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欣
[摘要]地方高校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普遍存在着“社交焦虑”、“不自信”、“沉溺于网络社交”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受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方面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在认真分析这些因素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社会交往大学生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8-0070-02
为了了解地方高校大学生在社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任教的陕西理工学院于2012年5月7日至11日先后在经济学专业2010级和2011级、法学专业2010级和2011级以及国贸专业2009级共计11个班发放调查问卷300多份,收回有效问卷232份。调查问卷结果表明,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社交焦虑”、“不自信”、“沉溺于网络社交”等问题。那么影响大学生社交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我们又应该采取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呢?本文着重就这些问题进行探析。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交往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学校因素
应试教育体制弱化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只知道学习,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与人交往。长此以往,学生的社交能力弱化了。
学校课程设置的缺失。本次调查问卷中,在问到“学校是否开设了专门针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课程”时,有42%的学生回答“否”,有34%的回答“不知道”。另外,在问到“学校是否开设了与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有关的课程”时,其中33%的学生回答“否”,40%的学生回答“不知道”。可见,学校的课程设置是有缺失的。
社团活动流于形式。目前,虽然学校有不少社团活动, 但是,由于这些活动的宣传力度不够或是活动不吸引人,一般同学很少参加,参加社团活动的主要是学生干部和一些有体育、文艺等特长的同学。另外,由于这些活动缺少专业人员的咨询和指导,学生对于应该参与什么样的社团活动,以及怎样利用这些社团活动来培养自己的能力不清楚。
(二)家庭因素
一部分同学的父母没有意识到从小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性。这一点从调查问卷中同学们对“在你成长期间,你的父母是否对你强调与人交往的重要性并教给你一些交往的技巧”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来,有62%的同学回答“否”,只有38%的同学回答“是”,可见大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从小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性,他们关心的是孩子学习、考试和升学等问题,放松甚至是放弃了孩子家庭礼仪教育这一重要环节,致使今天的部分大学生礼仪道德修养在家庭教育环节上欠债太多,甚至形成盲区。[1]
贫困制约了农村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从调查问卷来看,陕西理工学院的大学生有25%来自城市,75%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占63%,条件差的占37%。总的来说,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同学在社交中往往不自信,甚至自卑。这些同学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以表面上的自强,甚至自负来掩盖内心的自卑。[2]
(三)社会因素
社会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出现了文化失范和价值多元化现象。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也使在校大学生在社交方面更加现实与功利。有些学生认为交往就是相互利用,甚至还有个别学生人情世故过于“练达”,看见领导、老师甜言蜜语,点头哈腰,对父母有钱、有地位的同学阿谀奉承、曲意讨好。虽然这部分学生为数不多,但其不良影响不容忽视。[3]
社会交往环境的不良影响。由于诚信的缺失,人们之间变得越来越不信任,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在人际交往中,都为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担忧,春游、夏令营等活动因为怕出现安全事故,也变得越来越少。
网络虚拟交往的负面影响。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虚拟交往越来越受到在校大学生的青睐。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种全新交往模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比如容易导致他们责任意识缺失,造成交往角色错位,产生虚空心理,甚至有的学生沉溺于网络,脱离现实。
(四)学生自身因素
虽然大部分学生认为处理好人际关系很重要,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交知识与技巧,他们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比如有的说话不分场合,无所顾忌,脏话连篇;有的自卑、怯懦、猜疑、冷漠;有的自以为是,夜郎自大等,这些都影响了他们社交的广度与深度。
二、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对策措施
(一)学校方面
开设相关社交知识和社交礼仪的课程或举办讲座。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普及,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养成礼仪习惯,逐步完善自我行为,把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以彰显自我良好气质,提高自我综合素质。[4]
教师应该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每位教师都应先于学生自觉地学习、应用礼仪和交往知识,并将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教育、教学工作言传身教给学生,起到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的作用。[5]
加强心理辅导。对个别有自卑、怯懦、猜疑、冷漠等不良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要有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通过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信箱、心理热线等丰富多彩的咨询形式,了解学生的心声,准确把握他们的心态,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以使他们能更好更快地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增强社团活动的实效性。传统的社团活动,是社团的干部策划、组织实施,普通社团成员只是被动地参与。而且由于活动的内容大多为展现特长、发展兴趣型的,不能保证每个成员都有收获。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可以开展一些人人都能参与和受益的社团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达到积累经验、解决问题、锻炼和强化学生社交能力的目的。
(二)社会方面
改变对人才的评价标准。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基本还是“唯学历论”,这也是造成学生社交能力差的原因之一。因此,应该改变这种单一、片面的人才评价标准,使学生在求学阶段不光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应该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最终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举止文明,以礼相待。自觉杜绝说脏话、随便猜疑、欺骗他人等恶习。
设置学校社会工作岗位。在这方面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或者香港、台湾等地区关于学校社会工作的设置。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职责就是致力于帮助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以克服其成长中的困难,实现个人社会化和学校教育的目标。
(三)家庭方面
发挥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教师,也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他们的言谈举止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的成长。[7]
教给孩子一些社交的基本技能。第一,教会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方法。第二,为孩子提供交往的机会,并鼓励孩子与同龄或不同年龄层次的朋友交往。第三,培养孩子文明礼貌、善良宽容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第四,肯定和表扬孩子在交往中的每一点进步。
(四)学生自身方面
学生不仅要认识到社交的重要性,而且要付诸行动。在校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利用课余或假期做家教、促销、发传单等短期的或长期的兼职工作,通过这些活动来认识社会规范、领悟社会关系、锻炼言谈举止、掌握沟通技巧,培养和提高其社交能力。
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在社会交往中要做到真诚、信任、克制、自信和热情,只有具备了这些良好的交往品质,才能成为一个善于与人交往并且受别人欢迎的人。
正确处理新媒体社交与传统社交的关系。新媒体社交有灵活便捷、交友面广的特点,传统社交有真实深入的特点。大学生应该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利用它们来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部分沉溺于新媒体社交的大学生,应该与他们进行耐心深入的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交观念,让他们把交往重心放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上,这样才能使他们成长为人格完整、个性完善的社会人。[8]
[参考文献]
[1][5]刘小溪.大学生社交礼仪教育的思考[J]. 科技信息,375-376.
[2]王琼.当前大学生社会交往问题及优化途径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4):102-103.
[3]朱敏芳,何君丽.职校生社会交往的主要特点、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10):107-109.
[4]刘娅凤.大学生礼仪教育内涵厘定[J].文教资料,2011,(8):228-229.
[6]冯柏燕.大学生社交路在何方[J].国际英才,2011,(5):76-77.
[7]李荔.论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32(12):235-236.
[责任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