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常在

2012-04-29 07:54张子棠
黄河 2012年6期
关键词:笔墨山水画山水

张子棠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自然和山川景观为主要的描绘对象。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文化意识,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养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等等,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其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哪一个画种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以及人的性情。

画为心意,沦为心声。它的意思是,师古人之迹,更要师古人之心。无论古代与现当代,画画必须读书,多读书多明事理,不读书不明事理;不知古,不知今。所画其作品就不可能知将来。结果就只能是一个人云亦云、人画亦画的复制者。一庸庸书工、画工而已。真正的画家读书,总是无书不读,破万卷;真正的画家,知言,知法,知理,知论并知规知律,当然,还知古人之心的途径。

郭俊生涉足山水20余年,积累颇丰。洒脱无羁的之画风让人过目难忘。无论春夏秋冬,他永远沉浸在自己的丹青世界里,每一位观者,都能在画中看到他的内心山河——那是一种具有强烈主观表现性的自然流露。山水,不仅意味着一个人对自然的尊重,更多意味着自然对一个人的启示,意味着画家内心情感驱使着他的画笔在两维平面上对自然的水墨化重建。说到底,也就是我们当今所理解的用水墨语言重建人的精神家园。

郭俊生的画面重视直观效果,笔触的叠压清晰地呈现出创作过程,训练有素的国画家都能看出用笔的意图。无须描述和议论。多年来,画家郭俊生不画社会题材,不牵涉历史或哲学,不充当时尚的载体,不强调言外之意,不刻意追求当代艺术蕴含的观念。在他看来,观念不必附加在画面,表达过程包含着观念。不过,他说的观念,类似学院派构思以及描绘过程的想法,即如何表现对象,如何传达自己的感受。“观念艺术”的观念不是指绘制过程生发的想法,也不是通过评论引申出来的思想,而是先于绘画的意图。它重于绘画过程的想法,甚至重于绘画本身。

作为画家,郭俊生渴望通过绘画宣泄并表达自我,这是高难度的人生课题。郭俊生的画乍看张扬,细看则处处小心,如同戏剧演员台上台下判若两人,体现了画家良苦的用心与修养。她的创作过程回避不经意的画法,总是画画停停,停停画画,试图找到最佳的表现方式,反复多遍而不失一气呵成的感觉。他近期的作品,轮廓清晰,结构与笔墨的控制恰到好处;画面的虚实关系借用意到笔不到的手法,令人赞叹。

郭俊生的绘画广涉传统资源,但他只面对山水,以及用笔、用墨和用水。那些富有诗意的山水,印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其放逸的芬芳消弭着画卷外令人窒息的世俗之气,在这不经意的平衡中,人们在日出日落间享受着生命。仔细观赏,那些错落有致的线条铺天盖地,以繁乱的意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或荒凉、或萧瑟或郁郁葱葱的空间。尤其是,那些线条朝着不同方向摆动,向上生长,极力展示着生命的自由与扩张。因此,郭俊生作品中的“气韵生动”并非来自他精心组织的画面结构和刻意挪用传统水墨符号,而是来自于他的“境由心生”——那是一种笔与手、手与心的高度默契,是一种自由游走。

在郭俊生的作品中,画家关注整体气势远远重于局部刻画,似乎总是以无序的状态延展。其实,这种松散杂乱的背后恰恰流露出北方壮阔的气质。尤其是画面上出现的偶然性和随意性,正是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深刻理解所在,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内在激情,以及富有动感的线条形成了一种动荡态势。使得画面中的植物具有了生物的活力。

郭俊生对传统笔墨的研究与浸润长久而深入,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有一种超现实的梦幻性质——那是一种幻觉与心灵的感应交汇,也是对自然感悟的源泉和动力。另外,他的作品有一种非秩序感和随意性,更接近于自然的状态。我想象着画家站立在大山沟壑间,倾听风涛林雨,让天籁之声融入自己的思绪,与自然共鸣。

