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书慧
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是整个智力发展的缩影和标志。地理学科的思维能力,既依赖于对地理知识的认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又赋予地理知识以认识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从而使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掌握更为牢固,应用更为灵活。在地理教学中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的。
一、运用地图,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创新性。
要充分利用地图,在专题地图的制作上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由此及彼,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如,以同一纬度不同地区作比较,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阅读各专题地图,进行以下思维活动:赤道、南回归线、南纬40°纬线通过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大陆的位置,各处在什么气压带、风带?沿海有哪些洋流?海陆位置、地形及洋流对气候有何影响?哪些反映出地带性分布?哪些属于非地带性?最后得出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气候的主要特征。学生能从具体事例中受到启迪,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以问题为桥梁,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认识客观事物常从问题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也需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师精巧地设问,可激发学生的认知,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问题可以以掌握的知识为基础,但又不能重复已见过的题目,使学生觉得有可探究的价值。这样他们就会有兴趣,并认真思考。现举例说明:如考查学生东西半球划分的知识,与其问“东西半球怎样划分?”不如改问“175°E附近的惠灵顿是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因为前者只要求机械记忆,后者却要求学生思考:175°E虽属东经,但位于160°E以东,按习惯划分已属西半球。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东西半球的划分,又懂得了经线、经度的具体运用。学习土地资源时,教师出示: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总量与人均量在世界的位次柱状图;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我国地形图;我国土地类型构成扇形图;主要国家人均耕地面积比较表等。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归纳出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和进一步改进的政策与措施。设问:“若你分管农业工作,对耕地、林业现状有何进一步打算?我国人均耕地、林地少,该怎么办?后备耕地资源不多,如何提高粮食产量?”由此使学生身临其境、将思维引向深入。
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精心设问,可以诱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问题要设计得新颖巧妙,首先就要求教师善于提出问题,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并及时剖析问题,教会他们分析解题思路,使思维活动有序地进行。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给学生以充分时间,问题不宜多,当学生产生困难时,教师应进一步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只有在得出结论、学生已明确时,方能转入另一问题。这显然对教师是个新课题,当然也是教学发展的新高度。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效果就会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的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四、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教学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粗粗一看,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至多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遍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无论是对思维的模式、方法还是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都有一定的影响,这里借用某位名人的话说:“庸师向人奉送真理,名师则使人发现真理。”“送鱼”固然鲜美可口,但终究是暂时的,而“赠网”才是永久的,它促使你学会怎样捕鱼,并将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