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产品开发那些事(二)

2012-04-29 00:44鱼头鱼尾
大众投资指南 2012年8期
关键词:草帘苦菜农家乐

鱼头鱼尾

种菜大棚、农家乐、加工草帘……这些原本没什么特色的农产品,经过开发者另辟蹊径,变成了特色产品。他们的做法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启示。

大棚开饭店,一冬赚了20万

在山东平邑新建庄村有一家饭店,虽然距离市区十几公里,每天却高朋满座,大部分顾客还是驱车前来的城市人群。食客们说,看中的就是这家店的特色——居然开在蔬菜种植的大棚里。而仅2011年冬天,饭店收入就超过20万元。

生意概述:大棚饭店的五大好处

饭店老板李宏伟说,在大棚开饭店有“五个好处”。第一,迎合健康理念。饭店所有食材都产自大棚,顾客吃得放心;第二,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利润增加。大棚里种什么,餐桌上就有什么,为满足多种口味,李宏伟在附近的山坡上散养了鸡鸭,但“不追求什么都有”;第三,种菜收益提高。都是种菜,当做食材卖比作为成品蔬菜上市卖利润要高出近四成,还不愁卖;第四,无淡季。大棚种菜会受市场影响,大棚饭店则没有淡旺季之分,尤其是冬天,还能吸引更多顾客;第五,形式新颖,菜田畦块之间留出空隙,摆上未经过油漆的实木桌凳,梁架上挂辣椒、玉米,边角处随意堆放农具,食客们吃着放心菜、赏着农家景,是一种别样享受。

生意经:会“打扮”,很贴心,懂吆喝

第一,“绿色长廊”。大棚饭店长约100米,除蔬菜,还种植花卉、盆景和矮树,成了一条绿色长廊。经过设计,切割成若干空间,给顾客提供相对私密场所。这个做法,使一些商务人士也乐于到此洽谈业务;第二,夏天开放,冬天开窗。夏天,部分桌椅摆在露天,增加烧烤等项目;到冬天,桌椅进棚,在棚上打开若干面积不小于1平方米的“窗子”,可以方便顾客向外眺望,不会感到憋闷;第三,确保冬暖夏凉。大棚饭店的支架全部采用冬暖式钢结构,在冬天可以通过暖气输送来保温;大棚一侧,用水泥砌成地槽,上面用自来水管自制成降温水帘,确保饭店内冬暖夏凉,同时还可节省采暖和降温的资金;第四,采摘不要钱。大棚内的蔬菜,客人随手采摘洗洗就吃,这是不收费的。“很少有人想要靠吃生菜能吃饱,尝鲜的损失,在餐桌上都能找回来”;第五,两辆“会吆喝”的车。为吸引顾客,李宏伟搞了两辆车。第一辆是挂着喇叭的小货车,“大哥,到哪儿吃饭去?”“去大棚饭店啊。”“大棚饭店在哪儿?”“在新建庄啊”……两个人一搭一档,吸引市民驻足侧耳。另一辆是中巴车,也挂着喇叭。在城里的固定地点定时接送到饭店就餐的客人,喇叭里也播放着:“到新建庄大棚饭店吃饭的客人该走了……”只要声音响起,很快车子边就聚拢了一群人。

在广州卖“湖南味道”, 年入50万

在广州有一家土特产店,投资约10万元,主要销售湖南土产,开业第一年,就赚到了近30万元。此后,年纯收入都保持在50万元以上,并且把“湖南味道”做成了小有名气的品牌。

生意概述:对准“湖南口味”

店主徐波介绍,之所以选择在闹市开湖南土特产店,理由上有两个“对准”:第一,对准湖南人。在广州,有数量众多的湖南籍打工族群,他们保持了湖南人乡土观念重、口味特殊的特点,同时虽然“下不起馆子但有口味需求”,愿意在家里自己动手下厨。不过,湖南人喜欢“认死理”,对食材很挑剔,但在广州买不到理想的食材,这就给徐波和伙伴创造了一个切入点。第二,对准湘菜馆。湘菜馆已经遍布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不过,其食材来源并不统一,有的还存在以次充好、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成为其材料供应商,就等于帮助其树立“正宗”口味形象,钱途无量。

生意经:突出“湖南味道”

第一,花钱挂招牌,不做“野鸡店”。徐波经过调查,了解到在当地人们的旧有观念中,土特产店货品土气、本小利微,店主随时可能会跑路,为避免这种误解,他咬牙拿出1万元请当地的书法名家写了店招。提升了店面形象感,突出了“惟楚有才”的文化感,也给了顾客“踏实感”;第二,“一片湘音”。为突出“湖南味道”,徐波确保所售的货物均来自湖南,连员工也都是请纯正的湖南人,走进这家店,听到的是“一片湘音”,看到的是嚼着槟榔的湖南老板和店员。第三,中低价位。徐波店里的商品,价格基本都是“百姓价”,甚至比百姓价略低2%—5%,虽然利润偏低,但牢牢抓住了顾客;第四,有信誉。买两片腊肉、一斤米和买50斤腊肉、200斤米的顾客,徐波一视同仁,尤其是前者,态度也许更好;如果产品出现问题,只要顾客一个电话,徐波都会主动上门退换。因此他的口碑越来越好,“不敢说全部,但几乎所有在广州的湖南老乡都知道我这个人”。

“穿衣戴帽”,苦菜卖得俏

本来苦得连牛都不吃的苦菜,经过一番“穿衣戴帽”,却走出农村,远销到大城市。山西阳高县农民陈在福靠做苦菜生意,年收入达30余万元。

生意概述:给苦菜“穿衣戴帽”

