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鸿浩 王浩臣 季娜
【摘要】本文使用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了微博持续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风险,避免了对于微博的片面认知与判断,以便对当前的“微博热”现象有一个客观的判断。
【关键词】微博热;SWOT分析方法;网络黏性;人民民主;谣言
2011年6月,《环球时报》撰文称“中国的微博热令世界惊讶”。一般认为,中国的微博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微博注册人数的飞速增长。新浪微博2009年8月14日开始内测,2011年6月就达到了2亿注册用户。在这些飞速增长的注册人数中,不仅仅包含着普通网民,也包含着娱乐明星、官员、学者、商人等社会精英人士。其二,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逐渐增大。2010年被媒体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玉树地震、上海火灾等一系列公共事件中都贯穿着微博的身影,“微博正在改变中国的公共舆论结构”。
但是在笔者对微博的研究中,发现一直缺乏一种全面科学的分析方法。本文借鉴管理科学中SWOT分析方法,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较为客观地评估微博热。SWOT分析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的,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具体包括四部分内容:内部优势因素(Strengths)、弱点因素(Weaknesses)、外部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下文我们将就微博的内部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分别加以分析。
S优势:非凡的网络黏性
微博的最大优势在于其非凡的网络黏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微博集SNS(社交网络)、Blog(博客)、IM(即时通讯)、Website(网页浏览)、RSS(互联网新闻订阅)和搜索引擎等多种互联网媒介特性于一身,具体而言,微博非凡的网络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人际交往的推动——社交网络的简化
人际关系的价值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微博被认为是人际之间弱纽带关系维持与发展的最佳媒介。
从数量而言,微博具有庞大的活跃人数。梅特卡夫法则(Metcafes Law)认为,如果一个网络中有N个人,那么网络对于每个人的价值与网络中其他人的数量成正比,于是网络对于所有人的总价值与nx(n-1)成正比。而随着微博人数的持续增长,微博网络的人际关系总价值也在呈几何速度增长,持续推动着微博的发展。
从质量而言,微博中不乏名人效应与偶像崇拜,微博中有大量的娱乐明星、官员、专家学者等社会精英人群。微博为这些舆论领袖与网络草根之间搭建了一个扁平的交流方式,这等于把明星的吸引力叠加起来,增强了微博的网络黏性。如以体育明星刘翔为例,刘翔自2010年3月在腾讯创建微博后,12月10日微博听众人数已突破800万,超过之前Twitter第一名Lady Gaga近70万人,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微博。由此可见明星在粉丝中的号召力无疑加速了微博的发展。
(二)自媒体的动力——Blog的延续
自我表达的欲望同样是人们着迷于微博的重要原因。早在博客当红的年代,就有学者指出:“Blog由于它的个性化、自我化特征,正满足了我们对表达的渴求。”“受众已经不再满足于结论化的新闻表述,不再满足于只做传播流程中被动的接受者,传统意义上的单向传输、单纯的信息告知,已经不能适应受众的需要。”[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博作为第二代的自媒体,不仅仅是博客的一种简化,也是博客的一种进步。博客作为自媒体时代的第一代媒介,完成了“从听他说”到“我要说”的换位。而微博的简短,便于迅速的浏览、评论与分享的特点,使“我要说”变成了“听我说”,加大了自我表达的影响力,当其他用户积极反馈之后,又促使自我表达行为的继续。
W劣势:缺乏盈利模式与夸大了的微博热
微博热的发展虽然也离不开商业的推动,但是现阶段微博商业化的进程也制约着微博的良性发展。一方面微博作为一种商品却迟迟没有完整清晰的盈利模式,另一方面微博热的背后也很可能有商业炒作与商业宣传的因素。
(一)存疑的盈利模式
利益驱动永远是商业行为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对于企业而言,好的产品必须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互联网是一种前期投资型的经济,即在研发和市场培育时期投入大量资金,随着市场占有率的提升,用户使用人数的增多,本着“向少数有需要者收费,向网民免费”的方针探索盈利模式。一个互联网产品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其能否在黄金机遇期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
据报道称,Twitter2010年以来的用户增长速度已经出现下降趋势。如果Twitter不能在它的黄金机遇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等到下一个新媒介到来,Twitter的发展将不容乐观。据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分析,2011年Twitter的广告销售有所上涨,达到1.5亿美元,但是与它齐名的Facebook公司的广告销售则达到40.5亿美元。[2]一般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方式无非是广告、深层次信息服务与电子商务三种。广告作为网络企业的最大收入来源,Twitter已经面临着来自Facebook、Google+等社交网站的挑战。虽然有学者建议微博在深层次信息服务上多作尝试,如企业账号收费、移动运营商签约、数据分析与民意调查、功能性应用贩卖等,但信息服务方面至今并没有带来大额的利润回报。
(二)注册人群不等于活跃人群
据报道,至2011年6月底,新浪微博注册人数已突破2亿;腾讯微博后来居上,达到2.33亿用户;网易微博约5250万用户。而同一时期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量增长到1.95亿。”两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各公司公布的微博注册人数与官方统计数据相比,无疑存在不小的水分。虽然注册人数不等于使用人数,但这些数字均是各公司在作为上市公司的季度财报中主动公布的,其中难免有商业利益驱动之嫌。
