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学为例谈常态课中课改新理念的内化

2012-04-29 22:17金英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年8期
关键词:常态课新理念内化

金英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在切实施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内化新理念,回归常态课”的必要性,并且以数学为例探讨了在常态课中内化课改新理念的一些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 常态课;新理念;内化

课改的道路是曲折的,它也将像人类其他方面的发展一样,会走一条螺旋形上升的道路. 曾几何时,标新立异的课改观摩课、展示课表演得轰轰烈烈,令我们一时趋之若骛. 而如今,“回归常态”的呼声又一浪高过一浪. 在经历了很多起落后,我们渐渐醒悟,“回归常态课”才是课改真正的努力方向,也是课改的必然趋势.

一、要回归常态课必须内化新理念

首先,要理解课改的必要性. 当前社会需求的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我们的传统教育已经力不从心,作为基础教育工作的直接执行者,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认同课改的必要性.

其次,要深刻领悟课改新理念. 必须纠正自己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只有真正转变了教育观念,才能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最后,还要把课改新理念变为自觉行为. 在日常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力求体现课改新理念,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经常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从事实践活动. 同时不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内化,改进不足,进行新的教学设计,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实现自我提高和自我超越. 通过集体备课、开课、听课、评课等途径借鉴经验,促进专业成长.

二、要回归常态课必须切实施行新课程改革

首先,摒弃“变质” 的公开课,才能回归常态课.

公开课的本质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研究活动,是教学行为的一种研究方式. 公开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节公开课凝聚着众人的智慧,集体的备课、磨课,既帮助开课老师提升了教学能力,同时也使得所有参与的老师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把公开课所折射出的课程新理念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但是,课堂教学评比,通过公开课来考察、评定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把评价结果作为晋升职称、评定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种种原因,使公开课渐渐“变质”了. 有些公开课不再以课堂教学研究为目的,出现了追求表面繁华,故弄玄虚,甚至弄虚作假的现象!

公开课偏离了教学常态,就不再是我们日常教学的示范了. 所以摒弃“变质”的公开课,才能回归常态课,才能切实施行新课程改革.

其次,提升日常教学质量也需要回归常态课.

对学生来说,学习生涯中经历的公开课只是九牛一毛,真正对其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日复一日的常态课. 是常态课让他们获得了今后生活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常态课使他们掌握了正确的思维过程与方法,是常态课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常态课使他们有了好习惯,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老师来说,能代表他们真正的教学水平的也是常态课. 对学校来说,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及未来发展的课堂教学质量更来自于常态课. 所以不管是教师还是学校,都要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提升日常教学质量,必须回归常态课.

最后,“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呼唤教学回归常态课.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做到两个“全面”,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但是打着“课改”旗号的某些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违背课改理念的现象:有的老师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公开课的必备形式,以群体讨论来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导致学困生成为了优等生的陪衬,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陷入“重讨论,轻思考,重群体,轻个体”的误区. 有的老师在上公开课时,课堂提问总是有意无意地提问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对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不屑一顾,甚至有的老师上公开课时把差生“拎走”. 我们忍心让这种现象继续吗?所以,一定要回归常态课.

三、以数学为例谈常态课中课改新理念的内化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了“内化新理念,回归常态课”的必要性,因此以下就以数学为例谈谈常态课中课改新理念的内化措施与方法.

“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为此,我们一定要在数学常态课中注重新理念的内化.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动手实践:重体验的同时重反思

案例: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活动中,给出以下长度的三组木棒:①12厘米、15厘米、30厘米;②12厘米、15厘米、27厘米;③12厘米、15厘米、20厘米. 然后让学生用每组中的三根木棒动手拼三角形. 学生在拼图的过程中会发现,只有第③组可以拼成,而第①②组无法拼成. 当学生获得以上体验时,教师应适时提出“为什么”的追问,引导学生在体验的同时进行反思,从而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

反思:动手实践是数学课堂中一种生动活泼的有效学习方式,其特点在于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经历的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数学. 但是,这一学习方式又容易流于形式,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 上述案例通过让学生动手拼三角形活动的设计,既注重了学生的体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活动结果进行深刻反思的好习惯. 所以数学常态课中的设计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合作探究:重主体的同时重主导

案例:在“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教学中,组织学生分小组探究前,教师要有意识地挑选会出现增根的例题. 在探究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上,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当学生通过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求出整式方程的解后,教师要及时提出“我们把求出的这个解代入原方程验证一下”的建议,当发现分式方程的最简公分母等于0时,就可引导学生明白解分式方程时为什么必须进行检验的道理了.

反思:合作探究是一种充分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学习方式. 课改新理念大力倡导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数学过程和结果的感受、体会与理解. 但是,这一学习方式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放任自流,听其自然,使得合作无序,探究无效. 上述案例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教师有意引导的设计,既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所以数学常态课中设计合作探究活动首先要考虑运用的必要性,其次要预设充分,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适时引导. 因为只有这样的合作探究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 教学评价:重过程的同时重结果

案例:在“勾股定理”这一教学内容中,课本上有这样一道习题:“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3厘米和4厘米,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很多学生只得到了“第三边长为5厘米,周长为12厘米”的结果. 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这一答案不全面,遗漏了另一个答案:“第三边长为■厘米、周长为(7 + ■)厘米”. 通过对结果的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解题过程的反思,顺藤摸瓜,找到真正的症结所在,从而让学生明白解决此类问题时要运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方法.

反思:数学课堂的教学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教学评价可以“轻结果”,因为“结果”本身也是“过程”的一部分,而且错误的“结果”往往来自错误的“过程”. 所以数学常态课中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结果. 上述案例中,当教师发现学生的解题结果不正确时,利用对其结果的评价,及时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并予以纠正,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取得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4. 教学工具:重媒体的同时重效果

案例:在“用正多边形拼地板”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各种多边形的拼接演示,使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拼成一个不留空隙又不重叠的平面图形的关键是几个多边形的内角相加等于360°”.

反思: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了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它能激发学习兴趣,丰富学习资源,扩大课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但是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往往又容易出现越俎代庖、喧宾夺主的现象,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所以数学常态课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一定要考虑必要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上述案例,恰当运用了简单的多媒体手段,充分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了探索教育规律的又一次机会,而“内化新理念,回归常态课”则是我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又一次大胆尝试. 相信有了矢志不渝的决心,我们一定能够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课改的不断深入.

猜你喜欢
常态课新理念内化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新理念实干 高质量作为
现代调解的新理念与新思维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国外兴起长寿新理念
亟待理性回归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
新理念下再启航
亲和:常态课的优雅
新课标下农村小语课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