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静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理事、《中国宝石》杂志编委 。其代表作品有:金摆件《凤鸣钟》、《金玉地动仪》、《百事和合》、《祖国颂》等。其中《凤鸣钟》在1983年在东南亚地区钻石首饰设计比赛中获最佳设计奖,是迄今为止我国花丝镶嵌作品在国际上荣获的最高权威奖项。
2012年9月25日至2012年10月2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细金工艺花丝镶嵌艺术展在上海ifc商场展出,此次展览共展出白静宜大师精心创作的12件花丝镶嵌工艺品。这些作品创意新颖,生动脱俗,格高调雅,方寸间亦彰显巧手游艺的匠心和用心,值得大家细细品味。
吴凌云(以下简称吴):花丝工艺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工艺,技法繁多,在明清宫廷金银器中被广泛采用,是名副其实的“宫廷绝技”。2008年,国发〔2008〕1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将“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正式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请您简单为我们介绍一下“花丝镶嵌”这门传统技艺。
白静宜(以下简称白): 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实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花丝选用金、银、铜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镶嵌以挫、锼、捶、闷、打、崩、挤 、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镶以珍珠、宝石。花丝镶嵌是一门传统的宫廷艺术,其工艺复杂而且繁琐,其技艺精湛,造型优美,品种多,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吴:此次您带了20多件作品来上海展出,请您就其中的一些为我们讲解它们复杂的制作工艺。
白:现今存留于世上的最著名的花丝镶嵌制品,非明万历皇帝的金翼善皇冠莫属。皇冠共518根丝编织,总重800多克,于1958年在十三陵定陵出土,目前保存在定陵博物馆。龙冠主体以金丝编制而成,分作前屋、后山、角三个部分,以粗金丝连缀在一起,外面用双股金丝编结的瓣形条带压缝,二折角单独编成,下部插入长方形管内。前屋部分用极细的金丝编成“灯笼空儿”花纹,疏密一致,犹如一体;后山嵌二龙戏珠,后山下部嵌一累丝制成的冠形帽饰。龙身两侧以粗金丝为骨,采用掐丝、累丝及码丝的工艺,形成镂孔鳞状,呈高浮雕式。龙首龙爪为錾刻制成,火焰系填丝做就。二龙昂首相对,中间嵌一珠。龙身曲屈盘绕在后山上,尾部上翘帖在二折角上,四足有曲有伸,大有凌空之势。这顶龙冠结构复杂,采用多种工艺,以极细金丝编结堆累焊接而成,外表不露任何接头痕迹,龙的造型生动有力,气势雄伟。龙冠既具有高贵、华丽之势,同时又不失儒雅俊秀之气。我们花了几年的时间才仿制出来。
凤冠是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花丝点翠凤冠以漆竹丝作胎,冠通高35.5厘米,口径19厘米至20厘米,博髻长31.8厘米,宽8厘米,重2905克,主要部分全部为纯金点翠打造,共镶宝石128枚,珍珠5449颗。冠上分别饰有花丝金龙、翠凤、珍珠和宝石组成的花卉。在翠云的衬托下,花丝金龙栩栩如生似腾云驾雾一般;翠凤则昂首翘尾,展翅欲飞;珠宝组成的朵朵团花饱满艳丽,美轮美奂。龙凤珠花及六扇博鬓左右对称而设,使得凤冠端庄迤逦又灵气充盈。此凤冠名为复制,实为再造。明代万历年间的凤冠保存至今,当时工匠的图纸、加工的过程以及组装顺序已然无从可查。凤冠的结构尺寸、用工用料,都是在我们对原件反复考察的基础上,推断出合理的工艺细节,方得复制。经由我们十位高级技师八百多天呕心沥血地精心打造,令数百年前的凤冠母仪天下的风采至今重现。
吴:您被评定为这一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您认为要把花丝镶嵌这门传统技艺传承发展下去,最重要的什么?
白:花丝镶嵌这门传统技艺要传承更要发展,重要的是要让技艺走向市场,只有这样才能让花丝镶嵌技艺具有生命力。但是这里的市场不是指大众的市场,而是小众的市场。花丝镶嵌发展于宫廷,历来一直为皇家御用。它们用料珍奇且全由手工操作,不可能批量生产,花丝镶嵌工艺产品实际上是珠宝奢侈品的一种,并且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它所面对的市场,应该是真正懂得这门工艺有实力的藏家和爱好者。
为传承与发扬这门传统技艺,恢复花丝镶嵌技艺的“宫廷”地位,我们仿制了明朝金丝编织的“金翼善冠”、花丝镶嵌、点翠的“凤冠”,还有汉、唐、宋、元、明、清的六朝花丝镶嵌的首饰艺术精品。同时,研发了新作品,如金丝编织软体的晚礼服手袋、席地纹编织的手包等等,这些新款高档珠宝已经开始了高级定制业务,为他们提供值得收藏的传世作品。另外,我们也打算走出国门,向欧洲乃至世界的皇室成员推广我们的产品,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国这门宫廷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