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凤岩
摘 要:在高校中保证教学改革顺利推进的具有特定功能并高效率的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运行轨迹和活动方式——教学管理机制的研究迫在眉睫。文章阐述了关于在地方高校进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机制的研究,经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双赢为指导思想的切实可行的构建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约束管理机制、多重激励机制以及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机制等校企合作管理机制的对策和建议,旨提高地方高校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工作水平。
关键词:地方高校 教学管理机制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106-02
一、引言
“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在管理学看来,所谓机制,就是指管理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动原理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将“机制”一词引入教学管理的研究,用“管理机制”一词来表示一定教学管理机体内,学校教学系统中各个环节、各种要素在运动中相互联系,分工合作,协调耦合,从而形成特定功能并高效率的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运行轨迹和活动方式。明确地方高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中“3+1”中的具体含义,在明确的培养模式下为所要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教学管理的监控机制以及教学管理激励与评价机制的研究,即通过研究监控校企合作下的教学运行过程来客观准确的评价、激励新一轮的教学,形成良好的稳定的长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二、地方高校教学管理机制基本问题
(一)内涵与基本形式
从宏观上理解,地方高校校企合作教学管理机制是针对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地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个性化的内在的工作方式。这里所指的个性化的工作方式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改革的实施条件、适应环境、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适宜的选择与调节。在管理学中常见的管理机制包括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竞争机制、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内容形式。
(二)基本原则
第一,目标原则。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办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社会市场、企业所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在保证学生的理论水平、专业素质培养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领悟能力,提高教学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等。因此,教学管理工作应该是明确的、循序渐进的、可衡量的,需要把学校教学组织的整体目标转化为二级组织和个人的目标,这样把目标变得可操作性强,教师有个教学管理的目标就会因此而产生针对校企合作办学的使命感,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对于自身以及学生的管理工作的能动性,最终把学校的组织目标成功的转化为了个人的行为。
第二,协作原则。高校与企业、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在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上越来越显出其重要的作用。打破闭门造车,积极地与企业甚至与其他同类院校联合的办学过程中体现了协调合作对于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第三,公平原则。公平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要求对待全体教师一视同仁,在各种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运行的过程中需要按照文件规定的统一标准进行奖惩,因为如果不公平和不合理的行为出现将会严重影响到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从而降低教师的归属感。
第四,重点原则。在制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教学管理机制的时候,需要采用抓住主要矛盾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原则,认真的研究哪些因素可以作为激励机制、哪些因素可以作为约束条件来执行,同时注意到哪些机制不可以作为激励机制、哪些因素不可以作为约束的条件,只有合理的制定了约束和激励的机制才能使约束和激励机制体系设计主次分明、层级鲜明,在兼顾全面的同时需要兼顾短期和长远的发展。
第五,持续改进原则。地方高校校企合作教学管理机制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境的变化、教工自身需求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政府、国家政策和发展规划的调整变化来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同时需要进行及时的评价改进其中的不足,不断地纠正、调整、创新使得管理机制越发完善。
三、构建校企合作教学管理机制
地方高校与企业校企合作的基本要素包括学生、学校以及企业,整体的教学运行包括教学、科研以及企业的生产环节。合作过程中坚持学校以及企业为主体的在学校教学以及科研、企业生产并参、教学科研为中心的活动,以学生为载体相互作用、互为动力、相互制约共同进步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通过对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合理的配置产学研的有形资源的有效管理,使产业资本运作、人才资本传输以及科技资本利用的过程实现协调的优化配置,到达使地方高等学校的教育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进程顺畅,提高高校教师管理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人才支持、智力的保障提供有效的措施。
(一)强化完善组织管理机构建议
