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春
【摘要】今年4月5日前后,一则关于“西沙群岛即将对普通游客开放”的消息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后经国家旅游局辟谣为假新闻。笔者就此则假新闻产生、扩散的前后过程进行了追踪,并反思其背后的新闻职业道德困境。
【关键词】假新闻;西沙旅游;反思
今年4月5日前后,一则关于“西沙群岛即将对普通游客开放”的消息在网上迅速蹿红。西沙是南海唯一没有主权争议的边远岛屿,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如果它将开放旅游的话,显然是一则非常重要的时政新闻。
“开放西沙群岛旅游”真的假的?
这条消息最早由中国广播网于4月5日07:00挂到网上。标题是“西沙群岛旅游即将开放/有利宣誓我国主权”,署名“记者汤一亮”,开头写道“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①。新闻说得有板有眼,称“海南旅游部门正开始着手西沙旅游的发展规划”,甚至连具体哪条航线、坐哪一种游轮都说得很确凿。记者还分别采访了一个叫邓小刚和尹卓的人,前者说是“海南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后者说是“军事专家”。
中广网上挂出的新闻完全是音频的文字实录。可以清晰地听到“海南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邓小刚”及“军事专家尹卓”的采访录音。纸媒对这则政经“大新闻”的转载,也照搬不误地引用了邓、尹二人的话。
奇怪的是,就在5日各大门户网站及纸媒纷纷转载这条新闻,“西沙旅游”也成为“百度热词”的时候,当天下午15时7分,人民网发出了一条署名“李叶”的辟谣报道,题为“国家旅游局表示未发布开放西沙旅游信息/专家:尚无科学方案”。这条新闻完全否定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报道,其援引国家旅游局综合司新闻处的说法“国家旅游局没有将开放西沙旅游的消息”。②
更出人意料的是,那个“海南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邓小刚”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强调“近期没接受任何媒体采访谈论西沙旅游问题,不了解西沙旅游问题,网上报道纯属捏造、误传”。而且,他早在半年前就已不再担任“海南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一职,而是从2011年3月起便改任海口市副市长。第二天也即4月6日各大媒体都予以了辟谣,“国家旅游局否认发布过开放西沙旅游的相关信息”。至此,基本可以认定,“西沙群岛即将向普通游客开放”是个不实新闻。
穿越时空的“移花接木”
疑窦也随之而来。如果邓小刚并不是副主任了,而且近期又没有接受任何采访,那电台节目中被称为“邓小刚”的那个受访者又是谁呢?而且,如果国家旅游局压根就没有要开放西沙旅游的计划,记者汤一亮又是从哪里获悉的消息?
笔者拨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热线4008000088,核实此事,工作人员称该热线只接受听众新闻爆料,无法查证是否存在“新闻造假”一事,也无法提供当事记者汤一亮的联系方式。
经笔者多方打探,9日下午,找到汤一亮的一位刘姓同事,其也是“中国之声”记者,她说未经汤一亮的允许不方便告知我她的联系方式。我只能让刘代为转达我的上述疑虑,汤一亮的回应是“报道无误,那个声音是邓小刚本人,其他不愿过多解释”。可这与邓小刚接受人民网采访所述相矛盾。而且,邓小刚的职位发生变化在海口市政府网站上公开可查,但汤一亮采访时对其身份介绍分明是“海南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显然与事实不符。
为了寻找邓小刚的联系方式,9日下午,笔者又辗转致电人民网那条辟谣消息的作者李叶,虽然其不愿意提供邓小刚的联系方式,但她说“自己是客观记录了邓小刚的回应”。
那到底谁在说谎呢?一个本该简单明了的事实,现在却成了无头公案。姑且抛开孰真孰假不管,央广这则消息引起的风波本身就暴露出当下媒体在新闻操作上的诸多失当之处。从最初的报道来看,记者对“西沙群岛将要开放旅游”这一消息的五个W表述不清,导语里就直接说“西沙群岛即将对普通游客开放”,谁,何时,何地发布了该项决议全都缺省,便直接引入对所谓“邓小刚”的采访录音。然后邓在节目中所说的“希望年内能够开通到西沙的海洋旅游”就显得异常可疑。
