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2-04-29 13:06胡莹
经济师 2012年8期
关键词:直接投资实证分析影响因素

胡莹

摘 要:外商直接投资是集资本、知识、管理于一体的“一揽子”创造性投资,是主要的知识和技术转移载体,它可以推动世界范围内实现经济资源合理配置,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及其影响因素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概述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发展历史,并利用相关数据结合实证分析,揭示了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在其产业结构、区位结构、战略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基于我国的各种相关因素与FDI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关键词:日本 直接投资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054-04

一、研究背景

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拉动经济增长的这三驾马车之中,出口和投资在我国占据的地位尤为突出。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以发展生产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他们在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充裕资金的同时,微观上为我国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经营管理和技术转移方面的支持,且宏观上在我国国内固定资产的形成、技术进步、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贸易等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初期,外商直接投资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并不大,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外商投资于90年代中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0年到2010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总计10311.82亿美元,2011年,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1160.11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日本是我国外资的主要来源地之一,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颁布,1990年之前该投资额的增长较为缓慢且平稳,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投资额有了显著的提高,之后这种趋势一直维持到2005年,并于该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根据我国商务部统计,自1979年截止至2011年间,日本对华实际投资额总计达795.3亿美元,其中2011年,日本对华实际投资额为63.48亿美元,占我国实际吸收外资总额的5.47%,日本成为我国第二大外资来源国。日本对华的直接投资不仅仅为日本的复苏提供了动力,而且其投资所带来的技术外溢使得中国制造业的水平得以提升,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中日双边贸易、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和日本对华ODA为中日关系的三大支柱,对两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关系的改善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日本对华ODA的终止,日本对华投资逐渐成为中日建立战略互惠关系的重要支撑。

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特点分析

(一)投资产业结构的转变—从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两方面

90年代以前,非制造业领域一直是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重点,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大部分日企把我国视为重要的生产基地,对华制造业直接投资的比重不断上升,远远超过了对非制造业的投资额。

从制造业方面来看,经过1985年“广场协议”日元被迫升值,造成日本国内生产要素的成本大幅上涨,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加速了纤维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衰落。根据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日本将其国内处于比较劣势产业及生产技术转移至富有低廉劳动力的我国。因此,90年代之前,日企对华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食品、纤维等劳动密集性行业与木材纸浆、化学等资源型行业,这类行业在日本已经成为比较劣势产业。90年代以后,日本对华制造业的投资已经超过非制造业,且主要投资于机械类,特别是其中的运输机械与电气机械为日本的主导产业,这说明了日本已经开始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对华进行直接投资,而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已经不能用来解释当今日本对华投资的实际情况。

从非制造业领域看,由于日本对华投资的初衷是实现贸易主导型战略,因此日本对华非制造业的投资是以旨在扩大销售的商业投资为中心而展开的。1979年到1990年的服务、房地产以及批发零售业占日本对华非制造业投资总额的43%,1991年到2000年间这一数字上升到82%。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对批发零售业的投资以一定的规模继续增长,但是对服务业和房地产的投资却出现了明显的衰退。相比之下,对我国金融保险业的投资在2002年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其所占非制造业投资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18.6%上升至49.5%,而投资额在2007年达到1098亿日元,随后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保险行业所受影响较大,2008年这一数字骤减到80亿日元,但是到2009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好转和日本逐渐进入复苏阶段,加之我国经济增长前景比较乐观,日本对我国金融保险业的投资额又恢复至938亿日元。如上所述,今后日本对我国非制造业的投资将主要以零售业与金融保险业为重点。

(二)投资区位的变迁—从局限于东部地区拓展至全国

从区位结构来看,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虽然已经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但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比如北京、上海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带。日本在对华投资的初始阶段就集中于沿海地区和直辖市,其中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上述地区的自然禀赋条件所致;二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施了以东部沿海地区为重点的倾斜式外资政策,加上当地的地理条件以及市场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其中就包括日本对华直接投资。

90年代中后期,在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了经济开发区,日企投资的重点也开始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和渤海湾经济圈转移。据统计,1996年到1998年间日本在华企业分别为9458家、10510家和11620家,其中上海为1797家、2019家和2305家,各占19%、19.2%和19.8%,后面依次是江苏省和辽宁省。进入21世纪后,由于我国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城市人口密度较高,商业金融发达,而且该地区拥有非常广阔的腹地,可以辐射至华北、东北、西北和华中的内陆地区,渤海湾经济圈也逐渐被纳入到日企投资我国的重点选择区位中。

