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美
初中生物教学的实践证明:要推进生物课堂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有效、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的目的,就是为了开辟一条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新理念,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关爱环境的自觉性。在重大环境问题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对一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应有的贡献,是生物教师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这里,我谨就教学的体会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课堂——渗透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是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渠道。我们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材的实际,将环保教育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之中,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教案,并在教学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灵活的形式,对学生实施环保教育。
1.以教材为基础进行环保教育。在教材中,有不少涉及环境保护的例子,如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有“水俣病”和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影响章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环保教育。
2.适当拓展教材增进环保意识。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地拓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讲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广水域环境的保护”的内容时,我们除了讲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之外,还列举了现在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2292m3,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同时告诉学生如何节约用水,如洗澡时尽量洗淋浴,洗手时打肥皂应该将水龙头关掉,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过衣服的水冲厕所等。这样既让学生了解目前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又使学生了解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水资源的常识。
3.组织讨论强化环保意识。思考,可以积蓄讨论的热情;讨论,是推动思考的积极因素。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就某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学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可以设置问题:“在我们身边,有没有人随便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问题提出后,学生会积极发言,畅谈所见所闻,待学生逐渐“进入状态”之后,我们可以趁热打铁,展示几幅有关贩卖野生动物情景的图片,让学生明白:“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经常说‘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可在倡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在我们身边仍有这么多残害动物、虐杀动物的行为;人们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为了眼前的一点经济利益,就不顾后果肆意捕杀野生动物,也许这些行为的后果不会很快显现出来,但从长远来看,对生态平衡造成的破坏却可能是无法弥补的。如果野生动物全都从地球上消失了,只剩下我们人类,那人类的生存末日也就临近了!”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最能震动学生的心灵,真正使他们开始思考一些问题,进而会转化为一种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见识。
4.作业训练强化环保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探究、调查、资料收集方面的作业,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在讲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物圈的实例;在讲到动物部分的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课下调查由于人类活动而灭绝或数量急剧减少的稀有动物。这样的作业既能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强化自己的环保意识。
5.开展活动培养环保意识。我们在每年与环境有关的纪念日,有计划地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如通过创办专题墙报、黑板报,请专家做环保报告,参观垃圾、污水处理厂等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媒体——宣传环保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保宣传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并且在环保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我国生态环境的局部改善,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总体恶化的趋势。国民经济仍处于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阶段,资源浪费惊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大量减少,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水体污染使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大气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各种污染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环保问题还十分严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把这些问题结合教学内容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使他们真正培养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环保意识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要逐渐教育引导,使学生形成关注环境问题的意识,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大事,让学生有种危机感、责任感。如新闻中提到的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鼓励公众自觉选择绿色消费,提倡人们选择对生态保护有益的食品,少食或不食用野生动植物,尤其不食用濒危、国家禁止的野生动植物及其食品、保健品、药品;关注电视上宣传的低碳生活,结合新闻,鼓励引导同学们将旧练习本中未用完的纸张装订起来,做草稿本,节约用纸;少用或尽可能不用一次性筷子等。多关注媒体报道,就会使我们认识到环保的广泛性与紧迫性。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某些与保护环境有关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自己年龄段所能落实的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使学生逐渐形成关注环境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行动——印证环保品质
如果仅要求学生具备环保意识,那是远远不够的。“保护环境”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不能停留在课堂教学上,环保是每个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所以,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首先是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接着就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如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良好的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履行保护环境的工作。我们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环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学生个人将来一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保护我们唯一的生存空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课改的实践证明,生物教学适合和必须进行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离不开生物学科教学的参与。作为生物学科教师,我们应该在以课堂教育为主体,以其他形式为补充,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的环保教育形式,把环境教育的内容与教学内容加以融汇和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具备环保意识,养成爱惜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法律观念,进而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毕生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