10日,通过在微博上@及发短信方式,汤一亮终于表示愿意回应相关质疑。下午,她主動致电笔者,对那则新闻的采访情况予以了解释。她承认将已调任副市长的邓小刚职务说成“海南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存在“失误”,但其不认为“开放西沙群岛旅游”是假新闻,她说开放西沙旅游在国家及海南省政府的规划中都是既定计划,在相关文件中可查。对于邓小刚否认接受过央广采访,她表示,“节目中的录音的确不是此次邓接受采访的发言,而是2010年接受央视采访时说的话,我只是将其中的音频借用过来,因为广播节目它有时要靠声音说话。”(她说用的是2010年央视新闻节目中对邓小刚一次采访的声音,当时主持人是欧阳夏丹,但笔者未能找到对应节目视频)一切疑问迎刃而解。原来汤一亮根本就没有采访过邓小刚,而是将几年前他接受别的媒体采访的声音“移花接木”到自己的节目中。不要说“开放西沙旅游”本身就是件没影的事,就是已然发生的确凿事实,如此“穿越时空”的表现方式也严重违背了新闻职业规范。
“捕风捉影的报道”和“粗枝大叶的转载”
从现有迹象看,这则消息的“瑕疵”并非记者无心之失,而是明知故犯。一个稍稍知晓新闻职业伦理的人就知道,将他时他人采访内容毫无说明地为己所用,并且是服务于一个本就是“捕风捉影”的未确定事件,已经逾越了基本底线。奇怪的是,在当事记者口中,却认为只是“失误”。
当然,在时效性压力下,一种“抢新闻”的惯性可能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致未经详细求证,就错把相关的传言或私人渠道了解到的信息当作既定事实来发布。因为早在今年两会上,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在列席政协特邀组时说,“国家旅游局正在与海南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西沙旅游”③。6日海南省相关负责人在回应媒体对“西沙群岛开放旅游”的疑问时,也承认“确实有计划开发西沙群岛旅游项目”,只是“如何实施还没制定”。④
正因为,“开放西沙群岛旅游”并不是完全无中生有的事,政府和民间可能都有不少传言,这时记者恰恰应更为谨慎,才能更好地实现媒体的“告知真相功能”。在没有正式的官方权威决定出来以前,以一己之臆断把某些官员私下的讲话或自己打听到的官场说法迫不及待的当成新闻,看似是“及时高效”了,实际上也把媒体自身推向了“不可信”的危险边缘。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价值虽有“五要素”,可真实性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在当下这个资讯泛滥的时代,强调对信息真实性的把关就显得愈发重要。因为越是符合我们感官享受或内心预期的东西,失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不少虚假信息和谣言迎合的就是公众的“期待心理”,投其所好。“纸馅包子”“女儿状告爸爸的吻”等经典的“假新闻”抓住的无非就是人们“担忧健康”和“喜欢猎奇”的本性。这时,记者作为大众媒体传播信息的首要一环,严格遵循专业主义的操作规范就显得更为必要。唯有对某一事件进行了充分的核实,确保其不失实后,方能将其刊播在媒体上。
另外,此次风波虽起于广播媒体,一些纸媒也间接充当了推波助澜的角色。4日“央广”播发该条新闻后,第二天各路或大或小的紙媒都疯狂地“为我所用”。一些媒体甚至在转载时连原创作者、媒体都不写。往往是A媒体转载央广的,B媒体便直接转载A的,而C就直接说“据B报道”。叠罗汉式的剪刀加浆糊,连“来源”都省了,不仅有侵犯版权之嫌,最起码的谨慎态度和核实的意识也一并在这急速周转的流水线中丧失殆尽。
纸媒这种粗枝大叶的“转载模式”堪称“粗糙”,它使得不实或虚假信息的大范围扩散更为有机可趁,对社会及受众造成的负面影响自然也更大。由于不愿花时间和精力核实,喜欢粘贴复制,就出现了异常讽刺的“墙头草”现象。某些纸媒头一天刚转载,第二天就忙着“辟谣”,宛若风中的墙头草,随风两面摆。此次“西沙群岛旅游”风波中,一家颇具影响力的纸媒亦未能幸免,成为“助不实消息为虐”的帮凶角色。该报4月5日刚转载了“西沙群岛将开放旅游”的消息,第二天就不得不跟着在要闻版刊登辟谣的内容。如此“反复无常”,无疑导致了自身公信力的除低。
参考文献
①http://www.cnr.cn/china/news/
201204/t20120405_509380256.shtml
②http://politics.people.com.cn
/GB/1026/17580799.html
③《新京报》报道: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2-03/08/cont-
ent_322651.htm?div=-1
④《新京报》报道: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2-04/06/cont-
ent_329215.htm?div=-1
(作者: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