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

2012-04-29 00:44魏武挥
IT经理世界 2012年7期
关键词:软件服务信息

谷歌的董事长施密特在3月22日出席美国国家新闻基金会颁奖晚宴时,表示互联网不是“乌托邦”。他列举了互联网的三大潜在威胁,分别是:黑客和罪犯、无删除按钮导致个人隐私泄露、互联网审查体系。但在我看来,这三大威胁,归根结底是一个威胁:我们无法控制我们想要的删除。

有些信息,我们曾经暴露在网上,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们不希望这种信息依然存在,但大大小小的转发、转载、截图,已经使得我们无法自主地去删除这些信息。我们的信用卡交易记录——唔,的确是我们产生的——但我们同样无法做主把它删去,于是黑客和网络罪犯就有机可乘。说到底,互联网犯罪不就是盗取信息么?而另外一方面,软件已经偷偷地接管了一些删除权,比如在我们并未许可的情况下,有些“我们的”信息,被删除了。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保存”这件事变得极为容易,从来没有一种媒介设备能够像电脑那样无微不至地保存各种信息。但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保存到这个份上么?

微软曾经出过一款记账软件,名为Microsoft Money。我曾经用过这个软件,并惊讶地发现:我在出租车这件事上花费了那许多银子!后来,我懒得再摆弄这个软件了,却也并没有感觉到任何个人财务恶化的迹象。技术总是尽可能地精确,但人类的生活,有时候模糊一点其实损失并不巨大,但精确并保存的结果是:一旦被不法利用,损失远远超过你的所得。

问题在于你是否可以控制删除。我第一次使用Money这个软件的时候,互联网还远不流行(至少在中国不流行),只要数据留在本地且我能控制,这种软件的坏处也很有限。但随着电脑联网的时间越来越多,云服务越来越昌盛,今天微软再搞这种Money软件,我是无论如何不会试用的了,因为一旦数据上传,删除的权力,便不在我手。

“关系”,其实也是一种信息。一个数字法则被称为“顿巴数”,即著名的150法则。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顿巴认为人能处理的关系不超过148个——姑且算成150个吧。人对关系的态度非常像熊掰玉米,今天加一个关系进来,就会对原有的关系慢慢疏远其中之一。这是一个事实判断,但如果加上价值判断:这样好吗?就见仁见智了。

互联网界搞SNS(广义的)的,都认为这不是一个好事。于是他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服务,来让你突破顿巴数的限制。早期的MSN还恪守着这个原则(你只能有150个连接),后来随着SNS服务越来越红火,MSN便放弃了这个看似很教条很书呆子的规则。在各种SNS服务上,从IM聊天工具,到社交网站,超越150组关系的用户,多了去了。有一些和手机绑定的服务,比如移动飞信,还允许你在所谓好友的生日那天,自动地给这位朋友发一条祝福短信,以表示我对你是很关心的。这种关心,在我的视野里,不过是“技术虚伪主义”罢了。

一点点的技术虚伪倒也无妨,但人类对关系的处理,有些是自然淡忘,有些却是刻意抹去。比如前男友(或前女友),比如曾经的事业同伴却由于某种缘故而大吵一场分道扬镳。基本上,人们并不想恢复这种关系,但技术的确“保存”了你曾经的关系,并很自作聪明地将它还原出来,这就是Q+的圈子。

Q圈推出的时候,微博上颇有一些用户惊呼“太强大了”,这四个字未必都是褒义词,而是带有一种恐惧的色彩。人脑已经抹去的信息,却让技术给你还原了出来。过往人们对腾讯的担心仅仅是聊天记录的泄露,3Q大战时上升到电脑本机的文件,而在Q圈这一刻,人们才发现,腾讯对人的关系,也同样十分乐意保存。所谓“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Q圈,才是真正意义上对人的监控。

这里我并不想指责腾讯太多,网络服务商对保存这件事是有瘾的,即便前文提到的谷歌,虽然它的董事长也意识到了无删除按钮所带来的巨大危害。谷歌有一个名为“社交关系及内容”的网页,记载着你各种各样的关系以及由于某些服务而生成的关系。它虽然没有像Q圈那样在G圈里立刻给你展示出来而产生震撼,但要说它没有记录,那可是天方夜谭了。

不信你在谷歌搜索框里试试?当你得到一个搜索结果页后,把自己的网断了,然后点击一个结果链接,注意一下地址栏吧,看看都发生了什么?呵呵,谷歌在记录你的这次点击——假定你点击的是一个情色页面,对不起,即便你不想让任何人知道你有过这个动作,一段小小的程序,默默地记录了下来,而且,你无法删除。

魏武挥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讲师,中山大学南都访问学者,新媒体评论人

猜你喜欢
软件服务信息
禅宗软件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软件对对碰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订阅信息
谈软件的破解与保护
展会信息
丰富多彩的Android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