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与汉语拼音学习整合,突破儿童读写能力发展瓶颈

2012-04-29 00:44郑飞艺张鹏刘鹰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年7期
关键词:汉语拼音音节拼音

郑飞艺 张鹏 刘鹰

相关背景

1991年,上海实验学校以计算机文字输入方法促进小学生汉语拼音和汉字的学习。世纪之交又有安徽金石希望小学以“电脑双拼识字”启动的“电脑识读写”实验。2001年,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教师用“拼音自动变换汉字”的方法引导孩子们读书识字,效果显著。2007年,相关方法在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合作学习”项目学校试点,西部六七岁的孩子很快就能够借助计算机写作、起步阅读整本的儿童文学作品。

这种计算机应用与汉语拼音学习整合的方法,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对儿童语言发展潜能和书面表达冲动的制约。“拼音变换法”在转化为读写学习的工具中,不但化解了汉语儿童因为识字慢、阅读少、作文难导致语文能力形成晚、发展慢的“世纪难题”,还缓释了汉语拼音本身学习的难点。

源自课程实践的这一“意外”,观照了周有光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对整字、编码和拼音变换的多种输入方法研究基础上提出的观点:唯一快速而自然的、大众化的输入方法是“拼音变换法”。

“拼音变换法”价值、特点等多向解读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有学者研究指出,电脑拼写形式与汉字的双向转换,可以有效缩短汉语学习的时间。这个已为实践证明有效的“转换”,它的价值是什么?

郑飞艺: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在解决汉语儿童语文能力起步晚、发展慢的问题上,计算机支持的“拼音变换法”应用于语文学习,实质上起到了一个“支点”的作用。

有了这个“支点”,一是化解了汉语拼音的学习难点。

一般来说,小学生入学学习语文,先要集中学习汉语拼音。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能够借助汉语拼音帮助“阅读”,甚至在低年级的写话中“用音节代替没学过的汉字”,这样一来,等于要求小学生能够直呼音节、默写音节,就把“音节”当作汉字来学习了。至于要学生短时间内把汉语拼音学得滚瓜烂熟,能熟练地认读和默写,实际上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接着出现的麻烦是,当孩子对拼音的掌握达到“滚瓜烂熟”再来阅读注音文本时,往往会忽视字形,直接命名拼音,分散了对字形的注意,拼音反倒起着阻碍建立汉字形音联系的作用。研究说明,语言能力越弱的儿童,阅读注音读物时,这种负面效应越明显。

用计算机学习汉语拼音,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借助“声韵调分析”法,单字节的键盘与双字节的汉字非常容易实现自动对接。通过短时间的拼读训练和键盘操作,小朋友就可以借输入汉字的音,变换出汉字的形——直接“写”汉字。拼读得越熟练,输入速度越快,使用汉字的能力就越强,汉语拼音掌握得也就越好。

这样的做中、用中学汉语拼音,学习过程不再枯燥无味。而且,小学生以往学习拼音中常遇到的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等问题在敲敲打打中甚至可以“无师自通”。在这种学习中,汉语拼音自然而然地定位在了学习汉字和普通话的工具上。

另一个是,借助这个“支点”,听、说、读、写、识字等语文学习活动就可以实现高度整合,相互促进,从而化解识字、写字对学龄初期儿童语言发展的制约。也就是说,尽管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很多常用汉字还无法做到精准地辨识,但只要他们会说普通话,会拼读词语,就可以使用计算机写出成串的语句来。这就比用音节替代不能写出的汉字的学习方式,更利于孩子在表达中识字学词,发展语言。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计算机与汉语拼音学习的融合,在解决汉语拼音学习难点的同时,跨越了早期学习语文的难点,扬长避短,为儿童的语言实践扩展开空间。

张鹏:还可以再往深层认识它的效应。从优化、改善课程组织形态的角度看,低年级语文课程的设计,可以不必只是循着一个个汉字的读写、到词语、再到篇章的渐进的学习线路。起步阶段,就可以让学生一边大量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阅读,一边借助计算机尝试写作自由表达的实践。使儿童在使用汉字中,增强识字、学词、学文的能力,在使用语言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打通“自上而下”的语言运用与“自下而上”的字、词、句的语文知识学习,缩小从“语”到“文”的学习时程。也绕开了儿童语言发展中,掌握语言的外部方面与掌握语言的意义方面“路子是相反的”这个症结——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儿童的语言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语言外部方面的把握可能会越好。

