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长云
摘要: 所谓语感,就是语言文字刺激源在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之后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叶圣陶先生积极倡导语文教学应当高度重视对学生的语感培养,他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指出,加强语文教学的语感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提高“对词汇的感觉力”,还能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之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感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造成课程教学中的“高分低能”现象。本文认为,对学生语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基础流程。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语感能力训练语文综合素养
语感能力是形成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基石,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叶圣陶先生曾经呼吁:语文朗读时要努力做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径通幽地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并从中得到深切的了解”。笔者认为,语感能力能够充分体现语文综合素养,如情感阅读素养、分析理解能力和感悟领会能力等;对于学生而言,只有首先把握文本的思路、深刻的内涵、优美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才能形成美妙的语感。所以,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需要历经一个千里跬步、江河细流式的厚积薄发过程。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体会,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阐述。
一、要加强阅读训练,重视语言积累,让学生从中感受语感。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其高低、快慢和强弱势必要通过长期的多读、熟读、练读才能全面把握。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和“读书养心、冶情、练性”之说,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执教者要多加督促并引导学生对精美诗词、名言佳句、经典名篇等进行广泛的精读、熟读,这样既有助于在训练中感受语感,又有利于语言的积累。如在朱自清先生《春》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自己的范读,或者借助多媒体技术的音乐配读,让学生从轻柔缓慢的朗读语调中,充分感受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情感基调;从层次停顿之处,充分感受到语断情不断、音停意不停的优美意蕴,从而以有声有色的语调去感染和陶醉他们。除了让学生自己感受之外,教师更要注重阅读技巧的规范引领,如语音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意的升腾跌宕等,这样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有效地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以《最后一课》为例,朗读时要注重在“散学了”之后停顿一下,用语感来体现对“祖国沦陷”的无限慨叹,以增强感染力。
二、要加强背诵指导,体验语言韵味,让学生从中积淀语感。
初中语文教材上有许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其中又有一些整篇文本和精美语段需要学生在学习时朗读成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执教者要通过各类手段和教法,努力让学生从遣词造句之中真切地领悟作者的独具匠心,揣摩文本语言在情感方面的曲意变化,体味语气文脉的起伏与贯通,进而能够充分吸收其魅力精华,在体验语言韵味、朗读成诵之中逐步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对此,教师应当努力淡化烦琐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尽量减少一些重复性练习,注重引领和指导学生吟咏诵读、触发语感。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童年乐园”的语段为例。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从中初步感受百草园的景象;然后再借助“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组关联句式,提纲挈领地抓住“在整体略写中先写静物,再写动物;在局部详写中从动物写到植物”来精细品读;接着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童真童趣反复揣摩品味。这样学生不但能够在轻快的体验中快速成功背诵,而且能够在语感积淀方面获得相当的收获。
三、要加强文本挖掘,深化意蕴分析,让学生从中能领悟预感。
语感是建立在语言内容基础上的综合心理反应。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在教学内容的挖掘上多下工夫,加强语感分析,深化文本的内涵意蕴,从而使得学生逐步提高语感的领悟能力。首先要体味语境,解读语意。语言如果远离一定的语言环境,只是一种文字符号而已,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根本意义。因此,对字词语句切不可断章取义、孤立揣摩,而是要把之放到整篇文章中去体会理解。如对《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一句的理解,乍看似乎“狡猾”一词有着牵强附会甚而用词不当之感,然而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体味,反而感受到这一本属贬义的形容词更有一种机警、聪慧和乖巧的内涵。其次要联系背景,品味语言。文章写作离不开一定的时代背景,如果离开写作背景,我们对其深意就很难能够理解和把握,甚而会出现歧义。要想从中寻得正确细腻的语感,则显然是不可能的。最后要拓展内容,深化语感。在扩展中加强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对语感的把握能力。
四、要加强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情趣,让学生从中强化语感。
对小学生语感的训练和培养,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更要依托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如语感是情感下的语言韵律,联系生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扩展自己的经历和阅历,感悟人生的真谛和意义,以此调动生活认知来强化语感。朱自清在《背景》一文中对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描写,只有充分调动生活体验,才能让人真切地理解从文本传递的父爱子亲。否则,浅尝辄止的教学方式只会取得“纸上谈兵”的效果。再如重视文本的抄仿改续来强化语感,口述社会新闻和焦点问题来强化语感,开展辩论交流来强化语感等。通过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不但能够成功地激发语文学习情趣,而且能够在语言转化之后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语感实践。在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之后,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莲的文章诗句,让他们从看读学练之中进行仿写。通过仿写、改写和续写,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而且能够促进客观语言向主观语言的转化,从而形成敏锐、准确和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