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2012-04-29 05:06张淑芬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2年6期
关键词:史论史实题型

张淑芬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学科必备的素养和能力,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但最近测试中暴露的问题表明,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012年4月底,高二学生参加了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虽然从总体情况、得分率等来看,基本还不错,但在分析试卷过程中,第41题格外引起了我的注意,该题得分率普遍较低。仔细分析学生试卷,暴露的问题主要有:1. 答非所问,文不对题。有不少学生洋洋洒洒,下笔千言,结果却离题万里;2. 史论结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要么有史无论,列举了大量史实,却看不出这些史实为什么论点服务;要么有论无史,套话、车轱辘话满篇;3. 逻辑混乱、口语化严重。有学生也知道要写论点,并用史实论证,但逻辑混乱,词不达意。

为何会出现这些问题呢?固然跟没有接触、训练过此类题型有关,但关键还是史论结合能力的欠缺。作为教师,更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2011年开始,高考新课标文综卷题型已出现变化,但觉得还是高二,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未对此类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次测试充分暴露了不足。翻开新课程历史考试大纲发现,四大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12项能力中就考查诸如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等能力。近几年,高考试题题型的变化很大:2010年高考,历史主观题52分第由40题(37分)和选做题(4道选修题任选其一,15分)两部分组成;2011年新课标卷历史部分则把其中37分分为第40题25分和第41题12分两部分,选做题还是15分;再仔细分析,会发现2011年第41题系由2010年第40题第(3)问演变而来,只是从一小问变为一道独立的开放性试题。高考命题题型的变化,反映出高考考试改革对史论结合能力考查有加强的趋向。即便抛开考试,不说考试改革对新课改起到的导向作用,但从历史学科素养看,史论结合的能力也是必须具备的,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科素养和能力呢?根据发现的问题,按第41题评分标准的具体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首先,借试卷讲评之机,和学生一起讨论当前高考命题趋势以及历史学科关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科素养要求,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加强史论结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适时出示2011年高考文综试题第41题评分标准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有一个参照的标准和努力的方向,使其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教给学生回答此类开放性试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使其有章可循:1. 明确答题的要求,是“评论”、“阐述”还是“评析”等等;2. 归纳材料中的观点并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的界定、包含的要素、因果关系等);3. 选择要论述的观点;4.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等等。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日常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借助历史教科书,教学生如何提炼观点、找到论据(史实)。如,在学习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3课《百日维新》时,引导学生在所给文本中分析、归纳出论点:光绪帝的这些变法上谕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并且让学生用光绪帝颁布的改革上谕的内容等史实作论据来证明该观点。开始学生不知从何下手,于是提示:可以从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措施中,寻找哪些措施反映了维新派的利益和要求。在一步步引导下,学生很快分析出:在政治方面,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谕令各省督抚举荐通达时务的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在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使主张维新变法的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在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等,这些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铁路、矿务和医科等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等,这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这些措施基本上反映出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通过训练,让学生明白论从史出,在分析过程中培养了他们史论结合的能力。

在教科书之外,还搜集、筛选论点不同的相关资料作为补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在学习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时,展示几段材料:

列宁称王安石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梁启超说:“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传》

而也有人认为:“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二十二史札记》

先引导学生分别归纳概括、提炼材料中的观点,然后选取一种观点详细阐述。无论选取哪种观点,都要做到论从史出、重点突出、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

就这样,基本在每一节课上都根据需要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选取观点,用史实论证,逐步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2012年5月底参加高三第五次模拟测试时,成绩虽然还未能完全尽如人意,但在答题格式、用史实论证观点、语言的逻辑与规范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得分率也大大提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具备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素养和能力,在历史学习中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单纯地为应考到有兴趣学,最终不但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在学习历史的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

猜你喜欢
史论史实题型
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考题型及解法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百年边疆治理思想史论
巧妙构造函数 破解三类题型
一次函数中的常见题型
随机抽样题型“晒一晒”
从“工业革命背景”看复习课中的史论结合
世纪之交史论结合的佳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四卷评介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史实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