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世浩
【摘要】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其次,诵读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
【关键词】诵读;语文;课堂教学;作用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诵读的地位、作用等,做过精辟的论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闪烁着睿智之光的论述,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其它的不说,就提高学生多种能力上,诵读就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古诗词是我们中国优秀文化的精华,记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历史。针对当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一切个人利益第一,对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孝敬父母意识淡薄,于是我们在诵读课中增设了背诵《三字经》的内容,在“二子不学非所宜,糼不学,老何为……融四岁,能让梨……如囊萤,如映雪,……”的诵读声中,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指导学生诵读,还指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照自己找差距,辨别自己,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应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今后应该怎样做,通过这次活动,家长们欣喜的反映,“我家孩子最懂事了”,教师们欣慰地看到学生爱学习,守纪律,尊师长,敬同学了。可见诵读课的开展,不仅使学生积淀了知识,还在学习的脑海中刻下了民愤读书,孝敬父母的印迹,对培养学生的品德,激发学生勤学热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中华古诗词中不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丰富物产,辽阔疆域等名篇,教师利用诵读课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可谓水到渠成,如学习陆游的《示儿》可以利用作者的遗虑,遗愤,遗言,遗憾几个问题,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在心底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报国志。人人都说家乡好,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无处不存在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如学习“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后,又结合开展“我爱家乡”的征文活动和了解家乡土特产,名人胜景的“漫游美丽的家乡”语文活动课,在加深认识家乡的过程中,扣动学生爱家乡之弦,然后再扩大到整个国家。
其次,诵读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语言能力的培养分为四个方面,即听、说、读、写的能力。没有读,便没有高水平的听,没有对语言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技巧的把握,便不能自然、流畅,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思想,没有相当的语感积淀和语言材料,肯定也写不出文从字顺的文章。看来语言能力的培养,哪条出离不开诵读。语文素质高的人,往往是语感能力强的人,可见人的语文素质的高低跟语感能力的强弱有直接的联系。因此,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提高人的语感能力,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而这恰恰是语文传统教学之精髓。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就是诵读。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诵读肯定是不成功的。诵读之声是文本之声的表现,而非文本之声的再现。有多少种诵读,就有多少种解读文本的版本,版本越多越能显示其丰富性。诵读是诵读者与文本言语之声的碰撞,交流,融合,这种交流,对话是文本的作者所渴望得到的。当诵读者而对众多听者时,诵读者就可与听者进行交流。诵读者投入的语调越生动,构成对话的情境就越动人。可见课文诵读可使学生丰富自己的个人情感,更快地提高语感素质,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感知文学的魅力,更深切地体会文学中隐含的生命的价值。如学生们学习《五柳先生传》时,通过 写诵读脚本的形式,有的用自嘲的语气开篇,有的用自得的语气读“晏如也”一段,有的用自赏的语气读最后一段,一个人不慕名利,安于贫贱,悠然自得的隐士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如扪其形。如学习温庭筠的《梦江南》一词,学生们透过文字的构筑了一个“独倚望江楼”的女子形象后,即用舒缓,先急切后失望的语调读出了一个江南女子的春愁和闺怨,那份如泣如诉的情感真切感人,此时哪里还需要老师的讲解呢?
朗读,课文内容于入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小说语言的个性化,散文的抒情性,议论文的逻辑性,记述文的叙述性,这些都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无需举例,借两句古诗为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由此看来,诵读一定意义上是对书面语言的再创造。悦耳的语言,起伏的语调,适宜的节奏,可以激起学生对美的内容的兴趣和追求,发挥出文学作品高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语言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充分感受美。综上所述,诵读,是沟通书面语与口头语,实现“语”“文”和一切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当特别提倡朗读。要读得书声琅琅,读得痛快淋漓,读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一个从来不懂得享受朗读的学生,不会是语文水平提高的学生;一所听不到书声的学校,更不可能是好学校。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重视诵读?笔者认为:
(1)增强朗读趣味,培养朗读兴趣。趣味性是教学中心必须体现的原则,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实现趣味性。如全班朗读,学生单独朗读,接力朗读,或进行朗读比赛,配景朗读,表演朗读等。
(2)要加大朗读的训练量。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读,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读,强化记忆,培养语言思维能力;通过读,最终提高感情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教育。
(3)要加强教师的范读。
(4)要加强诵读的指导和督促。
这样,教师给出时间让学生练,加上有效的指导和督促,便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一旦学生领悟到诵读的妙处,便会沉醉其中,欲罢而不能了。读得多,读得好了,语感便具备了,语言材料也充实了,再辅以语言知识的点拨,何愁语文学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