这样的课程理念和方法,修正了以往设计存在的根本问题,即错把语言规律当成小学生言语发展的规律,使课程、教材和教学普遍存在的严重低估儿童语言水平的状况得到改变。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用计算机学习汉语拼音与原有学习方法的不同在哪里?或者说,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郑飞艺:首先,应当真正把汉语拼音的功能定位在正音、识字和汉字输入工具的层面。应该明确拼音并不是与汉字一样的学习“目的物”,不应该要求小孩子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在短时间掌握它。

其次,汉语拼音的学习目标应该分步实现:最初的阶段仅限于认识和学习拼读。在后续的应用计算机学习中,逐渐达到巩固和熟练。也就是说,初始只要求“会”(拼读),不要求“熟”,达到能认读汉语拼音,会全拼输入就行。

再次,教学中应努力创设应用汉语拼音的情境,通过持续的用计算机打写,发挥其工具的功能。实现拼音、汉字与语言表达的一举三得。

张鹏:基于这种课程理念以及相应的策略,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展汉语拼音的工具效能,在带来听、说、读、写能力协同发展的同时,也使小学生语文经验在起步阶段向其生活、向外部世界的扩张成为可能。

郑飞艺:这一点在南山实验学校的写作课程中特别明显——写作中的知识学习、自我表现、人际交往方式,都与孩子的语文经验高度关联起来。二、三年级孩子就可以尝试包括研究计划、观察记录、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小论文等科学实用文的写作学习。诗歌、童话、剧本、谜语、寓言、小说等常见的文学文体都成为孩子们的写作选项。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两位老师所谈到的“写”,主要是用计算机打写,长期用计算机写,会不会影响小学生手写汉字的能力?会不会带来错别字的大量出现,这可能是计算机进入小学生写作引起争议最集中的一个问题。

郑飞艺:首先需要厘清的是,把识字与写字分开处理,多识字,少写字,是遵循儿童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的设计。之所以采取这样的设计,是因为除了“书写”的能力外,小学低年级学生“读”和“识”的能力都非常强。好的选择是应当让他们多读书,多用字,包括计算机“写”中的用,在用字中提高识字能力,为写字打好基础。

张鹏:这种策略识字归识字,打字归打字,写字归写字,实质是把发展儿童的语言放在课程的重心位置。与传统识字教学的识一批,写一批,巩固一批相比,更有利于识字、打字、写字之间的相互促进。

比如,有足够阅读量的支持,小学生读各种童书时,独立阅读需要逐渐掌握的2000个汉字,就有机会与他们反复碰面,就是教师们讲的高“复现”率。

又如,与读的情况不同,这个阶段孩子“写”用到的字还不是很多。从不同地区学校的统计来看,一年级学生用计算机“写”涉及的字种在600~800个之间,其中高频字大约是200~300,后者大致对应了各种版本教材规定的一年级学生应当会写的字。

也就是说,学生手写的300个左右的汉字,凭借的是具体语境中有可能认读的近2000个、用计算机打写的六七百个构成的语言经验背景——频繁阅读、打写的互动,使学习者有机会对汉字基本部件及组合方式进行高密度的编码、分类,从而为他们构建汉字系统化的知识打下好的基础。

这一点很多教师都有感触:一开始就让孩子理解汉字偏旁部首的知识,特别困难。真正领会构字规律的知识,需要孩子在“统计学习”的机制中获得的量的积累。当孩子们有机会从字符音、形、义的任一系统感受构字知识时,教师的指导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这个基础,再让孩子们一笔一画像练书法一样写字,他们就会写得更好。经验说明,读得多、打写得多的孩子,手写字往往更出色。反倒是一入学就被迫以死记硬背、反复抄写来学习的孩子,优势并不多。

郑飞艺:是这样的:真正意义上的识字,即字符和语音、语义的联结,需要小学生在丰富的语境中、在准确理解运用中逐步建立。在大量实践中的读写并举,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在语言理解、语言运用中学习文字的机会,对于预防错别字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既增加了汉字出现的频率,又丰富了儿童的心理词典,还会因使用汉字的实践多,纠错也早。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说到纠错,低年级小孩子在电脑写作中,由于不理解意义造成了很多别字,会不会迁移到以后的书写中?