陈在福介绍,经有关部门检测,本地苦菜含有20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堪称健康食品。苦菜还有药用价值,具有开胃健脾、清凉败火之功效。此外,经过加工处理过的苦菜,味道苦中有甜,带有绵香,很符合城市人群的流行口味。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深入,苦菜的价值也被发现并挖掘,身价大涨,过去连牛都不吃的野草,现在每公斤市场价超过40元。发现了商机,又有感于苦菜养在深闺人未识,陈在福开始给苦菜穿上“嫁衣”,包装后进行销售,具体分了三步。

第一步,注册商标,统一标识;第二步,包装处理,苦菜挖出来,拣择干净,进行微波杀菌,然后真空包装;第三步,集中销售给苦菜经纪人——而今,陈在福也成了其中的一员。

生意经:一种、二统、三升级

第一,实验种植。陈在福说,野生苦菜品质最好,但产量不稳定,因此他一改当地人基本都是靠采挖收集的方式,跟有关部门合作,进行试验种植,并取得初步成功。这样一来,在确保质量不变的前提下,收获量和收入比采挖高出两倍多;第二,统一收购。因为较早从事苦菜销售,陈在福“外边有人,家里有货”,而且价格卖得好,慢慢地很多采挖苦菜的村民都“投靠”他,请他统一收购销售,他的生意规模也逐渐扩大;第三,有市场前景,又有了稳定的货源,陈在福谋划“变身”,利用自己的资源升级成苦菜经纪人。他把原来的生意都交给家人,自己专门负责收售苦菜。跟采挖相比,利润翻了近十倍,更主要的是,人们提到他就会想到苦菜,名字跟苦菜一样,成了地方特色。

农家乐不务“正”业,土法造纸拉人气

在贵州乌蒙山区有一家农家乐,但提到这里,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住农家院、吃农家饭,而是“土法造纸”。正是靠这个卖点,经营者顾建平取得了年收入30多万元的成绩。

生意概述:“造纸人家”

“赚钱的秘诀就是搞出特色,所以我的农家乐名字叫做‘造纸人家。”为了打造“造纸人家”,顾建平把祖辈传下来的当地传统造纸工艺搬到农家乐,把整个造纸流程——从竹条沤制、发酵、碾压、舀纸到最后的烘晒一一演示给顾客们看。而来自城里的顾客对此感到非常新鲜,又能吃饭、又能住店、又能欣赏传统文化、还能买到稀缺的纸品,一传十、十传百,顾建平农家乐的人气比同类经营者高出两三倍,收入自然也水涨船高。

生意经:“造纸”牵头,“文化”增收

顾建平说,农家乐的顾客以城里人为主,来这里就是为了体验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属于原生态的土法造纸就是他开发出来的第一个、也是目前最主要的卖点,而不是全部。顾建平所处的地区是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因此他的其他卖点至少还有两个:第一,“人”的景观。他聘请当地少数民族妇女,在“造纸人家”中织布穿梭、缝衣透针,既丰富了农家乐的内容,也带来更高的人气和实际消费;第二,“自然”景观。为配合造纸和少数民族妇女的织布场景,顾建平把“能搬来的自然景观都搬进了院子”:所有的建筑都就地取材,越简朴越好,而且不做任何装潢,此外,跟别的农家乐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不同,“造纸人家”基本是完全开放,跟周围的自然山水树木融为一体。给到过这里的顾客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因而也拉住了更多回头客。

加工小草帘,5个月赚了100万

草帘原本是最平常不过的农资用品,但在安徽省五河县沫河口镇,村民曹德虎靠加工小草帘不但在5个月内赚到了100多万元,还把这种小物件做成了当地的一个特色产品。

生意概述:很简单,不起眼

投资40万元,其中场地加设备(编织加工机械)四台约25万元,收购原材料(稻秸秆为主)资金约10万元,流动资金约5万元。加工的产品就是最常见的遮盖蔬菜大棚的草帘,主要销售对象一是本地(为主,占60%)和外地的蔬菜大棚种植户以及有相关需求的特种养殖户,二是车站、物流等企业用户等。表面看起来,曹德虎的生意不过如此,其实,在这些表象的背后,曹德虎的成功秘诀却在于他追求那些“不起眼”的变化。

生意经:从不起眼中找变化

第一,实用性变化。“别人加工的草帘一般是6—8公分,我的普遍在8—10公分,为什么?草帘的作用是保暖,但必须是耐用而保暖。帘子太薄,用不了多久就得换新的,用我的,能比别人的多用两季到三季,价格只比别人的高不到5%,用的人省了钱还会回头,我就能赚钱。”第二,“款式”变化。“别人做的草帘,大小款式基本一致,但大棚的面积、所处的位置却不统一,所以我的草帘至少比别人多出3、4个款式,适用范围更广。”第三,材质变化。加工草帘的原材料以稻秸秆为主,曹德虎却添加了其他草类甚至塑料纤维等,“为的就是满足多种需求”。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用过他加工的草帘,再跟别人一比,下一次顾客自然知道该选哪家。“很多外地客户现在一提到买草帘,首先会说,五河县的老曹——咱也成土特产了。”

猜你喜欢
草帘苦菜农家乐
母亲的苦菜情结
草方格纵横向铺设机构设计
农家乐里去休闲
苦菜与黄土地
杜鹃花红农家乐
欢迎来咱农家乐
张采芹:草帘铺就幸福路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苦菜的五种做法
孟夏苦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