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祥顺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中国融入世界,保持中国文化特色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文言文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这种观念的转变,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编制,进而在教学方式上有所改变。
一、教学内容
要构建文言文与白话文共存的语文知识阐释系统。在现代文教学中要针对知识点进行文白互证。比如人教社的教材在《雨巷》一课课后的补充材料中给出了以“丁香”为主题相关的古代诗词,很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新诗对古诗词中意象的沿袭,让学生明白了文白之间的内在联系。其实,在其他形式的知识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应用文白互证的方法。比如,在讲修辞的时候,所举的例子既有现代文,又有文言文;现代文中涉及的成语以文言文溯源形式作为补充资料或注释;讲文章结构的时候,并举现代文和文言文的范文。当然,这种文白互证的方法目前来说大多只能依靠教师来完成,希望不远的将来教材能够充分提供这方面的支持。
二、教材编制
构建系统的文言文教学单元,编制由浅入深的单元内容。在编制教材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文言文教学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要求:
知识内容方面:一般的古代常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完整文本阅读。
课堂效果方面:集中高效,建立文言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建立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联系。
情感教育方面:彰显文化内涵、弘扬传统美德、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审美趣味。
也就是说,把上述内容通过整合而形成的教学单元才是比较理想的文言文教材。在这里我构想了一种主题型单元与知识型单元并存的教材体系。
1.什么是主题型单元
以往的文言文教材均是按照文体分类,这样一来本来同属文言文内容的“诗、词、曲、文”被分割成若干不同的部分。其实这些形式都是为传达人类情感、反映文化主题服务的,因此我想通过构建以文化为主题的多种文体共存的单元样式,即通过不同文体所反映的相应共同点来确定单元主体内容。比如,以“赤壁”为主题的单元可以选择《赤壁》(杜牧)、《水调歌头·赤壁怀古》、《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资治通鉴》中的赤壁之战、《三国志》中的赤壁之战,甚至相关古代地理方面的文献资料。这样通过“赤壁”这个主题,可以串联起多种样式的文言文材料,形成具有文化内涵的文本教学单元,从而完成诵读、内容感知、主题探讨、整体分析等教学任务。
2.什么是知识型单元
根据主题型单元中的文本内容而设置的文化主题欣赏、文言文知识专题学习的研究性学习,采取由浅到深的编排方式,便于学生自主阅读,强调学生应该了解并掌握的文言文系统知识,最终使学生在“知与赏”两方面均有所得。
三、教学方式
把文言文作为常态文本教学,遵循“知、解、体、用”为原则的文本教学规律,创设文言文的教学与应用环境,鼓励学生进行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探究性学习。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阶段教学的难点。学生对文言文往往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把文言文称作“第二外语”,这不能不说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悲哀。的确,就目前的社会状态而言,文言文已经失去它所依存的语言环境。但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的用法依然保留文言痕迹。所以不论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语言延续的角度,都不能放弃文言文。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集中高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这四方面进行考虑。
1.明确文言文的价值
(1)文言文产生的原因。
①古人生活比较简单,需要使用的字的数量比较少,尽量记载大事。后来要表达的东西多了,就使用以前的字代替,当然也包括避讳。(通假字)
②书写条件限制,必须简省文字,即必须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最多的内容。(省略)
③早先没有考虑到文字的传播,对已经共知的内容大部分省略。(纪年的简省)
(2)文言之美。
①文言文是最经济、最实用的语言。在相同的内容下,文言最经济,比如电报、短信。
②文言文具有音韵的美、含蓄的美,可以用诗词、美文为例。
③文言文离我们并不遥远,流传下来的成语、固定说法,依然可以在现在生活中见到。
(3)文言文并不难学。文言文大部分也是单句结构,使用熟悉的单句结构法则进行分析是能够了解并掌握的。
2.日常的综合性渗透
既然学生日常生活已经很少接触或接触不到文言文,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平时注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综合性的渗透,从而达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创设文言文学习环境的目的。比如要求学生按期阅读文言读本,从《新序》、《说苑》、《世说新语》等古籍中挑选短小有趣的故事(或成语故事的原文)作为积累,再比如在进行写作文的训练时适当穿插文言短文的阅读与翻译,让文言文的阅读和其他的语文能力进行整合训练。
