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峰
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通俗地说就是代数与几何相结合的思想。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少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明了“数”和“形”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讨“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融“数”和“形”于一体的试题屡见不鲜.目前我们使用的新课本,不再把数学课划分为“代数”、“几何”,而是综合为一门数学课,这样更有利于“数”与“形”的结合.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数”与“形”关系的揭示与转化,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类比、发掘,剖析其所具有的几何模型,这对于帮助学生深化思维,扩展知识,提高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综合教学内容,从数学发展的全局着眼,从具体的教学过程着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形结合思想,并使之成为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是我在数学教学中着力追求的目标.
1.在函数方面的运用
例1:(利用函数的奇偶性判断函数图像)已知函数y=f(x)的图像如图1(甲)所示,y=g(x)的图像如图1(乙)所示,则函数y= f(x)·g(x)的图像可能是图中的(?摇?摇 )
图1(甲) 图1(乙)
AB CD
解析:首先从f(x)与g(x)都是偶函数,可知函数y= f(x)·g(x)也是偶函数,故首先排除A、D.另外从两个函数图像对比可以看出,在区间(-1,0)∪(0,1)上,f(x)>0,而g(x)<0,则f(x)·g(x) <0,故排除B,正确答案为C.
点评:利用函数图像解决有关函数性质问题,这是一类常考常新的题目类型,要善于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分析问题,避免走弯路.
2. 在不等式方面的运用
例2:当1b.
解析:直接证明有困难,稍作变形,情况如何?将a>b两边取对数,即证(b-1)lga>(a-1)lgb.由于b-1>0,a-1>0,于是改写成>,再变形,上式即为>.
表达式让我们联想到斜率公式.若设f(x)=lgx,考虑到1.
点评:有些几何图形,并不是一眼就能从题设条件中看透的.只有在逐步变化过程中,本质才能暴露出来.同时,“数”到“形”的转化,又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联想类比的能力.表达式要与斜率公式挂钩,其中-lg1架设了桥梁.由转化为几何图形还要有一次创造性的飞跃,“执果索因”的分析过程,是解决本题的“金钥匙”.
3. 在解析方面的运用
例3:已知点列P(a,b)满足P(,-1),且a=,b=-(n∈N).
(1)写出过点P,P,P的圆M的方程;
(2)判断点P(n≥4)与圆M的位置关系;
(3)若P(x,y)是圆M上的动点,求的取值范围.
解析:(1)由题意得:P(1,),P(,-),显然P,P,P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故圆M的方程为x+y=.
(2)由点P(,-),易得P(,).显然P(,)在圆M上,故猜想点P(n≥4)在圆M上,以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① 当n=4时,P(,)在圆M上.
②假设点P在圆M上(k≥4),即a+b=,则当n=k+1时,
a+b=()+()===,
∴点P在圆M上.故当n≥4时,点P(n≥4)均在圆M上.
(3)表示圆M上的动点P(x,y)与定点A(0,)连线的斜率的取值范围,由数形结合可得其范围为(-∞,]∪[,+∞).
cos∠POM===?圯R=R=·,同理得R=·(),R=·()…故这些球的体积之和V=()[1+()+()+…]=.
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避开复杂的运算过程,从而提高解题速度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