目前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办学过程多数以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企业为高校的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以及部分合作科研项目的开发的浅层次的合作过程,同时,双方的合作并未形成长期稳定的发展,多数以短期的合作,为使校企合作长效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增强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同时使企业更透明的参与到地方高校的办学过程,设置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机构是必要的,本文提出组织机构的设置,在执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各个执行主体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进行定制中间组织机构。主要包括建立地方高校校企合作董事会、地方高校校企合作教育管理委员会、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专家委员会等组织机构,经文献调查与实际访谈发现,这些中介社会组织机建构需要注意职能目标定位准确,要建立政府支持下监督机构,强化组织机构管理过程执行的顺畅度与自律度等问题。
(二)多方面的约束机制建议
为规范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使其取得健康的、长效的发展应当有严格的约束才能形成标准的规范,(下转第109页)(上接第106页)因此,建立约束机制是能够保证校企合作主体实现预期目标、满足社会人才培养需要的必要条件,它是校企合作进行合作的控制器和协调器,对于偏离了预期目标的校企双方行为加以约束,从而实现双方行为的合理化,对于校企合作双方来说两者之间是需要共同履行责任和义务,而非任何一方从属于另一方,任何一方帮助另一方的,应当是实现双赢的共同目标。因此,校企合作双方需遵守一定的法律约定、遵照一定的规章制度以及规范自身的思想道德等约束机制,主要包括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提出的对于法律意义上的约定是从签署合作协议的角度出发的,地方高校作为学生的监护者在学生进驻相应的企业进行学习的过程之前应令学生与高校、学生与企业双方分别签署具有法律效益的规范的协议,明确协议中的双方的权力义务以及违约的相应的责任的具有法律约定性的协议;校企双方在具备了法律约束框架后,制度是一切规范的基础、一切行动不可或缺的武器,校企双方应当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企业参与地方高校合作都要按照合作双赢的原则加强引导企业员工、高校教师以及参与校企合作的高校学生来加强道德教育,达到校企双方较为主动自觉的投入到本职工作以及学习中去,最终符合双方的利益要求、制度要求以及道德规范要求。
(三)构建双重激励机制的建议
激励管理出质量、激励管理产效益,这是管理科学中毋庸置疑的真理。人本理论为基础的、以人这一主体为中心的管理行为称之为激励,激励的宗旨是以实施人性化的管理行为;而机制则是制度化为导向的、以管理活动的制度化为目标。本文提出建议校企合作教育管理委员会的组织企业与高校教学管理负责人员,构建以企业与地方高校双赢为导向的目标,针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员工、高校教师合作项目人员直接或间接带来的促进合作效益产出的行为给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双重结合的奖励制度。就高校教师而言,例如可以尝试将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工作业绩与评聘高校职称相结合,众所周知,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现阶段职称的评聘是对教师资格的主要认定标准,而教师教学、科研工作压力重大的推行校企合作教学培养模式的地方高校中,如若能够将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合作相关项目要求相结合,可想而知教师很难主动的参与到其中去,同时在制定相关的制度时应注意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的要求。同时,对于参与了校企合作项目的教师应该给予高度的精神鼓励的措施,这样一方面已经参与到校企合作的教师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同时也会影响到未参加过或者参与较少的教师积极的参与其中。同样,对于企业员工也应给予相应的精神与物质激励机制,做到多劳多得的公平原则。
(四)构建信息化管理机制的建议
本文的研究显示,构建能够保障校企合作通畅无阻的桥梁,保障学生、教师和企业三者之间的时时联系,保障在校企合作期间的学生跨越地域限制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教师能够在学生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给予定期、定需的教学指导与学生的管理;学生在企业中无论是培训还是实习均能够得到企业的及时指导与帮助,无疑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虚拟教育教学管理平台来完成,即校企合作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方便学校的指导教师与在企业实习的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共享以及及时的沟通。本文提出从系统角色权利分配的角度进行系统的需求描述,主要分教师、学生、管理员以及企业四个角度根据高校校企合作办学需求,通过网络信息化的方式实现教师对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的学生进行管理,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教学管理机制。
[基金项目: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新世纪教改重点项目“关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研究立项”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侯光明,李存金.现代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邓晓春,刘国瑞.高等教育管理学[M].北京:航空出版社,2002
3.鲍风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理论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贺亮明.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5.罗中先,吕泊皆.教学管理中系统激励机制的研究与实施[J].高等教育研究,1997(6)
6.卢立珏.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4(1)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务处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