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口现状主要包括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化、人口结构及人口素质等。人口状况是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之一。根据历次人口普查和第二次西藏自治区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分析发现,西藏人口状况不容乐观,而人口素质低是西藏人口问题的瓶颈。鉴于此,认为政府应该向全国公开援藏项目及资金运作情况,将投资重点转移到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将提高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及“预期寿命”作为维护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手段,纳入到西藏各级地方政府绩效考评的指标体系;提高农牧区医务和教育工作者的工资及福利待遇。
[关键词]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素质;人口结构;西藏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2-0055-03
1问题的提出
基于人口处于经济、社会、文化、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中心环节,西藏人口现状是制定其各项社会发展政策的背景基础之一。人口状况的改善是社会现代化的关键,应该超前于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因此,在西藏现代化的进程中探讨人口现代化状况显然十分必要。人口现状主要包括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素质及人口结构等。自和平解放以来,西藏人口数量逐年增加,人口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人口结构日趋合理,人口现代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全国相比,水平仍然很低。
2西藏人口现代化现状及问题
2.1人口再生产类型
2011年西藏常住人口为3002166人,同2000年相比,十年间共增加了385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39%。年均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82个百分点。全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为2716389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40514人,汉族人口为245263人。藏族人口占9048%,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1.35%;汉族人口占817%。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藏族人口增加289221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增加9923人,汉族人口增加86693人。
生育观的改变,是启动人口再生产类型转换的引擎。由于医疗及教育条件的改进和中央及全国兄弟省市的大力援助,自和平解放以来,西藏人口的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并带动了生育率的下降。同时,随着妇女受教育和就业机会增多,加之20世纪在西藏城镇居民中推行的控制生育的人口政策,致使少育的新生育观念现在西藏形成及推广。马戎对西藏人口的年增长率分析表明,1991—2005年,全国人口的年增长率从13‰平缓下降到6‰。同期西藏总人口的增长率在6.9 ‰~171‰浮动,藏族人口年增长率在3.4‰~22.7‰波动,同期在西藏的汉族人口增长率变化幅度为-114‰~2373‰。据“六普”资料显示,2011年西藏总人口出生率在16‰左右,死亡率6‰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1‰左右。人口总规模平稳快速增长是西藏人口近30年来的人口状况的基本特点。马戎认为原因有二。一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藏开始实行特殊的生育政策,使得西藏自治区总人口增长率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在中央政府的援藏项目和西部大开发项目的实施工程中,使汉族地区的施工队伍和个体服务业人员大量涌入西藏,造成西藏城镇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明显增加。而由于受气候、生活习惯及语言障碍的制约,西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目前主要在西藏区内各地区流动,所以在分析西藏自治区实际人口状态时,外来常住流动人口的因素不可忽视。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西藏人口再生产类型经历了从高出生、高死亡、高自然增长到高出生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藏实行的特殊生育政策,使得西藏人口生育率较全国平均水平显高,而较实行生育政策之前低的状态。、低死亡、较高自然增长率的人口转变过程。人口再生产类型正处于过渡型阶段,是全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最迟缓的省区之一。
2.2西藏人口素质结构
(1)西藏人口文化素质
①本土农牧民及流入农民人口素质。虽然西藏文盲人口逐年递减,但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的巨大差距没有缩小且有扩大趋势。此外,农牧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比例大大高于全区。根据国家统计局1998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农村劳动力文化教育综合指数为18562,西藏农村劳动力文化教育综合指数仅04023,其文化教育综合指数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全国农村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39年,西藏农村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2.14年。根据Arnon的研究表明:文化程度对农业生产率作用影响的最低年限是5年。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交通及通信设施的发展,前来西藏经商求职的人口越来越多,人口流入日趋频繁。