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
摘 要:根据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基于生态学视角,分析并提炼出影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四大生态因子——个人素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并通过四大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终走向生态平衡,从而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关键词:生态学视角;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249-02
一、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卫生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关注。有关资料显示:对全国高校大学生的一项心理调查表明,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的亚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从一些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了解到,在他们接待的前来咨询的学生中,有1/2左右的学生是因学习和择业的压力大,自己又无法调整,经常感到很忧郁,所以才去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的。这些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冲突主要包括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新鲜感与恋旧感的矛盾、独立感与依赖感的矛盾、轻松感与紧张感的矛盾、强烈交往感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以及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而这些心理矛盾的直接结果就是大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与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和性、择业求职有关的心理困扰以及由性格与经济困难产生的心理问题。最终这些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孤独、自我拒绝等不良的心理反应。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活跃、最富朝气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其一生的发展。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认真分析目前大学生的不良心理成因及其影响因素,找出恰当的应对之策,引导高校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服务祖国和人民的本领,从而顺利走上社会、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二、生态学视角的内涵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学视角基于生态学理论,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各种因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理论。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首次在学界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使生态学研究走向了系统化和整体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态学与其他学科日益交叉渗透,促使生态学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联结起来。生态学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实践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引申至研究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要综合研究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生态系统,就必须深入分析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各生态因子,探讨如何维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从而建立起研究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系统
生态学有两个重要的概念: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自然、开放的生态学基本单位,在这个单位中各种生命现象之间在生存过程中相互竞争、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健康有序的状态。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而言,它作为一个基本单位,在这个单位中各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最终实现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合理构建。所谓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生命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任何生物体总是同时受许多因子的影响,但在具体生态关系中,在一定情况下某些因子可能起的作用最大。这时,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被称之为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限定因子主要有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素养四大因子。其中,社会、家庭、学校三个因子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通过“他人帮助”产生影响的因子,属于外因;个人素养是大学生的通过自我提升产生影响的因子,属于内因。二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中都是不可缺少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是因果关系推理,因果关系协调与否会使人产生肯定或否定的认识,并相应地形成积极或消极的心理。这种因果关系一旦失调,人们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并随之产生消极心理,久而久之必形成心理障碍。在当今这个剧烈变革和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环境的无序性普遍地存在,表现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环境资源矛盾等各个领域和层面。这些无序和差距的影响,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讲,产生的消极心理会更加明显。因此,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应注重平抑社会环境的“无序”,求得一种动态的、和谐的“有序”。
(二)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常态的家庭结构会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正面的带动作用。而非常态家庭结构如父母一方亡故,或离婚、再婚等情况的家庭对大学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会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他们有的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怀,有的过早失去了父母的关爱,有的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有的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大学生青少年时期心理的健康成长。其次,优良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要科学合理。如果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使用家庭暴力、对孩子放任不管或过于苛刻、与孩子缺少情感沟通,都容易造成大学生在青少年时期留下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三) 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方面,学校通过“五学”教育,即“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教育,帮助大学生在健康心理培养方面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建立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大咨询观念。实际上,高校中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只占少数,更多的学生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是构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又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咨询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心灵的“断乳期”。我们应把“五学”教育和发展咨询贯穿于大学生成才教育的始终。
(四) 大学生个人素养对其本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础。只有大学生本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有益于他们塑造健康的人格和正确认识社会。因此,大学生应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提高自身的心理潜能,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
四、走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和交换,使系统内部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达到相互适应、协调统一的状态,这种状态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个人素养作为推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走向生态平衡的四大限定因子,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而言,都发挥着各自的影响力。
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作为外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人素养。大学生经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顺利地接触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接触社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使他们体验到人生价值,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助于他们心理素质的磨炼与成熟。
同样,随着个人素养的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认识到自我意识的消极因素及其危害,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去克服消极因素,促使自己了解自己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方面有哪些积极因素,研究怎样用心理学知识去巩固和发展它,发挥大学生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实践、融入家庭环境、适应学校环境、参与社会实践。
五、小结
综上,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一生态系统,应兼有这四大因子又非这四种之一。应该说,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做一个综合、动态、平衡的生态整体,讲究“兼容、动态、良性”,用生态学的观点来分析和梳理这一整体中的各生态因子(个人素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时各因子又互相依存、互相作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形成灵活协调、动态平衡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项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王淑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0.
[3]尚凤标.基于生态视角的创业教育环境体系构建初探[J]. 商业经济, 2011,(10).
[4]刘春娇,鲍作臣.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的调查与分析——以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8).
[5]韩戈玲,董娟.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3).[责任编辑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