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社会和高校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及成因,提出了合理开拓助学渠道,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结合完善的资助政策,探索培养贫困生成长成才的路径,从而推进高校贫困生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地区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高校学生的贫富差距日益增大,成为高校和社会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而且,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张,贫困生问题日益复杂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每一位贫困生成长成才,是高校在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与构建和谐校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贫困生现状分析
国家针对高校贫困生施行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支持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财政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下发相应的配套实施办法,在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新资助政策体系。2010 年9 月,国家助学金发放标准提高为2000 元、3000 元、4000 元。资助形式多样化,既帮困又奖优,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方式并存的资助体系,贫困生助学贷款程序简单方便,确保寒门学子能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的认定标准存在困难。由于地区经济生活情况的差异,从而导致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标准不够明确,难以实现公平、公正。划分贫困生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按教育部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高校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费用很困难的学生,这些费用包括学费、生活费、住宿费、书费等基本费用。由于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有隐蔽性,且缺乏明确合理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导致部分学生放弃诚信意识,为获助学金而弄虚作假。学校资助管理部门很难掌握学生是否真正贫困,更难以准确掌握学生贫困的真实程度。
2.受助贫困生自身存在的诚信问题突出。受助贫困生在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定取得相关资助后,有的学生能够合理安排所得资金,努力成长成才,而有些贫困生的表现则不尽如人意,他们不是将金钱用在生存消费及学习上,而是进行攀比消费,虽然此类学生数量不是很多,但是,已经在校园里产生了极其不好的影响。
3.受助贫困生感恩意识有待提高。受助贫困生获得相关资助后,部分大学贫困生存在感恩意识淡漠甚至缺失的现象,在接受过资助后会表现出一定的“冷漠”,觉得自己因为贫困接受帮助也是迫于无奈。还有部分贫困生认为接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回报,缺乏感恩意识;有的自认为“学习成绩好,拿资助是理所当然的”;有的抱怨社会不公,将资助的善意也视为自己不得不接受的屈辱。
三、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合理的资助体系
高校如何高效、合理地利用目前的资助政策,科学整合各项资助资源,最大化地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效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合理的资助体系,如何让应该受助的人得到应有的救助,让已经受助的人能够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完成学业成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
第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筹措资助经费的运行机制。高校贫困生问题已不仅仅是高校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关系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对贫困生的资助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第二,建立与诚信教育相配套的感恩教育体系。部分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资助时,没有配套的感恩教育。致使部分学生在接受困难补助时,只是纯粹地接受经济上的资助,并没有深刻认识到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帮扶政策的实质。
第三,加强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大多贫困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常导致其对外界事物极其敏感。这种自尊心与因生活压力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容易引发虚荣心,极易将受助资金挪作他用。积极开展贫困生的心理研究,以多种手段和方式,如通过讲座、报告、个别咨询、网上咨询、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和心理治疗等方式,主动为贫困生提供咨询和学习指导、就业指导等,充分尊重贫困大学生的尊严与人格,全面培养贫困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特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四,广泛开展以诚信、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要着力培育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为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帮助贫困生从榜样的身上得到启迪。
总之,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高等教育质量,同时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关注。
参考文献:
[1]黄少玲.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德育考量[J].思想教育研究,2009(8).
[2]李国平.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问题现状与对策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作者简介:王秋霞(1964-),女,汉族,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人,潍坊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