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驱
摘要:本章着重指出“图书馆意识”的缺失对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通过分析其实质并提出改进方法,力求为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创建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
关键词:电子阅览室;课程资源;中小学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92-03
电子阅览室是图书馆实施数字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以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为依托、为读者提供电子文献、馆藏文献及印刷型文献检索、网上阅览、传递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的阅览室。这些年以来电子阅览室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在建设、开发和利用上却始终处于一种低调和弱势的状态。前一段时间阅读了一篇文章,谈及图书馆建设中的“盆桶效应”问题,其作者认为图书馆建设之所以呈现出一种低靡状态,关键的是缺少相应的专业管理人才,即“人才”是那个木桶中的短板。这个比喻本身很贴切,但是我觉得他总体上抛开了图书馆建设的整体外部环境因素,我觉得“图书馆意识”是影响图书馆建设的关键,是图书馆“盆桶效应”的根源。
一、“图书馆意识”的缺失是图书馆建设中“盆桶效应”的关键
中小学校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开发和利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低调态势,专业人才的缺失固然是一个关键因素,但是否这就是阻滞图书馆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呢?我个人认为,不能单纯地从电子阅览室本身的狭义的“管理”中去寻找原因,我国中小学图书馆有三层管理体制,一级管理体制由国家教委会条件装备司进行宏观调控;二级管理体制由省市、自治区级管理体制;三级管理体制才是各中小学图书馆的管理体制。我们一般讲的是三级管理体制,是指“按照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规律,根据科学管理的原则、方法和手段,来组织调节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以期最合理、最有效地实现最优化管理,达到图书馆的预定目标”。这种系统包括以馆长为首的指挥中心,以及采访、编目、流通、参考等各行政部门组成,构成一个如以下图示的一个控制闭路系统:
那篇文章所述的“盆桶效应”是单纯的基于这个系统出发的,如果仅就这个系统来说毫无疑问人才的意义占有核心地位,但该系统只是学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它的发展,与学校教育理念、办学方针密不可分。图书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部分,长期以来,它和学校课堂教育形成一种不协调的关系。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社会、教师自身、以及学生都普遍缺少“图书馆意识”,信息需求层次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很难将图书馆的建设摆上日程,有限的建设经费也难以注入到图书馆各项建设中,而经费对于建设一个电子阅览室是基础,没有经费,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并且学校缺少相应的图书馆建设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极大地影响着相关专业人员的工作热情,影响人力资源开发。据统计,分配到中小学的图书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改去上历史等课的占相当一部分,并且有83%的图书馆管理专业人员对自己的处境表示尴尬,90%的毕业生表示得过且过工作积极性不高。这对于进一步开发和拓展电子阅览室的功能是相当不利的一个因素。“图书馆工作是否有一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合理的定位,关键在领导,特别是校长,定位正确,图书馆会成为多功能的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二、“图书馆意识”缺失实质上是一种课程资源观念淡漠的表现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课程资源”,在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图书馆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从而把学校图书馆纳入了新的课程体系视野之中。课程资源的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学校电子阅览室同样包括着这两个方面。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设备,为读者提供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场所。电子阅览室中的“馆藏”主要以电子出版物和电子信息资源为主,提供多项检索功能,除了这些物理形态的实体馆藏外,还包含以网络信息为主的“虚拟馆藏”即各种数据库。其服务内容包括信息查询、学术交流、教育、学习,同时还兼顾娱乐、生活诸方面。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功能,集视、听、信息收发于一体。电子阅览室是学校图书馆教育、服务功能的拓展,是现代科技介入教育、影响教育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信息时代对教育要求的体现。具有很大的资源挖掘潜力。美国哲学家赫舍尔在解释存在的意义时说:“最高的问题不是存在,而是对存在的关切。”“对存在的关切超越存在”,课程资源具有价值的潛隐性,需要主体去发现和开发,只有那些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
三、图书馆课程资源观念淡漠的原因
“知识的一半就是知道在哪里去寻找它”,“图书馆意识”本质上就是“信息意识”,是个体素质的一个方面。我国的中小学学校教育缺少将学生引向图书馆的机制。中小学图书馆读者流失问题严重,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地抑制着中小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发展。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思维定势使得教师的教育资源观仅仅局限在课本、课堂、练习等方面之中。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校长和教师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如何应付各种考试上,没有时间学习政治理论、教育科学理论等知识,而学生为了升学考试要熟悉各种题型,补习复习功课。有调查表明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喜欢看书,并且每天有15%的时间阅读,而相反的是年龄越大越不喜欢看书,初中生每天只有5%的时间看书,这与学习压力有着极大的关系,这一点,可以从图书馆的图书借阅流通量的阶段性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当前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开展,课程资源的结构过于单一的情况逐步改变,同时随着学校课程结构的调整,学校以及教师都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但是不可否认,目前,“学校依然偏重于学科知识资源的开发,忽略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远离儿童生活经验”,课程的实施空间仍然停留在班级课堂,缺少或撇开其他诸如实验室、图书馆等课程资源。当前电子阅览室利用率不高,这除了与长期形成教育方式相关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不足。
2.图书馆教育的特点所表现出的弱点。图书馆是以文献信息的传播形式来实现教育功能的,它符合学生自主学习、增长知识、发展个性的特点,但不可否认它也存在着教育效果见效慢,教育不够系统,缺少检查督促等特点。这些缺点与当前学校追求升学率的原则是相背的。
四、改变这种状况的策略
1.在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中要加强课程资源意识与开发能力的培养。“图书馆意识既是教师基本素质的应有构成,又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条件”。教师素质的提高包括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等,在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形成图书馆意识,对于激发“利用意识”和增强“利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教育的理念、教育方式的转变,对于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导向机制将起到一个重大的促进作用。“积极地利用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最大动力,当图书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技能的场所时,才能更好地刺激和促进图书馆建设和管理。
2.要加大图书馆宣传、培训力度,加强师生对电子阅览室的认识、消除阅读障碍。酒香也怕巷子深,图书馆的利用率不高,除了与文献的建设和开发力度直接相关外,与师生对于图书馆的了解与利用能力成正相关。因此,当前对于加强电子读物的宣传、推广读者培训工作,完善读者培训机制等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利用校园网的公告栏、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推广馆藏电子读物的种类、数量及科目覆盖面,让广大师生了解电子读物,并引导读者去尝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信息老师的协助,通过课堂上讲解一些计算机阅读、上网的基础知识,定期举办一些讲座、演示和培训班,让读者更多地了解、掌握电子读物和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与使用方法。此外,让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以义务馆员的形式选拔部分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上机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上岗培训”,参与电子阅览室的开放服务工作。这样以点带面,提高学生上机能力,并提高了学生服务员的管理能力和素质,对电子阅览室秩序的维持和规章制度的执行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张树华.中小学图书馆工作导论[M].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1998.
[3]何軍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3,(6).
[4]吴刚平.课程资源的概念框架[J].教育世界,2001,(1).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申志东.图书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功能之浅析[J].河北科技图苑,1999,(2).
[7]沈艳.中学电子阅览室功能发挥之初探[DB/OL].http://www.czlgjvec.edu.cn/teachers/lib/all/experience/aa11.htm.
[8]张志红.图书馆意识与中小学素质教育[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2).
[9]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
[10]李晓媚.为中小学教师提高图书馆意识服务[J].图书馆建设,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