流动人口对西藏的经济、社会、人口等方面的影响显得日趋明显。“当前拉萨市流动人口存在问题与对策”课题组以务工经商的经济型流动人口为调查对象,对西藏的流入人口素质进行了调查发现:西藏流入人口的文化程度低,人口中农民多,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占86.7%,文盲、半文盲人口占14%,而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只占1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女性人口的文化程度又明显低于男性。②每10万人口受教育情况。根据2010年西藏自治区人口统计普查资料显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大学文化程度增加4225人;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增加816人;初中文化程度增加了6507人;小学文化程度增加6148人。同期全国每10万人中大学文化程度增加5391人;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增加2886人;初中文化程度增加4827人;小学文化程度减少8922人。
十年前每10万人口中,西藏的大学、高中(含中专)、初中及小学人口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少2329、7598、27618、5260人,十年后,每10万人口中,西藏的大学、高中(含中专)、初中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少了3423、9668、25938人,而小学人口却比全国多出9810人。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央及全国兄弟省市的大力援助下,西藏各级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西藏受中高等教育程度人口数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而受小学程度教育人口在十年后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西藏现代化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西藏人口健康素质
西藏人口平均寿命由1959年民主改革前的35.5岁提高到目前1999年的67岁,但是小于英格尔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应高于70岁以上的指标。就医疗服务供给能力而言2002年西藏平均每千人口的医生数和病床数分别为1.55名医生和2.13张床,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大。然而,农牧区卫生资源的使用指标却远不及全国平均数,西藏县医院的床位使用率仅在20%。朱玲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西藏人口居住分散,而公共卫生机构是按照人口密集的内地医疗服务模式建立,因此,在运作过程中造成医疗机构服务半径之内的人口密度低,凸显了服务需求方人口分散和供给方规模效益低下的矛盾。
2.3西藏人口结构现状
(1)人口年龄结构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西藏常住人口中,0~14岁占24.37%,全国为16.60%;西藏15~64岁人口达到7053%,全国15~59岁人口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西藏65岁及以上人口为509%,全国为887%。同十年前相比,西藏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82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6.4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增加了034个百分点。根据以上的分析,发现西藏少年人口比重逐年下降,但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77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缓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78个百分点,与老龄人口比重占7%的国际老龄化社会指标还差近2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高,目前西藏劳动力资源供给最丰富,就业压力极大。分析表明,西藏人口年龄结构处在人口现代化的初级阶段。
(2)人口产业结构
西藏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虽然逐渐下降,但至2008年仍严重高于英格尔斯30%的指标。1978年,西藏三大产业GDP结构为507%、277%、21.6%,就业结构为82%、59%、12.1%,经济结构偏离度为52.6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偏离度是指GDP中第一、第二、第三劳动力投入份额与产值份额之差的绝对值之和。计算公式为dj=Ij-Pj,D=秥dj|,式中dj为第j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Ij和Pj分别为第j次产业劳动力投入份额(百分比)产值份额(百分比)。;2008年各大产业GDP结构为15.3%、292%、55.5%,就业结构为54.7%、1045%、349%,经济结构偏离度为7875。西藏劳动力结构产值与GDP结构偏离度增大说明,随着经济的增长,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偏离。表明劳动力没随产业结构转换实现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存于农牧区。由于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低,无专业技能的一般体力型人力资源,导致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制约了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
