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红
摘要: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当下高校建设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贫困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不利于社会和谐。如何推进贫困大学生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又是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上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调查分析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提出帮助贫困大学健康成长的具体措施,对于开展贫困大学生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解困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校学生增多,高校收费标准也比十年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大学生一般每年需要花费8000元到15000元不等。而这笔费用对于一般的农村家庭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来说,是很重的一笔负担,而目前独生子女在农村还是很少,一般农村家庭子女都在两个以上,有的甚至出现四个,这些都致使高校贫困生队伍越来越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不仅影响到贫困大学生的学业和生活,更影响到家庭、社会的稳定和谐,进一步约束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高效发展。贫困生问题目前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家长操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带有社会性普遍性的一个问题,甚至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一、贫困生的现状调查
参照市民平均消费水平,贫困生的界定标准暂定为:1.本人月平均生活费、家庭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平时生活节俭,完成学业确有经济困难的学生;2.家庭所在地处边远经济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或父母下岗无固定经济来源,以及残疾学生、单亲、父母离异(低收入家庭)的学生;3.少数民族学生及少数本人虽未主动申请但家庭确实贫困,且有相关证明情况属实的学生,可列为贫困生。除符合以上条件外,还具备以下条件的,如烈士子女、孤儿、父母患有严重疾病或残疾(伤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及特殊困难家庭,家庭持有《特困证》、《社会扶助证》、《最低生活保障证》及本人月平均生活费与家庭人均收入在200元以下,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列为特困生。在安徽财经大学,每年的九月中旬都会进行一次贫困生认定工作,建立贫困生档案库,本文采用的数据均来自此贫困生档案库。通过对2011年和2012年两年认定的贫困生资料分析,贫困生在全校学生的比例一般在20%左右。
在传统的观念中,我们一般认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出身贫寒的学子较早认识到生活的艰辛,更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也更容易成才。但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贫困生的学年考试课成绩平均分在班级排名,两年的情况都是有一半的学生在班级排名50%之后,其中在班级排名前十的比例大约为35%,在班级排名后十名的比例在27%左右,绝大多数的贫困生学习成绩位于班级的中等水平。成绩优秀的同学只占很小的比例,在这些贫困生中有些竟然还存在挂科现象。除了学业成绩外,在综合表现上,贫困生出类拔萃的比例也比较小。绝大多数的贫困生在学校的表现是成绩平平,不太参加学校的其他活动,综合素质一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
1.家庭经济贫困的同学大多来自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教育资源比较落后,贫困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低,这些在低年级的贫困生中更为普遍。目前高校教育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媒体计算机的使用比较多,很多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在高中以前很少接触这方面的知识,起步晚,基础差,学习上受到很大影响。
2.由于经济贫困产生负面情绪等心理问题,影响正常学习。目前大学贫困生中常见的几种心理状态有:(1)自卑心理。自卑是大多数贫困生最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虽然贫困生在学习上比一般学生刻苦勤奋,生活独立自主,但这往往是为了掩饰其内心的自卑。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承担着更多的负担和心理压力,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使其开始怀疑自己,自卑心理油然而生。(2)自闭心理。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其在艺术、体育方面了解甚微,交往方式和技巧粗糙,加之自卑心理,交友圈过于狭小,甚至独来独往,久而久之便演变成自我封闭心理。(3)虚荣心理。正是因为经济条件上的弱势,导致有些贫困生刻意掩饰这一点,从而形成虚荣心理。由于生活费用有限,贫困生只能靠节省内在的开支来美化其外在,给人以非贫困生的表象,而内心又深知这样铺张浪费不应该,心中的纠结和矛盾给其带来莫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其心理平衡。
由于这些心理问题的影响,这些学生心理压力大,上课积极性不高,比较内向,不太擅长与老师同学沟通,特别是在学习受阻时,不能很好地排解,造成学习困难,学业成绩不理想。
3.为了改善经济状况,很多贫困生从入学伊始就需要勤工助学,每天忙于四处奔波打工挣钱,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相对减少,学习时间无法充分保证,再加上营养不良问题无法保证高强度的脑力学习,课业成绩受到很大影响。
高校贫困生因为经济原因影响学业成绩,而学习下降受阻,又会更加重其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很多高校贫困生也是学习困难生,经济困难的同时还会造成“心理贫困”。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点。这些存在着贫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经常表现出以下几种情绪:自卑焦虑,孤独自闭。由于家庭贫困,物资生活匮乏,很多同学内向自闭,不愿意和同学外界有过多接触,也不愿意多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甚至对于自身的贫困闭口不提,拒绝学校和社会的资助;依赖资助,唯利是图。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于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加大,有一系列的政策和优惠措施,帮助寒门学子完成学业。因为依靠助学贷款、助学金等完全可以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所以有些贫困生产生依赖心理,懒惰自私,唯利是图,认为我家经济困难,接受资助理所应当,一旦资助减少,就会产生仇恨心理。同时,由于目前资助项目比较多,资金也比较大,比如我校除了国家奖学金每年八千元、国家励志奖学金每年五千、国家助学金每年三千外,还有社会类奖助学金,如天安奖学金、恒生奖学金、国元证券助学金、昌荣助学金等,金额较多,受助学生面也较广,造成很多同学趋之若鹜,甚至发生争抢助学金的情况发生,出现同学扎堆申请的情况,比如有的班级人数是24人,竟然有15人申请困难补助,已经达到60%的比例。通过调查,一般这些学生都来自农村,父母务农或务工,收入一般,家中子女超过两个,这样的家庭一般温饱问题可以解决,但是经济状况一般,所以面对少则三千、多则五千的困难资助,很多同学认为比好好学习获得奖学金要来得容易,从而有些同学不比学习成绩,专比困难申请的状况。如果有些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不仔细,就很容易造成困难补助没有用到最需要的学生身上。这种现象需要引起广大老师的注意。
二、高校贫困生解困对策
帮助高校贫困生脱离贫困的工作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通过国家、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贫困生自身的积极配合。
1.需要完善资助体系及评判贫困生的标准,加大资助力度,从物质上解决贫困生的基本生活困难。每年在进行贫困生认定的时候都需要严格按照标准评选,把资助落实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同学身上,从物质生活上为这些贫困生解除后顾之忧,这是资助工作的基本所在。
2.加强思想教育,育人与助困相结合,在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的同时,也要着重培养其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贫困问题,更新观念,树立贫困不贫志的精神,让他们认识到只有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才是自身脱贫的关键,是人类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3.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班级班风、宿舍文化建设,给予贫困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正确看待贫困生,不鄙视,不带有色眼镜看人,让贫困生真正体会到家的温暖,让其健康正常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加大政府助学力度,促进教育协调发展[N].新京报(北京)http://news.sohu.com/,2006.3.10.
[2]姜帅,张爱军:贫困生现状及解困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6.
[3]邱鸿钟.大学生心理卫生[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1.
[4]吕大权,刘玲玲.浅析高校贫困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经济师,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