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刍议

2012-04-29 23:25杨蕴
经济师 2012年8期
关键词:优化升级结构调整惠州

杨蕴

摘 要:文章运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分析惠州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结合当前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的历史条件,探讨惠州如何充分把握机遇,发挥自身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关键词:惠州 产业结构 结构调整 优化升级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211-03

一、广东省惠州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第三产业发展总体滞后。

第三产业比重通常被看成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比重越高,经济越发达。目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70%左右。而惠州“十五”期间尽管第三产业比重在持续上升,但始终都低于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到2005年第三产业的比重仍落后于全省10.6个百分点,落后于全国6.6个百分点。这与惠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惠州的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尚未有效发挥,现代物流业、交通运输业、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2.工业内部结构性矛盾不断显现。惠州的工业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乘着改革开放的先机和临近港深的地缘优势,高起点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同时大力培育本土大企业集团而迅速发展起来的,这种工业结构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一是内源型经济与外源型经济严重不平衡。2005年全市外贸依存度高达189.4%,高于全省157.8%和全国62.4%的水平,其中出口依存度高达106%,高于全省87.8%和全国33.4%的平均水平。外贸依存度过高,经济发展受世界政治局势变化和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大,比如在2001年“9·11”事件后,惠州经济发展就受到了很大影响。二是行业结构单一。电子工业一支独秀,其他行业则比较薄弱,行业之间不能形成有效支撑、协调发展,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电子产业加工装配特点明显,缺乏核心、尖端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2003年以来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竞争激烈的双重影响,电子工业利润一再缩减,导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连年下滑。三是企业结构存有缺陷。TCL、德赛、华阳等大企业在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中小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效益低,难以形成紧密的协同关系,大企业生产经营的变动,影响整个工业发展全局。

3.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晚,目前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具有惠州特色的农业拳头产品不多,尤其缺乏有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市场发育不健全,吸附能力和幅射能力比较弱,流通机构不足,销售队伍素质不高,影响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丰产不丰收的现象还时有发生。龙头企业普遍规模小,技术、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资金不足,生产加工能力有限,应用高新技术和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抗灾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脆弱。政府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偏少。农业风险保障机制难以建立,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打击后,企业和农户得不到有效的补偿,没有足够的资金恢复生产经营。

4.产业空间结构比较分散。由于行政区划概念根深蒂固,经济区域观念淡薄,各县区、乡镇为发展地方经济,争相建设各类产业项目,一些产业项目布点分散、零乱,部分县区、乡镇产业结构雷同,缺乏统筹规划和地区分工。此外,由于经济以外向型为主,产业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受外来投资者左右,政府的整体产业布局难以实施。加上上世纪90年代前后的“房地产热”,大量土地流入私人手中,政府在产业调控上资源严重不足,造成产业布局分散,也影响了进一步招商引资。

二、惠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一)未来产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1.发展的机遇。惠州产业发展具备许多有利因素。一是区位条件良好。地处珠三角经济区,毗邻香港,紧靠深圳、东莞、广州,便于接受周边城市的产业、市场、信息辐射。二是自然资源丰富。陆地面积占珠三角的1/4,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3.6公里。东江、西枝江横贯境内,集山、泉、湖、海、瀑、岛于一体,有西湖、罗浮山、南昆山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及自然保护区。大亚湾海域宽、腹地广、泥沙淤积少、风浪小,是华南地区不可多得的天然深水港湾。土地资源、淡水资源、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充裕,海港条件优良,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三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形成了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等对外交通网络骨架,构建了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电网,建成了覆盖整个市域的电话和数字通讯网络。未来几年,随着惠大铁路(二期)、杨平铁路和莞惠、惠深沿海、粤湘(博深段)、广河(惠州段)、惠州疏港五条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立体交通网络将进一步完善。四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惠州与深圳、东莞共同构成了电子信息产业高度聚集的珠三角东岸“电子信息产业走廊”,建有仲凯高新区、惠州工业园、三和开发区等产业特色鲜明、配套条件良好的工业园区,有利于形成更大的产业集聚效应。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落户大亚湾,使惠州在承接国际重化工业转移方面占有先机,随着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投产,1200万吨炼油项目建成,石化产业发展将出现新的飞跃,包括临海工业在内的海洋经济将成为新的增长点;旅游、港口物流、商贸业将更加活跃。

2.面临的挑战。从国内外环境来看,惠州的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国际贸易中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和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不利于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二是中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结束后,部分产业将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经济发展和产业安全的潜在风险增加。此外,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土地、水、能源、劳动力等要素供给难以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可持续发展压力增大。三是国内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资金、项目、人才等竞争加剧,就珠三角地区而言,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来自珠三角西岸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从自身现状来看,惠州产业发展除存在以上提到的结构性矛盾外,还受到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投入不足,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制约。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原则

1.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到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达到6∶54∶40,高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区域经济布局更趋合理。用10~15年时间把惠州建设成为广东省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珠三角重要的出口加工贸易基地、粤港澳地区旅游度假基地、粤东地区现代物流中心。

2.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1)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进一步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3)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4)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优化内外源型经济结构。(5)调整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加强与深圳、东莞产业分工协作,积极承接其产业转移。整合内部资源,统筹区域产业布局。

