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光银 卓清良 沈兰萍 郭嫣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高等院校专业改造前后的专业特点分析,结合社会上相关企业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论述了工科类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指出工科类院校课程设置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关键词]高等院校;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一、工科类院校专业改制前后的特点
(一)专业改造前的特点
工科类院校专业改造前,专业门类多,专业划分细,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应用性专门化方向清晰,每门课程的教学安排学时充裕,教学精、深,以培养精英人才为主要目标,教学学时由专业教学组确定。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较好,学习完成后还要进行点对点、点对线的强化实习,因此,学生的应用能力较强,到工作单位可很快进入专业岗位,成为专业技术骨干和对口人才。但是,这样的人才知识面不广,缺乏对行业面的发展前瞻,使学科与学科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沟通,不利于人才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专业改造后的特点
专业改造后,专业门类规范,原小专业撤并后专业减少,专业内涵更广,将过去多个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有的高校甚至出现了一个二级学院(系)只有一个专业的现象。专门化细分程度不足,各专业在大专业下设置专业方向,而专业基础课是相同的,加强了专业平台课教学。不同的是在几门专业方向课上的设置区别。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专业方向课的课时也同样压缩,因此,专业方向课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也开始减弱。同时,由于条件、学时的限制,专业方向课理论学习后的点对点、点对线的实践教学环节大多取掉,换成了一定量的实践教学环节。这种模式是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获得广泛的概念型知识、点对线的实践教学缺乏,使学生成了“通才”,而失去了“专才”的特点。在进入工作岗位时,专门化动手能力和理论水平较弱,面上工作适应能力较强。但这些学生具有学科关联意识,视野开阔,扩大了学生对专业与专业之间的了解,有利于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
二、教育模式与企业人才要求的关系
(一)教育模式变革的时代性
现有专业的改造是借签了国际先进的教育模式,集合我国国情而制订的。长远来看,是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教会受教育者自学与治学的能力,使其在学习中领悟,在领悟中掌握,在掌握中应用,在应用中提高,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 求。
(二)企业对人才要求的专业性
企业都希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就能成为生产技术及管理上成熟的人才,给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企业需要专才,能很快独挡一面,而目前的教育是在培养长远的通才,于是教育模式与企业需求就存在了一定的矛盾。
(三)专业方向的划分
为了兼顾教育模式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矛盾,在专业基础下细分专业方向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模式,拓宽专业基础知识,增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最后选择3-4门专业方向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点,以适应各方向的培养特点和特色。基础课和平台课的加强,学生获得了广博的专业知识,但课时的压缩、课程的深度不够,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是目前企业普遍的反映。
三、合理安排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原则
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情况,既要适应新的专业设置需要,又要考虑到企业当前对人才的需求,因为学生就业状况直接影响学校办学效果。培养出有就业欲望与就业信心的学生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应该作为本科教育的中心任务。课程体系的建立,使学生获得广博的专业知识与信息,有利于自己获取知识,为其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要看到社会对工科类学生的要求是学为所用,为企业获取利润为终极目标,企业要求人才是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充分地考虑到这一问题。
在课程设置上,在安排好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在专业方向课的安排下,至少有一门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专业课,并在学时和实践环节上给以较大的倾斜,使学生在该专业方向的技能上符合择业和社会要求,更快地融入社会生产中。
(二)课程设置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专业平台课。专业平台课的设置要避免偏听偏信和权威武断,要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并充分征求企业的意见或作好社会需求调查,搞清楚平台课的设立会带来哪些有利的方面,如果该课程对整体教育无显著作用,则不宜设立为专业平台课。
2.专业方向课。专业方向课应紧跟社会需求,充分了解市场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状况,使设置的专业方向课重在提高学生对某一科学技术的掌握与熟练,快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专业方向课不能无目的的随意变更,或简单地将原有小专业变为新专业下的专业方向,这样很难与社会同步协调地发展。
3.处理好各课程的关系。在课程设置中应充分注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为方向课的衔接,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和连贯。
四、结束语
专业改造对人才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如何在专业改造中达到预计的效果,课程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因此,充分研究、合理设置课程体系,重点突出,作到点、线、面的有机集合。达到上述的要求,办出各自的教学特点和专业特色,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森,李桂英.毕业就业问题的追问与就业机制建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0(56).
[2]刘世斌,赵红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应具备的几种品格[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2(56).
[3]薛涌.纪念不仅仅是怀念[J].大学生.2008,17(23).
(该项目为2008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名称“纺织工程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项目编号SJG08049,同时也是陕西省首批、国家教育部第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
(责任编辑: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