3.强调诵读的作用
以往的文言教学,教师往往侧重对文言文内容的讲解和练习的落实,很少重视诵读,尤其是学生的诵读。由于缺少这个环节,使得学生在背诵某一篇文章时显得非常困难,因为无法理解各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建立联系。为什么要强调诵读呢?因为文言文是一种鲜活的语言。为什么?在普通的口语中需要着重表达的部分往往会通过加重语气来强调。现代书面语中很难表现口语中的重音,文言文则通过句式的改变把古人的语气固定在文字里。宾前、状后、形后等都可体现表述人所要强调的内容。我们通过诵读就可以了解说话人的语气和重音的变化,体会到古人当时的情绪起伏和感情波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言文简直就是一种使用文字编码的录音机。在有的时候,文言文甚至就是一种使用文字编码的录像机。比如,《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说:“求,无乃尔是过欤。”我们甚至可以通过文字看到孔子紧皱的双眉,凌厉的眼神,气愤的神情。而不管是文言的录音作用还是录像功能,都是以“诵读还原”为基础的,因为文言文学要通过诵读来体会文意——从根源上说,这是由汉语音意结合特点所决定的。
4.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有所得
这牵扯到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过去的文言文教学重点在于“对文言文内容的讲解和练习的落实”,讲解的大多是翻译,或者有的老师让学生一人一句地翻译;练习不外乎虚词、实词、特殊语言现象这类的词语练习。但这些却似乎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为这些都是零散的识记类的知识,很难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再加上以往文言文因为语言特殊的关系,大多是按照朝代进行单元划分,这就造成文言文脱离文体教学的假象。其实文言文是可以划分文体的,而且在抒情与说理方面比现当代的作品更有价值。因为文言文的篇幅比较短小,对作者的要求相对较高,如果想在一篇短小的文字中进行完整的表情达意,就必须在结构与事例的选择上下工夫。而且古人提倡“文以载道”,也就是通过文章来表述观点和传达思想,而大多数选文的观点和情思都对今天的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像平时讲解记叙文、议论文那样去分析和讲解文言文,让学生在每一篇文言文中都有收获,受到写作技巧、思维方法、思想情操的教育。不过应该注意的是每篇文言文让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收获就可以,不要在一篇文字中面面俱到。可能有的老师会说这些在我的教案上都有体现。的确,上面提的在我们授课时都会有所涉及,但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不能把这些内容仅仅固定在“这一课中”进行详细讲解。而应该把它们抽出来,通过我们的指导让学生认识到课本与写作能力、课本与阅读能力及课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使学生自主进行知识迁移的目的。
文言文难教难学是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在以往的经验交流中主要有三种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文言文课堂活跃起来;要求学生注重积累文言文知识;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文言文著作。
就这三种经验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均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先说第一种,活跃课堂当然是有效的教学方式,但这种活跃不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正常状态。即便是学生在课堂上被激起对文言文的兴趣,当他面对不具备“活跃状态”的文本时,恐怕那一点点课堂上产生的热情也早已荡然无存。第二种其实是把课堂上应该完成的文言文教学任务完全寄托在学生的积累上,根本不能体现教师的作用,其效果往往是因学生而异。这三种经验(除了上面三种经验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有价值的经验)虽然具有一定价值,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言文难教难学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方法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呢?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长期以来由于文言文没有被足够重视,从而忽略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联系,进而产生长期存在的文言与白话分化为两套教学系统的现象。二是教材按照体裁和朝代设置文言文单元,使得文化内容被割裂,文言知识缺乏系统,从而加大了学习的难度。而以往的文言文教学经验均是在上述教材设置基础上产生的教学策略,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因此很难改变文言文难学难教的现状。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的问题固然需要一线教师积极解决,但教材建设却是关键。
最后要说的是上面的内容虽然是针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所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思考,但要想真正解决文言文教学问题,还需要考虑文言文教学体系在小学阶段的建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