(三)惠州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点选择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推进生产布局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逐步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快山区县、镇林业、畜牧业发展,促进林业、畜牧业向资源型、生态型方向发展。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主导产品基地、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延长生产、加工、流通产业链,加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规划和建设,构建符合惠州市产业特色的农副产品产销体系。建设一批农田水利工程,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大力发展“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全面实施“金农”工程,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在做好动植物良种引进、技术引进、品种改良的同时,加快农产品生产、保鲜、贮藏、加工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信息、农机、农资、病虫害防治、市场营销等综合服务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逐步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2.加快发展石化数码产业,构建新型工业体系。着力发展重化工业。加快推进大亚湾石化工业区基础设施、公用工程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石化工业区对资金和项目的吸引力。以80万吨乙烯和1200万吨炼油项目为龙头,遵循“油化结合,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大力引进石化中下游项目,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专用化学品和精细化工等石化深加工产品,在大亚湾区形成较完善且具有较大规模的石化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把大亚湾石化区建成我国重要的石化工业基地。

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继续做好仲恺高新区、三和开发区、惠州工业园的整合及配套建设,进一步拓展园区发展能力,以园区为载体,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项目。依托现有产业基地和大型企业,积极开展数码产业产品技术研究与开发,掌握一批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由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壮大海洋经济。坚持海洋开发和资源环境保护相结合, 健全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海洋综合管理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生化业等海洋主导产业。

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积极运用信息化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鞋类、食品、制药等传统产业。整合资源,建立制鞋业设计、研发平台,提升制鞋业规模和档次。积极发展新型营养保健食品、速冻保鲜食品、绿色食品,逐步提高食品深加工水平。

培育潜力产业。以东风本田等汽车零配件企业为龙头,推进大亚湾、博罗汽车零部件工业集聚地建设,创造条件发展汽车整车制造业。利用电子信息制造业优势,扶持发展计算机应用及软件产业。引进龙头企业,引进和培养计算机软件人才,开发计算机网络服务类软件、通信类和消费电子类嵌入式软件。努力开发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及现代装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

3.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大力推进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路运营服务水平。建设一批快速货运、集装箱、现代物流等专用站场和为其它运输方式提供多式联运服务的综合运输枢纽。加强各种运输方式间的衔接,拓展客货运输线路,改善运输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交通运输市场体系,全面提高交通运输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动以高等级公路为依托的城际客运网和以中心镇为龙头的农村客运网协调发展。一是努力壮大商贸流通业;二是大力提升旅游业;三是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四是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力。优化整合科技资源。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完善科技和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开放竞争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完善以政府投入为指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多渠道投入的科技投入机制,加大关系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发展共性技术的财政扶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自主创新。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形成鼓励创新的正确导向和长效机制。健全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企业自主组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创办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省级研究开发院,使之成为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载体。重点扶持TCL、德赛、华阳等高新技术企业在消费类电子、嵌入式软件、装备制造、生物与新医药、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集成、工艺配套、信息和技术开发等服务。加强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共享创新资源,提高企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工作。强化知识产权工作。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进支柱产业、重点行业和企业建立专业专利数据库。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申请专利。培育和发展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发展知识产权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推进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市专利信息平台及应用服务系统和专利预警、维权援助机制。建立和完善标准数据资源库、国外市场准入条件和技术规范信息库、标准支(下转第215页)(上接第212页)撑服务平台、公共技术检测平台。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提高防范和应对国际技术壁垒的能力。

5.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在继续完善投资“硬环境”的同时,大力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从放权让利转向创造与国际接轨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和国家、省的统一部署,进一步规范涉外工作政策和规章制度。加快地方涉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行政审批,严格收费管理,切实保护涉外知识产权,优化政务环境。推进口岸环境建设,完善外贸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重点进出口商品的预警机制,加强对国外反倾销等案件的应诉工作,增强处置贸易争端能力。

提升外源型经济。优化引资结构。把利用外资与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使引资领域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农业并重,从注重数量转向更加注重质量,争取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对惠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的项目落户惠州。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努力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农副产品出口,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附加价值产品出口,增加急需的能源、关键技术、重大设备和重要原材料进口。

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在投资管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给予民营企业与其它所有制企业同等待遇。积极构建面向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平台、投资服务体系等公共服务平台。创造条件使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国有大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形成具有惠州特色的企业群体。按照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原则,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进一步引导和推动国有骨干企业之间的兼并、联合和重组,发展一批对经济发展起基础作用、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起带动作用、具有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依托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参与省内、国内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加强信息、机制沟通,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模式,主动加强与香港、澳门、深圳、东莞、广州等地区在商贸与投资、制造业、服务业、旅游业等领域的合作。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的通知,2003.04.14

2.张彤,唐谦,史炜,梁维平.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3.惠州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刘品安,成建三.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

5.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2005.12.02

(作者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1450)

(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优化升级结构调整惠州
奔跑惠州
惠州一绝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现状及完善途径
试析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优化建议
引入产业投资基金与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机电类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研究
浅析“互联网+”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FDI促进成都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试论自主创新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