微博注册人数水分有多大?这个我们无法计算,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粉丝关注数来分析。笔者以“王莽”为关键词搜索用户,共找到42个用户,通过统计分析,其中只有0~1个粉丝的用户占到总样本的59.2%。笔者又以“孟建”为关键词搜索用户,共得到有效用户32个,其中只有0~1个粉丝的用户占到总样本的34.4%。显然,只有0~1个粉丝的用户基本上都极少使用微博。所以对于微博热的评估,笔者建议不应该建立在微博注册人数之上,而更应该关注活跃用户数量。
O机遇:微民主时代——人民民主的新形式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媒介,特别是作为自媒体的集大成者,在推进人民民主方面起到了出乎意料的作用。有研究者认为“微博是推进政治民主化的新渠道”。而一些媒体更赋予了微博“中国式民主进程加速器”的美誉,并认为微博正在推动着我国政府的改革进程。微博作为“网络问政”的新形式,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具体而言:
首先,体现在民主选举方面。微博促进了基层民主选举并推进了各级人大代表的民意搜集工作。201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些代表开始通过新浪微博征集民意,晒议案提案,与网友互动交流,将网民的意见提交到人大会上进行讨论,新华网发消息称“微博成为网民关注两会的重要渠道”。
其次,表现在民主决策领域。微博的出现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搜集民情民意的舆论场。譬如2011年8月份,《新婚姻法》颁布后,网上传出“国税总局拟征收加名税”的信息,一时间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舆论反对之声高涨。8月31日,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决定停征加名税,一方面显示出国家有关部门注重听取民意,另一方面,也被认为是微力量在政府民主决策中的又一次应用。
再次,显现在民主管理领域。特别是在农村、社区基础民主管理和公安等系统信息公开方面,微博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人民日报》认为“政府官方微博成为与民众沟通的新平台”。据数据显示,仅公安行业微博全国已超4000个,公安部开通了“打四黑除四害”、“全国打黑办”等官方微博,为群众提供资讯服务,发动群众提供破案线索、及时澄清谣言等。
最后,突出表现在民主监督方面,微博推动了民主监督的落实并督促事件的解决。微博在民主监督方面大有作为,这与微博机制本身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由于微博具有庞大的使用人群和快速的发表与转发方式,当事件触发了网民基于社会心理的同情或者反感,事件就会迅速被上万人甚至百万人转发、讨论,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舆论压力并督促事件的良性解决。
T威胁:微博的社会负功能——谣言的泛滥
微博在成功改变中国公共舆论空间的同时,也成了谣言泛滥之地,在微博中几乎每一天都在上演着造谣与辟谣的角力战。微博中的谣言有许多已经对现实社会造成十分恶劣的负面影响,甚至连微博运营商本身也难逃厄运。2011年9月,据传,受新浪微博上“新浪可能不在微博牌照发放之列”传闻拖累,纽约当地时间9月20日,新浪股价暴跌15.17%,一夜间身价蒸发10多亿美元。微博中谣言的失控由此可见一斑。
有专家归纳得出,微博造谣包括“整体失实、捏造事实、图文不符、夸大细节、过期信息”等多种形式。[3]而事实上,微博现有规则在其设计本身就为谣言的泛滥提供了可乘之机。其一,匿名性。一般较难查到谣言的源头,因此成为恶性攻击、炒作或诋毁的最佳工具。其二,便捷性。微博发表和转发的快速化,不仅使其他用户的思考时间过短,无法辨明真伪,而且即使原帖删除,其转发内容仍在继续被阅读或转发,其恶性影响仍在继续。其三,自由化。自由化使微博成为网络民意的代表,但是缺乏信息的把关人与监管,微博本身就带有极强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极易因基于某种共同的社会心理,而对不实的信息大肆渲染,容易滋生对社会负面的情绪,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结 语
一直以来,我们对微博缺乏一个全方位的认知,在对待微博的态度上,一种观点认为微博无所不能,提出“微民主”、“微革命”的概念,认为“微博改变一切”。而另一种观点则一直对微博在中国的发展持谨慎态度,认为微博上谣言泛滥,不利于社会管理与舆论监督。笔者认为我们更应该以一种理性的态度来看待,既要看到微博强大的生命力,也要警醒是否有对微博热过高估计的可能。既要分析微博的优势与机遇,也要研究微博的劣势和负面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每一种新媒介的诞生,都会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其初期也多多少少都会受到质疑。但是新媒介往往都会因其革命性的革新与强大的生命力引领潮流,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直到下一种新媒介的诞生。不过,历史经验表明,“当新的媒介形式出现,时过境迁的媒介形式不是自行消失,而是想方设法适应过来并且继续在其媒介领域内不断演进”[4]。如报纸对于广播、广播对于电视、电视对于网络。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微博热还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但随着新媒介诞生的间隔日渐缩短,在并不遥远的未来,更符合互联网本质的媒介诞生之后,微博热将会慢慢退去。
(本文为国际关系学院“起点杯”科研课题“灾难事件中微博的传播模式和功能”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冰.自媒体的“歧路花园”——博客现象的深层解读[J].学术论坛,2005(1).
[2]Emarketer Digital Intelligence,Twitter Ad Revenues to Soar This Year, Emarketer.com,2011-01-24.
[3]谭超.微博谣言分析及新浪辟谣机制[J].新闻实践,2011(9).
[4]Roger Fidler.Mediamorphosis:Understanding New Media. Thousand Oaks[M],Pine Forge Press,1997.
(作者单位: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传播系)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