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小说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2-04-29 09:02周海燕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2年6期
关键词:研究性校本小说

周海燕

小说是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与世界的重要载体。而现行的高中小说教学存在着选材范围狭小、缺乏时代性、教法陈旧等问题,使得小说课堂距离学生越来越远,审美和教育功能发挥得不够充分。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在研究性学习、校本选修课等方面对小说教学进行探索,希望能有所裨益。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很多小说名作作为现代文阅读材料入选中考、高考试题;而每年的中考、高考满分作文和优秀作文,不少就是小说佳作。因此,小说正日益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关注对象,甚至成为中考、高考的焦点话题。对于中学语文的小说教学问题,近些年来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们也越来越关注。但是,当笔者整理研究资料时,却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研究者似乎也分成了两个阵营:一方面是在大学学习教育学的硕士、博士们,他们大都是非一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深深为中学小说教学的范式化、陈旧化而忧虑,希望中学语文教学能更多地跟上小说发展的时代浪潮。

笔者也是一线教师,对于学院研究、一线教师研究的不同倾向和小说教学距离学生越来越远这两个问题也有着自己的看法。研究的不同倾向说明各自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同,硕士、博士们学习了如此多的文学理论,回望中学课本与中学课堂,愕然发现他们选文还停留在50年前,理念甚至停在100年前,怎能不让他们扼腕叹息?而一线教师们已经被高考的指挥棒指挥得疲于奔命,只想解决课堂教学的现实问题。当新课程改革迫使他们关注到小说体式时,固定思维并不会让他们一下子走向多元化欣赏的道路。

笔者认为,现在的中学小说教学中的确存在不少问题。

1. 入选小说较少,选材范围狭小,与现今时代有脱节。人教版必修课本中只有6篇小说,虽然有《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两本选修教材作为补充,但是很多省份并不会选择这两本教材。而必修教材中入选的《祝福》、《边城》、《老人与海》都是大浪淘金的经典篇章,自然应该欣赏,但是这些篇章至少是50年前的佳作了,对学生来说,代入感会有些欠缺。在现今的科技时代、网络时代,有很多优秀小说反映科技进步中人类的迷失与惶惑,这些如能入选,会更贴近时代、更贴近学生。

2. 小说教学程式化。一线教师乐于寻找、归纳高考阅读理解答题规律,进而构建阅读教学方式。连可读性强、对学生深具诱惑力的小说也只是进行技术化解剖,强调阅读技法。

3. 小说教学与文学理论脱节。较新的文学理论仅供学生在大学学习,很少被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文学批评与小说教学的隔阂严重限制了高中小说教学的发展。比如,许多课本将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作为固定特征,这种鉴赏方法有太大的局限性。现代小说反人物、反情节倾向明显,但高中教师还多停留在“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上。教师文体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使小说教学脱离了文学鉴赏轨道,与新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

4. 忽视小说的审美特征,缺乏情感体验和审美渗透。文本有重构性。读者出身、信仰、民族、性别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决定其对作品参与和完成的感受也有所不同。小说呈现丰富复杂的世界,要提高学生这个读者群体的独立阅读能力,就要提倡多元思维。但一线教师往往一边感叹学生人文素养的降低,一边在标准化应试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小说教学全过程都被局限在理性分析的框架内,课堂教学或者是对小说内容的再现,或者局限在教参理解的范围内,完全抹杀了阅读的情感性与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以教师和教参为中心的课堂剥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小说教学在由个性化走向标准化的过程中,失却了本身的魅力。

问题的确存在,如何解决呢?难道我们的语文教学仅仅是面对高考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情感体验吗?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小说教学能够引动学生的心灵呢?笔者做了如下两项尝试,试与同侪探讨。

1. 指导关于“小说鉴赏”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东北师大附中的高一高二学生每年都会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此活动中,语文组会推荐大量和“小说”有关的研究性学习题目,如卡尔维诺小说研究、20世纪科幻小说研究、21世纪网络小说研究等等,组织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把研究成果汇总。在每一轮的研究中,都会有学生对自己喜欢的题目进行大量阅读,并且认真进行研究,收获颇丰。

2. 开设校本课程——《短篇小说鉴赏及创作》。语文课程要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语文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新课标对课程结构的重大调整,无疑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创设了广阔空间,有利于学生语文个性的形成。而多元化的语文课程目标也使得语文校本课程的设计有了多个触发点。学校和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科优势资源,形成有内在关联的多样化的模块组合,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自我发展的不同需求。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从2007年至今,笔者的《短篇小说鉴赏及创作》的校本课程已经开设了三轮。最初此课程的开设出于对现在语文教育现状的一种无奈。笔者一直认为,让学生读现代小说与学习古代文化和文学同等重要。古文给我们的是一种文化传承,现代小说则提醒我们对于现代世界进行思考。但是很可惜,我们的教材对文言文一直过于重视,而忽略了小说对人心灵的启迪。而此课程尝试与学生共同探讨小说中的一些基本要素,如真实与虚构、小说的布局、小说的开头与结尾方式、主题和母题等,并带入到写作实践中。所研究篇章大都采用短篇小说,包括主流的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现代派、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等和非主流的各类网络小说。通过学生推荐、讲解、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使得学生对小说更加了解,他们的现代小说创作也异彩纷呈。

鉴赏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塑造学生个性和素质的过程,也是他们完善审美能力、爱的能力、求真能力的过程。高中小说教学,假如能在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开发上多下功夫,既照应了16~18岁这个群体的年龄特征,促进其对汉语言的掌握,又能提高审美能力,为提高民族人文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小说欣赏类校本课程开发中可利用的资源主要是在校教师,高中阶段语文教师关于小说知识储备的差异很大,这就需要这方面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集中优势力量开发出精品的小说欣赏类校本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推广。

猜你喜欢
研究性校本小说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