而日本对我国中西部的投资开始一直处于低落状态,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针对内陆地区丰富的人力、自然资源以及落后的经济状况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加大了对内陆地区经济的扶持力度,出台了对于外资进入内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优惠鼓励政策,并且在此期间,我国基础建设发展迅速,尤其是交通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此外,沿海地区以及北京、上海等地的生产资料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制约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因而,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日本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有所增大,1998年在中西部地区的日本对华投资项目数占总项目数的比例达到11.5%。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正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针对外商投资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来,日本对我国直接投资的区位布局慢慢将目光移向中西部地区。

总体来说,日本对华的投资区位呈现出由80年代的环海“C型投资布局”到90年代之后集中于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的“T型投资布局”,之后扩展至全国范围,逐渐形成“O型投资布局”。

(三)日本对华投资战略—“中国事业战略”到“中国市场战略”

早期日本对华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得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所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设立生产加工基地,利用低成本的生产要素加工组装产品,然后将大部分返销回日本或出口到其他国家,属于“出口导向型战略”,90年代中后期以后,这种模式逐渐发生了改变,我国经济从这一时期开始持续稳定发展,国民消费水平逐渐提高,加上我国对外商的限制放宽以及稳定巨大的市场潜力等因素,为日本跨国公司启动“中国市场战略”带来了新的契机。

日本对华投资战略的改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针对我国市场的研发功能,设立研发机构,从单纯重视生产和销售,转变为重视科研开发。我国已经成为日本在全球化战略中的主要生产基地和重要市场。如2010年3月,日本富士通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正式入驻苏州科技园,这是富士通研发中心继上海之后,在我国设立的第二家分支机构。(2)投资目的转变为以市场销售为主,产业配套程度加深。在“出口导向型战略”阶段,日本将我国视为生产基地,只将生产过程的某些环节放在我国,因此投资项目较分散且技术含量不高。而进入“中国市场战略”阶段以来,为了适应我国市场需求,与“组装环节”配套的其他环节部门开始对华投资,出现了“纵向一体化”的趋势。如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某些日企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销售网络以及研发基地。(3)对比较劣势产业的投资逐渐转为对比较优势产业的投资。在90年代末以前,日本对华投资遵循着小岛清提出的“边际产业转移论”这一原则,首先从在日本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投资,而处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则通过对外贸易来拓展市场。后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日本对华投资逐渐从劳动密集型的边际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的比较优势产业。近年来,金融保险业在日本对华非制造业投资的比重较大,更加显示日本在华投资已转向其比较优势产业。

三、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模型估计

本文拟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对日本华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并对每个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形式,这样可以使得模型变量的共线性、异方差以及非平稳性等问题被一定程度上地消弱,提高模型的拟合度。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考虑,本文选取1993-2010年间的年度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如下:

LnJFDIt=β0+β1LnGDPt-1+β2LnOPENt+β3LnREt+β4LnWAGEt+β5LnCFt+β6LnTAXt+μ

其中:

JFDIt:日本对华实际直接投资额。

GDPt-1:我国第t-1年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OPENt:我国市场开放程度,本文采用中日之间的双向贸易总额与我国GDP之比来表示我国对日本市场的开放程度。

REt:人民币与日元间的双边真实汇率。RE=e Pj/Pc,e为人民币对日元的名义汇率,Pc、Pj分别表示中日两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2005年为基期)。

WAGEt:日本和我国劳动力实际成本的差距。WAGE=(Wj/Pj)/(Wc/Pc)。Wj表示日本制造业年度平均工资,Wc表示我国制造业年度平均工资。

CFt:我国年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CFR=我国第三产业产值/我国GDP,这一指标综合反映了我国交通运输邮电、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等行业的发展水平。

TAXt:税收负担。由于日本在华直接投资企业税收和产值相关数据无法获取,所以本文采取以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税收收入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产值的比值来替代。

回归结果如下:

(二)模型结果分析

通过观察模型可以得出:

首先,与原假设相同,市场规模(GDP)的大小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额是呈正相关关系,人均GDP越高,越容易吸引日本对华FDI的流入。我国为跨国公司提供了宽阔的销售市场,而且市场规模越大,生产规模会随之扩张,由此带来的规模经济可以使跨国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更好地利用自身的垄断优势。相对来说,日本市场比较狭小,尤其在90年代初日本房产泡沫破裂之后,持续低迷的经济给日本国内市场造成了极大地影响,更增加了日企开拓海外市场的动力。进入21世纪后,、日本社会的老龄化程度加深,国内需求疲软,企业亟须到海外开拓市场,而日本与我国又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使得日企更易融入我国市场环境和文化氛围,所以获取广阔的中国市场是日本企业提高竞争力、加强竞争优势的良机。

其次,市场开放度(OPEN)是决定日本对华投资的重要决定变量。实证结果显示,OPEN每变动1%,会引起JFDI同方向变动2.07%,市场开放度越高,外企进入成本就越低,越容易吸引日企对华投资。由于本文采用中日进出口总额与我国GDP之比来衡量市场开放度,而这一指标也反映了中日贸易与日本对华FDI之间的关系,结论得出日本对华投资与中日贸易之间呈显著的互补关系,即中日贸易量越大,日本对华投资金额越多。根据Markuson(1983)和Svenson(1984)对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贸易之间关系的分析得出,两者之间是替代关系或是互补关系,取决于这两者之间是“合作”还是“非合作”,如果二者是“非合作”的,则表现为替代关系,反之则表现为互补关系。根据海关统计,日本对华出口主要以汽车、电子类产品以及一般器械为主,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重点目标行业为化学、机械、电子和汽车类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显示二者的互补性。

再次,人民币对日元实际汇率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呈反方向的关系,人民币对日元升值,日本对华投资反而增加,实证结果与预期正好相反。我国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一种是资源导向型的FDI,另一种是为了实现全球市场扩张的FDI。而汇率变化对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影响是通过成本效应和市场效应产生的,从成本效应来说,人民币对日元升值的成本效应会给流入我国的资源导向型日本FDI带来负面影响,但是该类型FDI更为注重的是我国的廉价劳动力因素,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使得汇率的变动不会影响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从市场效应方面来考虑,首先人民币升值使得我国购买力增大,市场规模随之扩张,为日企的进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人民币对日元升值会使得市场导向型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规模增加;其次人民币升值影响以日元表示的我国市场的产品价格,如果人民币对日元升值, 商品对应的日元价格则会上升,因此人民币对日元升值可以提高以日元衡量的日本企业的收益;再次是人民币对日本升值增加了日企在我国的生产成本,但是这种负面效应被前面的两种正面效应所抵消,所以人民币对日元升值对其生产成本的改变不会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规模产生负面效应。另外,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更注重的是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增长性,汇率所带来的成本变化不会导致日本对华投资决策的改变。

接下来,中日两国工资差距(WAGE)与直接投资的流入呈现正向关系,这说明了日本对华投资的一个重要决定要素是劳动力成本因素,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越低,越能吸引日本对华FDI的流入。日本对华投资从一开始就是瞄准我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与物产资源,将我国视为重要的生产基地和加工工厂。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和企业对劳动力文化素质要求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也有所上升,导致我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在逐渐消失。同时,我国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如越南、印度等国家也具备同样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并逐渐受到日本企业的关注。因此,我国应从技术、研发、管理等方面出发,提高劳动力资本水平,形成新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并且推动产业的升级,吸引更多的技术型产业的投资。

最后,我国基础设施水平(CF)与日本对华FDI呈正相关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基础设施构成了投资环境的一个主要部分,是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政府加强了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而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交通运输建设水平在吸引外商投资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交通运输方面:(1)铁路运输。自90年代以来,我国铁路先后经历了六次大面积的提速,覆盖了铁路的主要干线,到2010年底,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达到9万公里,目前居于亚洲第一位,而且我国于2010年正式进入高铁时代,使我国长期处于低水平、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局面有了很大改善;(2)公路运输。我国公路总路程于2010年达到近400万公里,比1993年的108万公里增长了近3倍。其中高速公路里程接近7.5万公里,一级公路有54216公里,均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3)水路运输。2009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47.5481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为1.28亿标准箱。在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前10名中,我国占有7席。我国已成为集装箱运输大国和港口大国,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4)航空运输。我国民航航空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已经升级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截止到2010年,我国民航共发送货物557.4万吨,比1993年增长703%,年均增长41.4%。目前,我国的交通设施不论是规模还是质量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便捷、高效的运输对于吸引日本跨国企业投资具有重要影响。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综上所述,结合对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我国巨大的市场容量、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市场开放度和良好的基础实施水平对日本对华投资产生了显著的影响:(1)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是吸引日本对华投资的根本动力。日本对华投资主要看重的是我国经济广阔的发展前景,动机是为了占领我国市场,属于“市场开拓型”投资;(2)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重点考虑因素,这点也符合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特点;(3)我国对日本较高的市场开放度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对吸引日本对华实际投资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然而我国对外商实施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日本对华投资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如预想一样,日本企业在我国投资更看重的是以上所述其他因素。