郭俊生的用笔讲究苍润,讲究老辣和苍劲。如果将苍润看做是笔墨的两极,那么,实际上是笔墨本身就有的枯湿浓淡轻重缓急所构成的张力。使得画面蕴涵丰富并意味深长。从传统的意义上说,所谓的境由笔生,对郭俊生来说,不仅画面的意趣诗境是由笔墨构成,包括风格与个性,也由笔墨奠定。从这个角度说,郭俊生是一位深知笔墨意味的人,并且,在旷日持久的实践中,将其作为拓展自己山水实践的根基。唯其如此,才有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对山水画家来说,笔墨永远是传统的坚实载体。对郭俊生来说,在对笔墨传统的承传中注入了自己的个性与情怀。这一点,是画家渊源于山水画历史,坐实于山水画本体,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获得的收获。

郭俊生的近作依然以山水入手,与早些年的山水形成反差。早期作品,注重对比,而今,强调笔触的跳动,依然不脱离大色调,如同风铃摇摆,错落有致,乱而不杂。中国画界用笔用色日益夸张,而郭俊生作为山西重要的山水画家,庆幸地知道作品要保持视觉张力,打破常规,线条和块面以及画法变得概括。在视觉与风格上,保持中国文脉;他如同一个导演,在画室中按照自己的意图调动画面的动态、情绪和山水之间的关系,最后形成他所要的视觉效果。大山与沟壑稳定、均衡,画面完整,轮廓清晰,遵循油画色彩的基本要求,保留了现代与传统之间的那种既对抗又和谐的关系。

郭俊生生活在传统文化底蕴雄厚的山西,也是山西画院的专职画家,多年从事专业创作所积累的经验和为之付出的努力,为他在新世纪的10年造就了功名和业绩,尤其对传统的理解和再认识,使他的山水艺术获得更大的自由,想象力也由此释放——尤其是,那种“画院式”的集体神话转化为一种个人选择,这是一种解放,也是通过解放获得的自由,体现出一种生命的浩荡。

对于郭俊生的作品,我是不敢说三道四,生怕我的无知给他的作品带来玷污。郭俊生的山水艺术使我对传统绘画获得了一种新的眼光,那就是对传统的态度和认识角度的不同。其中重要的是,对自我在传统语言的长期浸润中所获得的笔墨习性有一种自觉的反思与警觉。

较之于同时代甚至更多的艺术家,郭俊生的山水画更具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固执,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立场和判断,是一个画家最起码的认识。郭俊生不会轻易的随波逐流,也不会没有原则的善变,相反的是,不变是他对绘画艺术的非结论性的理解和认识。其实,他每隔一段时间,作品总是要发生一点微妙的变化,也就是说,他同样拒绝重复,拒绝划地为牢的创作状态。

在观念泛滥的今天,郭俊生的山水艺术创作总是拒绝观念化倾向,也就是说,他放弃了对观念绘画的思考。其实,这是一种去观念之观念的艺术实践。是实践艺术中最具生命活力的艺术方式。也许,去观念之观念是一个认识上的悖论,但是,它一定是对固有“观念”的批判与反思。

长期以来我一直以为,艺术在今天的存在意义很可能改变了人们的观赏方式。并且,通过这种观赏方式来改变认识方式。在当今,艺术完全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介入方式,当然也可以是表达某种概念,也可以通过反思自身或者表现情感来实现其价值和意义。画家郭俊生通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不断的“放弃”与“坚守”中被认可,被赞扬和被肯定。

在今天,无论实践水墨多么热闹,无论实践水墨多么诱人,郭俊生都会在他认定的艺术道路上走下去。胸中藏丘壑,笔底走乾坤。

绿水入怀,青山常在。

猜你喜欢
笔墨山水画山水
我来打开山水画
爱在一湖山水间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笔墨童年
山水之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一处山水一首诗
《山水》
笔墨厨神
笔墨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