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梅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就谈一谈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感悟。
1.做一个“多角色”的高中数学教师。
1.1“学习型”教师。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的研究者。很多新课程、新内容是以前教材没有涉及的,需要教师自己在实践中摸索、研究。对高中数学教师来说,应该有广博的与数学教育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良好的文化修养,以及广泛的兴趣等。同时崭新的数学课程内容也要求教师要有现代的数学知识储备。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修养,不断汲取教育科学研究理论,还要对近、现代数学知识、思想、方法都能理解和掌握,更深一步对各类知识融会贯通,能从现代数学的视角下审视、指导数学的教法。积累教学方面的经验,形成一套在实际中不断完善的科学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水平的提高。
1.2“设计型”教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及基础现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材的基础上对新课程理念和教材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多地研究和创造数学素材,设计出反映数学内容的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运用教学理论分层次,有区别地设计教学活动。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取广泛的活动经验,形成自学能力。从而使高中数学课改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3“合作型”教师。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希望学生顺从地接受自己的观点,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应付了事,从而压抑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新课标要求数学课堂上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与启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完全让学生感到师生双方的合作关系,以使其自由地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师生只有在相互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合作学习,才能在新课程下共同发展。
2.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同时,高中数学课程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3.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理性思维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4.几何画板非常直观,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突破难点。
“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的概念和思维方法渗透于高中数学的各个部分。其中,通过观察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的图像,来归纳出这些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有关函数的传统教学中多以教师手工绘图为主,但手工绘图有不精确、速度慢的弊端;应用几何画板快速直观地显示及变化功能则可以克服上述弊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进而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具体说来,可以用《几何画板》根据函数的解析式快速作出函数的图像,并可以在同一个坐标系中作出多个函数的图像。如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x■,y=x■和y=x■的图像,比较各图像的形状和位置,归纳幂函数的性质;还可以作出含有若干参数的函数图像,当参数变化时函数图像也相应地变化。如在讲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时,传统教学只能将A,ω,φ代入有限个值,观察各种情况时的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利用《几何画板》则可以设计三个参数,使A,ω,φ变动起来,固定其中的两个参数,让第三个参数变动的方法,从而更加直观地显示出这三个参数的影响。这样教学既快速灵活又不失一般性。
5.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活跃起来。
5.1抓“文眼”设疑导思。“文眼”即教材章节重点、难点的关键处。在此处,教师要精巧地设疑,并注重抓住教材关键,去突破教材难点,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帮助他们掌握数学概念和数学结论,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锻炼学生知识迁移、比较、分析、获取信息、知识提取和解决实际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的目的。
5.2在学习误区设疑导思。所谓“误区”就是学生在学习中最容易产生错误的地方,这也正是教学的难点所在。针对这些误区巧妙设疑,辅以引导,可以化难为易,使学生走出学习误区。用这种方式教学,学生的兴趣浓厚,而且对所学内容不容易忘记。
5.3联系实际设疑导思。搜集整理学生熟知的生产、生活事例,以及国内外重大事件,并以此作为背景材料设计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设疑导思时,不要设置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解答的问题,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设置的问题要有较大的思维容量,但又不能将问题设置得过“大”,问题之间应有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要让学生站得高看得远、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顺畅,并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