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

2012-04-29 00:44杨连勇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年8期
关键词:面积个体创设

杨连勇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经历数学知识“再创造”过程的学习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力求使学生有所发现,获得体验,形成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结合对相关的理论文章的学习,摸索出如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寻求规律→概括结论,实践运用. 下面就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谈谈这一程序的操作方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是认识活动的起点,也是探索活动的开始,因此,上课伊始,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好奇、渴望、急不可待的境界.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或“冲突”,使之形成问题意识,激发认识冲动.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力求体现趣味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产生问题. 教师可采用设疑猜谜、讲故事、竞赛、扮演角色游戏、表演小品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思考、回味,自然而然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在讲“年、月、日”时,可为学生创设一个猜谜语的问题情境: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 学生兴致勃勃地猜出谜底,并满怀激情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当中. 实践证明,适当选用游戏等一类学生感兴趣的娱乐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多提些开放性的问题,这样,才会将学生置于猜想、探索、发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多层次的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探究的快乐. 如在“设计租车方案”的教学时,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景色非常美丽. 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你最想干什么?学校大队部打算组织同学们去公园游玩,如果你是大队辅导员,活动前,你会考虑哪些问题?如果去租车,你觉得又需要知道些什么?这种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探究空间,学生设计出多种租车的方案.

二、探究问题,寻求规律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探究是个体独立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和全班争论交错进行. 没有个体独立探究,也就没有真实意义的争论. 因此,个体独立探究是基础,小组合作交流和集体探究是个体独立探究的延续和发展.

1. 个体独立探究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 当学习对象或任务较简单,个人经过努力后能独立完成时,最好由个人单独完成. 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小数连乘法”计算时,我出示了如下例题: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 85 平方米,用边长 0.9 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 块够吗?问题呈现后,学生经过 5~10 分钟的独立探究,得出了四种不同的解法. 由此可见,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时,教师要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要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

2.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需要合作才能完成时,宜采用这种方式. 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的特点,使探究更加深入,获得的结论更趋准确.

例如,探究“圆的面积”的教学.

师:(出示圆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并会求圆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圆的面积”,那么什么是圆的面积?怎样求这个圆的面积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生:(思考片刻后回答)可以用剪拼的方法试一试,看能否把圆形剪拼成我们学过的规则图形后再求出它的面积.

师:那好,现在就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否把圆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

接下来,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剪拼. 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合作交流,发现了圆的面积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以及梯形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推算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探讨交流过程,教师始终扮演合作者、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达到了诱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目的.

3. 集体探究

集体探究主要是指抓住题中关键性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集中解决难点.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在争论中往往比单独思考更能发挥创造性.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探究形式追求的是生生之间相互的交流、争辩、倾听、接纳、欣赏、互助与分享,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引导或点拨,以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得问题的最终答案.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后,有的同学提出,一张长方形的纸也是一个长方体,大多数学生认为不是,教师可抓住这一机会,让学生展开辩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举证辩论,据理力争,找证据,做实验,以理服人,不仅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概括结论,实践运用

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根据小组讨论的多种结果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实现知识的内化、延展和升华. 例如,在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小组讨论正确的结果很多. 比如:“分母可以去整除 10,100,1000,…中的一个数”、“分母里面只有 2 和 5两种质数”、“分母除了 2 和 5 以外没有别的质因数” ……根据学生找到的规律,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让他们用最精炼、准确的语言概括出“一个最简分数的分母里除了 2 和 5 以外没有别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这个结论.

学生理解了新的知识后,还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为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注意面向全体,及时反馈与矫正,及时奖励与强化,加强指导,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面积个体创设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巧用面积求坐标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