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培育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品质课堂的对策

2012-04-29 06:26张世平
课程教育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淀粉实验教学

张世平

【摘要】品质课堂是指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素养的高效率课堂。解决好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几个主要问题:教学的随意性,低效性、盲目性,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生物实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品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从而为培育品质课堂打下好的基础。

【关键词】生物实验 品质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91-02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增加了生物教学的数量,并明确由此评价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因此,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教学质量成为一个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方面影响到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培育初中的品质课堂,一定程度上就是要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动手、动脑的能力。根据现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随意性、低效性、盲目性三个方面突出问题,我们认为要打造生物实验教学的品质课堂,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对策:一是关注实验教学目标的科学性与明确性,二是关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品质的养成,三是关注生活过程中学生作为公民的科学素养的提高。

1.以强化实验教学目标为导向,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课堂品质。

在初中生物教学督导检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与生物讲授课相比,生物实验教学更容易出现教学目标泛化,教学随意性、低效性、盲目性的问题。在对初中学生进行“显微镜的使用”抽查测试时发现,虽然有相当多的学生能使用显微镜观察到装片标本,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导致能正确观察到装片的行为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二是学生在解释如何选择目镜与物镜、如何操作调节光圈方面并不能合理运用显微镜理论知识进行解释。例如:学生能迅速用老师调度好的显微镜找到目标,但当测试者悄悄地把遮光板转动到无孔状态时,问学生“我怎么什么也看不到呀?”,学生再看,果然一片黑,什么也看不到,惊奇而着急地说“刚才我确实看到了,怎么没有了呀?”,但却一直找不到变黑的原因。(分析说明:学生微镜规范操作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没落实。通过对师生的调查发现,教师认为:学生亲自体验非常重要,而且学生能清晰看到可以这个结果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符合新课程理念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经验,强调学习是在实践中主动的建构”。因此,将能“看”到显微镜下清晰的装片标本设置为实验教学目标,而忽视了“会按显微镜操作规范步骤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技能目标的评价,忽视了“会利用显微镜放大倍数的原理合理选择目镜与物镜”运用层次的知识目标的评价。)

分析认为:将“看到观察目标”作为评价学生实验能力的指标,导致的师生行为是:学生不重视过程的规范,教师为提高学生观察速度,采取了在学生实验前对显微镜进行了初步调试;告诉学生镜头长短这一特点进行选择,让学生“一目了然”,感觉“提高”了实验课堂实验效率。但这正是因为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评价指标的不明确、不全面、不科学导致。缺乏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支撑,学生的收获无从谈起,课堂品质则无法提高。

2.重视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与能力培养,关注学生探究品质形成的评价指标。

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品质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否发现问题、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实验观察是否全面而真实、实验记录与过程分析是否有逻辑、实验结论得出是否科学等几个方面上。教师善于发现学生一些行为背后的原始的科学品质,是发展学生思维与方法的最佳切入点。貌似不经意的疑问、奇怪的想法、捣蛋的行为等,往往是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与能力的雏形,关注思维方法与生物学素养的评价指标,会引导、促进教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方法与能力的关注与培养,强化并固定形成科学素养的品质。例如学生问“我的碘液遇到淀粉怎么变成紫色啦?可书上说应该变成蓝色的”。(分析说明:用碘验证淀粉的实际操作实验中,往往会出现淀粉液遇碘时出现颜色后又立即消褪的现象,此时学生往往会不断的加碘,但颜色可能会出现紫蓝、紫色,高中生物学会进一步解释这是由于淀粉的分解程度与种类不同而导致此现象发生。初中学生只有在不迷信课本、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情况下才可能提出此问题,这正是“观察”、“实事求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品质的雏形。教师在肯定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上,可适度地给学生一些“淀粉在不同温度下可能产生不同的物质”提示,引导学生去审视自己的操作步骤,通过有针对性的重复实验,再次比较观察,发现普遍现象与特殊现象;通过分析实验材料、过程条件与结果的关系,找到引起不同现象的一些因素[如:淀粉熬制时间不同、加入的碘量不同等],并初步形成假设,抓住变量设计新的探究实验方案,从而对培养学生有目的观察、有针对性探究科学设计的思维品质的形成提供了切入点。)

再例如在做“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得出结论“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部分变成麦芽糖,再进一步消化才能变成能被人体吸收的营养”时,突然有学生问“玉米种子在萌发时,它没有唾液怎么消化利用它的营养呀?”,引起同学哄笑。(分析说明:“在联想中发散思维”是科学品质中创新品质的雏形。因为相同的淀粉鉴定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从成分到消化利用方式的联想与困惑,并引发出“唾液→淀粉→消化→利用,而玉米种子无唾液可怎么利用它体内的淀粉呢?”的新问题,这种问题表面上看很荒唐、可笑,怎么可能把玉米种子和人的消化联系起来呢?所以才会引发学生的哄堂大笑,但事实上此问题在此时提出具有以下价值:①促进了消化吸收概念的深入理解。②增加了知识的联系能力,为知识的系统建立打下了基础。③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设计探究“植物如何利用营养”提供了动力与思考方向。这种“在联想中发散思维”正是科学品质中创新品质的雏形。及时肯定学生的联想与问题的价值,并引导学生从植物与动物如何利用有机物的角度去合理思考,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很好的保护并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因此,将评价指标细化并落实到过程中的思维品质、过程方法,无疑会引导教师更关注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从而提高实验课的品质。

3.关注STS评价指标,用生活中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作为公民的科学素养。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关注STS,贴近生活开展实验教学,正是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生探究品质、能力状态、情感态度评价的综合体现。例如有教师设计了一个学生探究活动的实验:发动学生运用维生素C能使高锰酸钾退色的原理,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用实验结果比一比平时谁爱喝的饮料、爱吃的蔬菜和水果维生素C含量高。结果学生兴趣高涨,在比一比的活动模式下,不仅在验证实验中培养并发展了学生的科学品质,而且促进了学生科学指导生活,科学服务生活的体验。(分析说明:“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始,“解决问题”是多种探究品质下的一种活动能力。此探究活动的价值正是在于培养了学生“问题来源于生活”的问题意识,“说服力来来源于科学”的科学设计分析能力,“结果服务于生活”的解决问题及基本的科学道德。该实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到自己生活中的问题,这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问题意识”的形成,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为探究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对照设计”、“单一变量”、“变量控制”等基本科学实验方法和思维习惯品质在实验设计中得到的养成与训练;自我改善生活不良习惯——改变了一部分学生喜欢喝可乐不爱喝水吃蔬菜、水果的毛病,正是对学生尊重科学,科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的培养与运用。)

总之,培育生物实验教学的品质课堂,需要从加强实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品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几个方面下功夫。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绝对不是一节课,一个实验就能培养出来的。从实验课评价指标上引导教师在关注学生探究活动中要多一分细心,要有层次、有步骤地培养其科学态度与精神,更要培养其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的意识与能力,重在提高其思维品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打造出生物实验教学的品质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苗建军.生物课程教学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6:56-57.

[3]胡蓉,陈远辉,唐正义.生物课程标准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3(10):84-87.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淀粉实验教学
从人工合成淀粉说开去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MMT/淀粉-g-PAA的制备及其对铬(Ⅵ)的吸附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