张鹏:儿童借助计算机写的初始阶段,同音别字的出现不是个别现象,一些儿童别字频率还会偏高。但随着他们打字的熟练,输入的单位由字、词到句,计算机系统的句法分析及文本自动校对功能会纠正大部分的别字。况且,依孩子们可以达到的每分钟10~30个的打字速度,语句中的别字几乎没有条件被强化和精加工。也就是说,虽然儿童能够流利地打出来、读出来,但对大部分未写过的字还处在粗识轮廓的阶段。

郑飞艺:在包括西部学校在内的这种计算机读写实验中,低年级学生写字并不多,却能顺利地从计算机书写转换到计算机书写与纸笔书写的并举,而且具有“自我修正”的能力,这种“修正”是在孩子们在发展驾驭语言的能力中,不断添加、更换、修改使用文字符号趋向准确进行意义沟通、表达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与低年级的识字量、识字教学内容,书写与读写的形态等课程组织有直接的关系:低年级近2000的识字量使儿童较早地成为高识字能力的学习者;认读与书写分离,使写字可以保持恰当的速度,在儿童逐渐具有明确汉字规则意识后才增大汉字书写量;提前大量读写给予了儿童更多在用字中识字的机会,也直接促进了书写内容的语境化。这些特定的课程内容及组织形式是学生书写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

“拼音变换法”实践:汉语拼音教学四阶段

● 第一阶段:在汉字教学中渗透音节的拼读语感

针对实验先学习汉字的策略,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有意识地渗透拼读的方法,如教“春”字时的拼读音节:“春,ch—ūn,春天的春。”这时并不告诉学生任何拼音知识,一段时间下来凭借听和模仿大多数孩子形成了音节拼读的语感。

等到教完500~600个汉字时,400多个音节的拼读大多与孩子们的耳朵都“碰过面”,这就减缓了拼音学习的坡度。随后借助计算机学习拼音中,学生上手非常快。

● 第二阶段:搭建学习框架,感受汉语拼音知识

不是从逐个字母的认读开始,而是先把汉语拼音的基本框架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懂得汉语拼音音节是表示汉字发音的,声母、韵母和声调是构成音节的三个元素。

● 第三阶段:将键盘操作与拼读及输入法结合起来教学

包括声母学习、单韵母学习、复韵母学习、鼻韵母学习等环节。声母认读中对应认识键盘,学习简单文档编辑。韵母的学习则与音节拼读和汉语拼音输入法结合进行。

教师将巩固韵母的学习设计成游戏课,或做韵母“变变变”游戏,或者“打字通”的输入游戏。教师要舍得让出时间给孩子们玩游戏,学生玩游戏时,要手到、口到,所谓“口到”就是要读出每个字母或者每个音节的发音,使游戏成为学习拼音的一条捷径。

● 第四阶段:后续巩固,每节课后“打写”练习

大约一周过后,拼音学习任务就完成了,教师并不急于检测孩子们的拼音学习情况,而是坚持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多让孩子们使用计算机进行打字练习。通常会把识字课的后10分钟时间留出来,鼓励孩子们把刚学过的字打出来。短短10分钟,包括了许多的学习活动:孩子们要准确地把汉字输入屏幕,首先得认识这个字,也就是要知道这个字的读音;其次,会拼读这个汉字的音节,并在键盘上找到组成这个汉字音节的声母和韵母;最后,音节输入后,屏幕上会出现一系列同音的字,孩子们还得根据字形进行挑选,选出正确的汉字。就是说,10分钟内,识字、拼音,以及电脑的操作能力都得到同步的提升。

打字刚开始时,学生频频举手,问题特别多,主要是拼音不熟练,不能找到正确的声母和韵母来输入。教师就对学生说:“孩子们,老师分身无术,不可能每个问题都亲自来帮助你们解决。这样,你们自己在键盘上试,不对就换换,慢一点不要紧。多练习自然就好了。”几节课下来,举手发问的孩子逐渐少了。

在反复的打字练习过程中,学生的输入越来越熟练,汉语拼音掌握得越来越好。

为了解决学生在书写汉字音节时,声调标记错误多的问题。教师还专门开设了一节“声调小学问”课,讲调值及标调的知识。同时,让同桌互相检查抄写本,帮助同桌找标调错误。很快,声调的问题就解决了。

猜你喜欢
汉语拼音音节拼音
浅谈汉语拼音的教学方法
拼拼 读读 写写
汉语拼音化的反思
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一个人的百年史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快乐拼音
快乐拼音
汉语拼音综合测试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