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庆文
理论联系实际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初中阶段政治课教学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它能使思想政治课“活”起来,真正让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教育,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启迪,进而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运用时事政治进行政治教学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课堂实践。近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运用时政材料上好政治课有一些研究,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一、政治课教学结合时事的必要性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政治方向。
政治课时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道德品质、人生观、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培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的实际问题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认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实现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时事政治。如:讲授七年级“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奉献”的内容时,向学生展示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郭明义的事迹:1994年以来资助180多名特困学生,爱心捐资16万元比自己工作以来收人的一半还多,20年无偿献血6万毫升,相当自身血总量的10倍。让学生感到: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更重要,奉献比索取更重要;树立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雷锋精神是永远不过时的。实践证明,通过时事例子来教育远远胜于说教。
2.时事材料是对教材内容的必要补充。
义务教育的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滞后性,教材的相关材料、例子在时间、空间上有不少显得不够新颖或缺少时代感,而且往往与生活实际不贴近,有“可望而不可即”与“高谈阔论”的感觉。例如,九年级“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理论性太强,与学生距离太远,学生比较难理解,因此政治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补充一些材料。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补充时事材料,时事在时间、空间上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增强了所学知识的时代性、新颖性、现实性,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新课改下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留有较大的内容空间给老师发挥,教师应落实新课改的这一要求,有意识地补充材料,使课堂不教条、枯燥,而更加“有血有肉”。
二、结合时政教学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学生普遍认为政治就是“讲道理、教条、欺骗与压抑”,没多大意义;多年来的开卷考试更是让学生对政治抱有偏见,于是对政治课缺乏兴趣与学习动力,更谈不上激情了。要改变如此的“窘况”,我在实践中得出:通过时政引导教学是十分有效的手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把政治理论与生活实际、社会问题结合,使课堂教学贴近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用“汶川灾后重建的‘3年跨过30年时事”,以铁的事实引导学生认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传统美德;党和政府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政策、方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正确面对挫折;民族团结的意义等。学生以极大的兴趣了解事实,进而产生情感的认同与升华。总之,“时政”是激发兴趣的敲门砖,而兴趣能创造一种欢乐光明的教学效果。用时政来激趣,可以使学生对政治课的“煎熬”变成一种美的享受。
2.有利于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政治课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品德引导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包括:健康心理品质、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道德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等。这种引导仅靠课本是完成不了的,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学科知识与外界环境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来实现。如在教学七年级“关爱生命”一课时,引用时事:长江大学学生何东旭、陈及时、方招等勇救落水儿童的例子;舟曲之子——王伟,舍亲人于不顾而施大爱的典范。引发学生深思,挖掘内心深处的善良,领会关爱生命的内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汲取“养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3.有利于学生升学考试。
升学考试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与重大热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开卷考试的背景下,全国各市政治科中考多数涉及社会重大热点,采用以时事为背景材料或载体来设置问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政治老师如果平时多结合时政教学,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现实相结合,将使学生尽早适应考试的有关材料载体,必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
三、如何用好时事进行教学
1.应充分了解时事。
老师要在课堂上熟练地运用时事内容进行教学,就必须有意识地对国家政策和新闻热点进行解读。只有熟练掌握相关的时事内容,才能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帮助学生将热点问题与教材内容相融合,收到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通过网络了解有关国内外大事,或者通过时事月刊了解其中的“时事观象台”、“热点追踪”、“大事记”、“新闻人物”、“广闻博览”、“以案说法”等。假如老师对时事一知半解或只了解大概,那么肯定“无米”下锅。
2.应精读提炼有关时事材料。
为了在课堂上运用自如、运筹帷幄,教师平时就应仔细研读一些重点的时事内容,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提炼有关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重要数据等有效信息并做归纳梳理。同时研究时事与教材结合的角度、思路,避免只是“时事与教学内容的简单连线”。
3.应注意时事与教材的联系。
老师积累时事资料,不能简单地去记忆相关的内容或结论,更要挖掘鲜活的时事资源,从而用教材知识阐述时事热点,又依托时事热点理解运用教材知识。在联系教材的过程中,通常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思维层次对时事热点进行系统解读,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结合时事月刊的《向低工资说“拜拜”》,可联系教材,从“是什么”的角度,概括它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居民收入差距大,普通劳动者收入低,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劳动者文化技能水平低,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又共同说明我国仍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为什么”的角度,应从坚持社会公平,坚持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实现共同富裕,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多角度理解国家重视解决时事问题的重要性;从“怎么办”的角度,联系教材提出解决的建议是: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等。
4.应注重用时事明理导行。
运用时事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考试成绩,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应考的点上,应该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明白做人的基本道理,并将其内化品质,促进自身健康成长,做“四有”公民。例如:在教学“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时,结合时事“信义兄弟,生死接力”内容,引导学生从心灵上感悟到“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知道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积极承担责任”和“在日常生活中做老实人、办老实事”等。
总之,要更好地进行政治课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结合大量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的时事材料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