进一步分析,西藏三产虽然逐年升高,但非生产性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人员所占比例畸高,2008年年末,西藏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占全年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4070%,比全国高出32.5个百分点;而二产中制造业从业人员占5.5%,比全国少了32.7个百分点;建筑业从业人口比重也高出全国1.3个百分点。随着 “43项工程”、“62项工程”、“117项工程”等大批工程的实施,西藏的建筑业快速发展。其中基建工程项目投资额度大高于工业建设投资,使建筑业成为居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部门之后第二高就业行业。二产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建筑业。内生经济发展缺乏长远深层动力与基础。说明了西藏人力资本结构及产业结构都没有为西藏的经济发展做好准备。西藏仍然处于传统产业结构向现代化产业结构转变前的初级阶段。
3研究建议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产、经营、服务、生活及思维方式,成为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动力。人口素质现代化是人口现代化的核心。没有人口素质的现代化,很难设想会有人口的现代化及整个社会的现代化。由于西藏生态环境价值的重要性及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有学者在研究西藏人地关系时提出严格控制西藏藏族城镇及农牧民人口的生育率,以缓和人地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此提法将片面受语言、生活习惯及就业技能限制,西藏本土剩余劳动力目前仍主要在区内流动。因此区外逐年增加的常住流动人口,对西藏人口的影响不容忽视;另外目前西藏藏族人口的生育率在不断地下降。现象等同与实质问题。受各种因素影响,西藏人口增长迅速是客观现象,但由此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的实质是,西藏人口素质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人口比重过高,人口素质的提高速度滞后于人口数量的增长。
3.1公开援藏资金及项目运作过程,将投资重点转移到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1984—2005年中央政府和各省市援助西藏总金额高达552.28亿元,这些资金和项目极大地改善了西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设施。目前西藏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新一轮的发展周期,为让全国人民放心并提高全国纳税人血汗钱的使用率,建议政府定期向全国人们公开援藏项目及资金的运作情况,并在项目立项前广泛征询社会和学界的建议,在已取得的成绩之基础上,将投资重点从基础设施重点转移到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3.2将提高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及“均预期寿命”作为重点指标,纳入到西藏地方各级政府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在“政治维稳”和“经济GDP”的双重压力下,西藏各级地方政府在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制度建设方面的社会政策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育,实践中“普遍存着行政工序化和应急性”。人口素质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技术需求,是西藏社会现代化的瓶颈。本文建议将提高“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及“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作为政治维稳和经济增长的具体评价指标,纳入到西藏地方各级政府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利用对各级地方政府主要领导者政绩考核这一杠杆,提高西藏人口的文化和健康素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内生力量。
3.3提高农牧区教育和医务工作工作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解决西藏农牧区人口分散和农牧区教育与医务服务能力薄弱的矛盾,将是西藏自治区教育与卫生决策部门面临的长期性挑战。有鉴于此,本文建议大幅度提高农牧区教育与医务服务工作者的工资及福利待遇,激发在职农牧区教育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的服务热情,同时吸引未来优秀的人才在就学、就业时选择这两个行业。
参考文献:
[1]王秀银惫赜谌丝谙执化的几点思考[J].人口研究,2002(7):9-16
[2] 安洪鄙轿魅丝谙执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理论探索,2007(2):93-95
[3]马戎蔽鞑刈灾吻人口结构与变迁[J].中国藏学,2008(3):167-182
[4]黄志武蔽仪常住人口超过300万[N].西藏日报,2011-5-6
[5] 陈华,索朗仁青蔽鞑厝丝凇⒆试础⒒肪秤肟沙中发展[J].人口研究,2002(1):22-26
[6] 温军蔽鞑嘏┮悼沙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1999
[7] 当前拉萨流动人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课题组钡鼻袄萨流动人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课题组[J].西藏研究,1998(4)
[8]西藏自治区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西藏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9]朱玲迸┠寥丝诘慕】捣缦沼虢】捣务[J].管理世界,2005(20):41-56
[10] 何景熙,王文川,马红莉被础性人力资本投资与西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中国藏学,2006(3):25-34
[11] 西藏自治区统计局编蔽鞑刈灾吻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2010,5,10
[12] 樊新明蔽鞑厣态资源与人口增长关系的探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4):119-123
[13]马戎,靳薇痹助政策与西藏经济发展毙蜓訹J].领导者,2009(6):43-47
[14]王思斌备母镏腥跏迫禾宓恼策支持[J].北京大学学报,2003(6):83-90
[作者简介]洁安娜姆,女,藏族,西藏波密人,西藏自治区党校讲师,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