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自古以来就是修身养性的地方,因而手工业十分发达。清《受宜堂宦游笔记》载,“苏州专诸巷,琢玉、雕金,镂木、刻竹、与夫髹漆、装潢、像生、针绣,咸类聚而列肆焉。其曰鬼工者,以显微镜烛之,方施刀错。其曰水盘者,以沙水涤滤,泯其痕迹。凡金银、琉璃,绮、铭、绣之属,无不极其精巧。概之曰苏作。”精光内蕴、玲珑精致的苏工玉器无疑就是姑苏最炙手可热的文化名片。
我国琢玉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时代;内蒙古兴隆洼遗存的发现,将中华治玉史推前至8200年前。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
到了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北京、扬州、苏州已形成全国三大治玉中心。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苏州的玉雕高手层出不穷,代表人物有陆子冈、贺四、王小溪等,尤以陆子冈为最,其剔地阳纹、镂空透雕的治玉技艺为今天苏工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和舒缓的生活节奏代表着苏州这座城市优雅的气质,那么,精光内蕴、玲珑精致的苏工玉器无疑就是姑苏最炙手可热的文化名片。从光福镇、文庙、观前街到相王弄、园林路、十全街,形式多样、风格迥异的各类治玉作坊和玉雕工作室鳞次栉比。
在园林路上,笔者走访了纤纤玉雕工作室主人葛洪和苏玉坊掌门叶清。都说苏州人的性情是用水漂洗出来的,这从葛洪和叶清的举手投足间便能管窥一二。尤其是一口糯得粘牙的吴侬软语,让所有在场的人不得不压低声音、放缓语速来适应环境。然而,他俩的作品却和性格截然不同。葛洪擅长仿古件,叶清钟情花鸟件;虽说风格有所区别,但刀法老辣的程度如出一辙。
葛洪的作品往往是通过对不同朝代的特殊纹饰和文化符号的排列组合来表达艺术境语的。从龙山文化的琮、璧、圭、璜到西周青铜鼐上的夔龙纹和凤鸟纹;从大唐盛世的环肥燕瘦到明清时期的三寸金莲,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元素总能在他的作品中来回穿梭;他的作品精雕细镂、虚实相间。
而叶清的花鸟件则清新雅致、飘逸洒脱,题材多见于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风格偏重于写实。他的作品《我如意》就是综上所述的典范之作——清澈的溪流中一只白鹅振翅曲项款款而来,扁阔的喙里衔着灵芝仙草,仿佛仙禽下凡一般。整件作品动静合一、雕琢十分细腻传神,让人爱不释手。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修身养性的地方,因而手工业十分发达。清《受宜堂宦游笔记》载,“苏州专诸巷,琢玉、雕金,镂木、刻竹、与夫髹漆、装潢、像生、针绣,咸类聚而列肆焉。其曰鬼工者,以显微镜烛之,方施刀错。其曰水盘者,以沙水涤滤,泯其痕迹。凡金银、琉璃,绮、铭、绣之属,无不极其精巧。概之曰苏作。”
所谓“苏作”就是今天俗称的“苏州工”。苏州工的玉雕技艺以空灵、飘逸、细腻、精巧著称,坊间曾喻为“鬼工”,意思是事物精妙高超,非人工所能为者。今天,越来越多的琢玉人从四面八方汇聚苏州,从事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赵显志、范同生就是其中的不俗者。在赵显志的“长风玉舍”和范同生的“文同轩”里,笔者见到的作品风格则与前者截然不同。赵显志和范同生均来自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河南,也许受夏、商、西周以来20多个朝代皇恩浩荡的影响,抑或是中原地区无数次战争和灾难所留下的深刻烙印,他们的作品不但块度大、套件多,而且题材广、矿物材料运用也相当宽泛。作品以巧雕见长,线条老辣、唯美大气,犹如流行于汉、魏、晋、南北朝之间的“急就章”,总能让人在粗犷霸气的刀斧痕迹中窥探中原文化在“苏州工”里的沉淀。
赵显志说,虽然每一块玉石的品质和形状都不相同,但是,它们都各具灵性与气质。玉石的生命来源于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因此,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必须遵循保留和还原玉石自然属性的造物原则,使每一块玉石都能从静穆之美走向动态之美。赵显志的作品空灵大气、意蕴无穷。
而范同生的作品更注重设计理念,他的作品《学业有成》通过对一只大头皮鞋的细腻描摹和刻画,来展现作者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情感诉求。笔者眼前的《学业有成》是一件构思奇妙的作品,皮鞋上的褶皱、线脚、污损、尘埃一应俱全。然而,这件作品却包含了太多的借代元素,起到了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局面的隐喻效果。该作品荣获2011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司徒志勋
司徒志勋,浙江奉化人,1957年1月6日出生于上海。大学本科学历,先后供职于新民晚报社、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从事编辑、记者、经营管理等工作。爱好收藏,对玉石情有独钟;曾深入昆仑山无人区和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沿线采访。编著有《盛世说玉》、《碎石留痕》及其他纪实类、艺术类书籍多种。现为作家、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