交换。不同于“师生之间问答”。地理课堂讨论具有反思性和求异性。地理课堂讨论是在学生高级认知水平基础上批判性地、创造性地思考和讨论问题。在一种开放的状态中反复斟酌有价值的观点,使这些观点经受怀疑、辩论以及反思等,但讨论并不是追求观点(结论)的统一,即所谓求同存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原有知识储备、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情况, 向学生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内, 既有一定的难度, 又有一定的梯度, 让学生独立思考。例如,有的老师让学生讨论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同学们得出了五花八门的结果。有些同学抛开了“全球气候变暖会促使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沿海城市会被淹没”这样的常规思路,他们认为:寒带地区由于气候变暖可以发展种植业,从而将人口大量迁移到该地区,缓解一些地区的人口压力。这种全新的观点反映了学生积极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