(二)政策建议

本文认为,在我国引进日资时,应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采取以下主要相关对策:

1.保持良好的投资环境,继续大力引进日资。我国投资环境对日本对华FDI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根据日本国际合作银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日本投资者比较关注的投资环境因素包括电力供应(56.5%),能源和原材料价格(36.5%)和知识产权的保护(29.3%)。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硬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待进一步改善,尤其是法制建设、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融资等方面。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外商投资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国在投软基础设施建设上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完备的外商投资法律系列,加大执法力度;二是提高政府管理部门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三是加大力度保护在华外商的知识产权,实施严格且公平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致力于为外商提供更加优化的投资环境;最后是建立健全的资本市场,提高合同执行力度,降低外商的经营成本。同时,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是完善我国市场机制,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2.加大调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国内自主创新。从上文实证结论得出中日贸易与日本对华投资之间呈显著的互补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将我国定位于其在国外的加工工厂,将大部分产品返销回日本或销往其他国家,而将大部分核心技术留置于本国,这种方式虽然促进了两国的贸易发展,但是这种粗放式的增长不可持续,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转型,为此我们应提升引进日资的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其巨大的技术溢出效应,实现国内自主创新战略。另外,日本对华投资的产业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制造业,对非制造业如服务业的投资比重相对来说依然较小,由于服务业较制造业来说更容易吸收劳动力,并且有助于实现软技术方面如知识、信息、管理和市场推广的溢出效应。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我国政府已经把服务业促增长的战略作为发展的重点。综上所述,为了优化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提高利用日资的水平:⑴以我国蕴含的巨大市场潜力为基础,加大以技术为导向的外资政策的实施力度,对具有先进技术、研发投入较大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吸引日资企业研发中心加大在华投资的力度。⑵增强我国企业的技术吸收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平台、培养高水平人才、完善人才激励和流动机制、促进我国企业研发机构与日本企业的研发机构合作等途径来实现。⑶完善服务业的吸收外资政策。一是建立规范的服务行业法律法规,积极稳妥地扩大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二是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创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三是加强完善服务行业吸收外资的监管体系,维护好服务行业的健康运行。

3.改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地区结构。由实证结果得知,日本对华投资的一个重要决定要素是劳动力成本因素。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一直受日企亲睐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迅速提高,而且面临土地紧缺、资源稀缺和环境承载能力低下的问题,加上其他发达国家对华投资也大多集聚于此,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种种因素使得中西部地区逐渐成为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选择投资地区,但是这些因素同样也可能导致FDI从我国流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因此,提高我国中西部地区吸引外商投资的竞争力对于我国继续保持日本对华投资数量相当重要。另一方面,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吸引更多日企直接投资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

我国中西部地区物产资源丰富,而且拥有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尤其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的交通、水利和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显著加强,而且人才培养和科技教育方面也迅速发展。给日商投资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发展平台和宽阔的发展空间。因此为了吸引更多的日本FDI进入我国中西部地区,改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政府须改善投资环境,继续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引进知识型人才以提高其竞争力,同时制定具有区域性差异的引资政策,促使日本企业投资流向中西部,从而协调区域发展。

此外,我国应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形成机制的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这样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日企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优质的FDI流入。

参考文献:

1.Coughlin,C.G.,J.V.Terza,and V.Arromdee. Stat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1

2.Wang,Xhen Quan and Swain,Nigel. Determinants of Inflow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Hungary and Chian:Time-Series Approach.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1997(9)

3.安同信.中国と日本における対内直接投資と経済発展の比较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4.崔新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0(4)

5.石塚明徳,澤村帝我,原麻美,八塚正晃.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决定要素.小岛朋之研究会,2005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 浙江杭州 310000)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直接投资实证分析影响因素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塔吉克斯坦直接投资的法律风险与防范对策
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的现状研究
电子服务质量与顾客忠诚的关系研究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