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数学课堂中优化课堂操作

2012-04-29 00:44薛金良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摸球正方体动手

薛金良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 也就是说,要想获取真正的学问,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 的确如此,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的知识往往会深刻地存在于记忆之中,这种作用是任何语言、任何书本知识都无法取代的. 在数学学习中,也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总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数学学习中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更能丰富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能力. 那么应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如何优化课堂操作的过程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选择合适的操作时机

操作虽然是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并不是操作的内容越多越好,操作的时间越长越好. 事实上,要最好地发挥操作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还需要选择好的操作时机.

1. 在认知的生长处安排操作活动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步骤:

一看——出示几个对称物体,引导学生归纳出它们外形上的共同之处:对称.

二分——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将它们分成对称和不对称的两组.

三折——将分好的对称图形和不对称图形分别对折,从而发现规律: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不对称的图形对折后则不能完全重合.

四剪——利用刚才的发现试着剪出对称图形.

以上四个环节的安排,有层次,有目的:从“看”中形成表象,从“分”中初步理解,从“折”中发现特征,从“剪”中学会应用. 四个步骤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做中看,在做中学,在做中认识新知,在做中有所发展,使学生对图形的“轴对称”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

2. 在知识的发展处,加强动手操作

如在教学“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引导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纸片和剪刀,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共同剪出了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 先安排学生认识有几个面(6个),再请学生剪好6个一样的正方形,自己来拼一拼,按你拼的从纸上剪个一体的,然后大家上黑板把一样的画出来,最后11种正方体展开图全部出现,而且全部由学生总结.

学生的思维火花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迸发出来了.虽然书本上并没有安排这些内容,但我想这些经验、这些知识的获得将会成为学生的宝贵财富. 是操作,让学生有了这些意外的收获. 操作,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的智慧能不受课堂和书本的拘束而自由发展.

3. 在思维的发散处安排操作活动

如在听小学一节教学“圆的面积”时,老师安排了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鼓励学生将分好的16个小扇形自主地拼一拼,看看能拼成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这些图形与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接到任务后,学生积极地行动起来,操作的时间花了近半节课之久,不过,学生的收获也是喜人的. 有的学生将之拼成了三角形,发现三角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四分之一,高则相当于四个半径,从而推导出:S圆 = 4r × × 2πr ÷ 2 = πr2. 有的学生拼成了梯形,推导出:S圆 = πr2. 也有的学生将之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也推导出了S圆 = πr2.

操作的方法同为分和拼,然而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推导的过程千差万别. 在同样的操作活动中,学生有了不同的思维,产生了不同的认识,有了不同的体验,收获了不同的知识,将学生的思维向更高的层次又推进了一步,使学生的思维在这里再次得到发展,进一步得到升华.

二、设计有序的操作方案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 同样的操作内容,同样的操作过程,引导的方式不同,获得的操作效果也是不同的. 因此,在安排操作活动之前,教师应根据操作的内容和操作的材料设计合理有序的操作方案,以取得最好的操作效果. 完整的操作方案应包括:操作所需的时间,操作采用的材料,操作的要求,操作的步骤以及操作的最终目的.

如教学“统计与可能性”一课时,我安排了摸球的操作活动,在摸球游戏环节,学生操作之前我提出了这样的操作规则:

1. 从袋中任意摸一个球,看清是什么颜色后放入袋中搅拌一下继续摸. 每组摸40次.

2. 明确分工:组长负责记录,副组长数次数,一人摸球,一人搅拌,一人读数.

3. 记录的人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

4. 摸完后,组长填写统计表,其他同学负责校对.

5. 活动时间为3分钟.

可以设想,如果在活动前没有设计好活动方案,课堂将会成为什么样:也许有人只是将它当成一次游戏,也许有人摸完了40次却并不记得摸球的情况,也许有人会很忙而有人却很闲,也许有人……而在明确了活动方案后,每名学生都有了参与的机会,都在参与中找到自己可做的、能做的,都能在活动中有所发展,有所收获.

三、选择合适的操作方式

数学课堂中可操作的内容很多,然而采取的操作方式却不尽相同. 有的操作可让学生单独完成,有些操作需要小组合作,有些操作则需班级共同参与……在操作活动中,如能选择合适的操作方式,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认识正方体的特征时,可采取单独操作的方式. 我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实物,自学课本并进行操作. 而在认识“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我则采取了小组操作的方案进行学习. 而有的操作活动则需要全班同学的共同参与,如认识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推导一些较为复杂的规律时,探究一些较为深刻的定理时,则可发动全班的力量,共同参与,在班级学生的共同参与中获得知识的升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动手操作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动手操作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从而让自己的数学能力变得更好、更强,让自己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快乐、更轻松.

猜你喜欢
摸球正方体动手
我也来动手
给正方体涂色
摸球游戏
多少个小正方体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小灵通摸球
数小正方体
动手画一画
拼正方体
动手演示找错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