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2012-04-29 14:07冯琼雅
甘肃教育 2012年7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人格素质教育

冯琼雅

〔关键词〕 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格

品质;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7—0061—01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全日制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这就说明语文教学不但担负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思想教育的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的祖国不但山河壮丽,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利用这些例子,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写,加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认识,让他们为生在这样的伟大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中华民族创造了数千年来的人类文明,同时也孕育了无数的爱国民族英雄,这些在语文教材中都有着较多反映。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辛弃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些民族英雄宁死不屈、气呑山河的气概荡人心魄,可歌可泣。我们应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与这些民族爱国英雄的思想产生共鸣,激发他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格品质的培养

翻开中国文学史,不难发现有许多在文学上有造就的前人,不但为后人留下不朽的佳作,也为后人留下了高尚的人格榜样。范仲淹两岁时丧父,不幸的童年,使他发愤自立。他为官后,提出了许多改革时弊的主张,他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他高尚品格的表现。陶渊明的理想世界是无剥削,无压迫,无战乱的人人平等互利的美好社会,但事与愿违,他便“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回家种田,后作《桃花源记》以述己志,告别了贪污黑暗的官场,《五柳先生传》更是他一生的写照。这正是中华民族的人格力量的表现。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课文,挖掘人物和作品的思想内涵,分析其社会根源和背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道德观,成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人。

三、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素质的高低越来越制约着人的整体素质的高低。审美情趣与审美情感正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美的形式和美的感觉正日益成为人们所追求的东西。而在美感形成过程中,语言文字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作品的意境又多用客观景物来构筑。如,《故都的秋》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一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与景高度融合,创设了一幅“清”、“静”、“悲凉”的画面,让人从中领略出作者深远的忧虑和孤独冷落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都有它特定的意义,它脱胎于客观的自然景物却又满含作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又如,唐朝诗人王维的诗作《山居秋暝》,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正可以充分利用诗画不分家的特点,教学生在品诗中“绘画”,在脑海中绘制出一幅幅画面,以求更好地理解诗歌文学作品的内容与情感。把语文教学的视野扩大,引入到具体可感的画面中,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易于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审美和认识能力。

综上所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我们应该从素质教育入手, 以人为本, 以知识为手段, 以运用为原则,只有这样,中学语文教学才能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 走出一条更为宽阔的道路。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人格素质教育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