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宝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品学兼优,学习主动,自理能力强;二是学习很认真,成绩一般,其他方面表现活跃;三是学习不刻苦,成绩较差,其他方面表现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难度的增大,学生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明显,在教学实践中正确面对学生间的差异,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总会听到或说起这些话:“你说他咋就那么笨呢?”“我算服了他了,神仙也教不会他!”“我教他怎么就一点成就感也没有呢?”教师们常常会因为学生的差异而感到伤神、烦心,甚至苦恼。
那么,学生之间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我们都相信所有智力正常儿童的学习都不会有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因为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教学条件造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承认和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真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并且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教学。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正确认识差异存在的客观性
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是教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它历来为教育学家们所重视。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他对每个学生的性格、才能、志趣和特长等都了如指掌,并据此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不同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也常有不同的回答。有一次,仲由(即子路)和冉求都问孔子听到道理之后是否就要实行,孔子对子路说:“你有父兄在前,怎么可以听到就去做呢?”而对冉求说:“听到后就应该去做。”公西华见到这种情况有些疑惑,就向孔子请教。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人。”(意思是冉求平日遇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胆大好胜,所以我要压阻他。)孔子因材施教的主张,是一条宝贵的教育经验。
在教学实践中,班级中有考第一的,就有考倒数第一的,没有哪位教师能教出成绩完全相同的学生,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我们非要把所有孩子的成绩都教成第一,那恐怕只有让所有学生向后看齐了。既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我们对不同的孩子要投以不同的审视眼光。比如,我教过的一个孩子,到了四年级,10以内加减法还要数手指。我也运用了好多办法来强化或帮助她记忆。但有一天,她跟我说“不让我数手指算算数,比跳楼都难”时,我就想,在这方面她真的与其他同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为什么偏要让她如此痛苦,让自己如此沮丧而没有成就感呢?于是,我重新制定出了对她的教学策略,数手指就数手指,然后用她自己的今天与昨天进行比较,速度快了,准确了,对于她不就是进步了吗?她与我都有了成就感,都有了继续前进的信心。
从这件事我认识到,面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最好不要把所有孩子都横向去比较,拿班级成绩最后的学生与最前面的学生比,那会给学生、家长、老师带来最没有意义的痛苦。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无时无刻都存在。世界如此色彩斑斓,也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差异存在的结果。因此,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是我从教多年一直坚持的育人原则。由于受到先天遗传、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缺点,因势利导,促使其扬长避短。
所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计划。要时刻铭记:如果是小草,就让它去装点大地的翠绿,如果是白云,就让它去衬托天空的湛蓝。
二、正确对待认识差异的片面性
我们教育者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唉,如果不看学习成绩,这该是一个多可爱的孩子呀。”我们都曾教过这样的孩子:爱劳动、乐于助人、关心班级、诚实善良、长得特别可爱,谁见了都要夸上几句。可如果问问教他课的老师,或者是问问他的同学,就会发现没有人会再把“可爱”两字送给他了,原因只有一个:成绩差。成绩掩盖了孩子们自身太多的优点。成绩本身就是差异的产物,而这一产物,因其在教育中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又抹杀了孩子们成长中更多的有益个性。那么,如何正确对待认识差异的片面性?我们不妨把教室看得更大一些,看成是孩子们未来生活的大社会。问题答不出时,为他的思考过程鼓掌,因为生活需要思考;10个生字只写出3个时,为他努力记住这3个喝彩,因为生活需要努力;交流时能说清只言片语,那就为他这只言片语而鼓励,因为生活需要交流……我们的教育最终是要为孩子一生的生存去服务,而不是单纯地为一时的成绩去服务。我们要时刻警醒,成绩的背后还有更重要的生存问题需要我们关注:有些孩子我们需要培养爱心,因为现在孩子太自私;有些孩子需要锻炼意志,因为双手抚育下的孩子,大多羽翼退化……毕竟,我们的教育最终只会给予极小一部分人具有推动社会前进或回报社会的能力,极大一部分人还是要给予他们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切勿让差异带来的片面性蒙蔽我们的双眼。
三、正确把握差异评价的优越性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教师要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重视发展性评价、鼓励性评价以及学生自评为主的评价方式。评价应当与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以及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联系起来。
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学习评价中应强调过程性评价,主要从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三个方面来体现。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例如:一天上学路上,一位家长兴奋地说:“我女儿写字作业得的是优。昨晚,她把整个作业本钉到墙上,并翻到批着优字的那一页,坐在床上看着作业本一个劲地笑,告诉我们这是她上学以来得的第一个优。”听家长一说,我的眼前不觉浮现出一张可爱的笑脸,正像花儿一样绽放。其实,这个小姑娘的字在班级中最多也只能排到中等,怎么也高不过“良”的等次。我之所以给她打了“优”,就是因为我让她和自己比,发现自己的进步,感受得“优”的快乐,也是用评价的积极作用来鼓励她。结果,她在那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不仅写字有了进步,在其他各方面都有了可喜的变化。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应该记下这样一句话:“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更好的学生。”这句话中,我理解的“更好的学生”,应该是具有更好的生存选择的学生。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总之,差异的存在,是为了世界的五彩缤纷,是为了生活的绚烂多姿。只有在差异面前调整好心态,选择好方法,把握好尺度,我们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才会有教与学的和谐、快乐和成就,才会最大限度地缩小差异,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