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广西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2012-04-29 11:51:10伍梅
大学教育 2012年8期
关键词:广西科技人才

伍梅

[摘要]通过分析广西创新团队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加强广西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模式和有效措施。

[关键词]广西创新团队创新模式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8-0023-05

创新团队是以领军人才为核心,以团队成员协作为基础,有明确目标任务,依托一定平台和项目,进行持续创新创造,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产生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人才群体。随着科学技术在各领域不断融合、交叉、渗透,创新活动社会化、集成化程度不断加深,以高层次领军人物为核心,由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组成的创新团队,是获取和整合资源的有效组织形式,是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的重要载体,是聚集和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模式,为优秀杰出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创新平台,具有攻克创新前沿阵地的综合能力,成为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研究转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有力的推动者。

广西应当加强加快创新团队建设,把培养、发展壮大一批创新团队作为当前创新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以解决目前存在科技基础薄弱,科技投入远不能满足创新需求,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高层次创新平台较少,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把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加快创新型广西建设。

一、广西创新团队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广西创新团队建设刚刚起步,已取得初步成效

从2005年开始,广西教育厅在全区高校启动了“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建设创新团队资助计划”,于2011年底,已经分四批批准建立了57个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吸引、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前三批创新团队人才总量增长了1.7倍,团队当中博士数量增长了2.8倍,正高职称人员数量增长了81%。首批9个创新团队在3年建设期内承担340多项科研课题,其中国家级项目85项,发表论文1500篇。[1]2011年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立项建设1项。2009年,广西科技厅发布的《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桂科计字〔2009〕224号)中新增了“创新研究团队项目”,并从2010年首次开启了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项目的申报,已经分两批批准建立了9个创新研究团队项目。2010年,自治区农业厅和财政厅联合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建设,到2011年底广西共启动了9个产业的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年投入1540万元。团队一级成员达73人,其中首席专家9人,功能岗位专家21人,综合试验站长43人,分布在区、市县一级农类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及专业指导站。

广西创新团队建设初见成效。全年获得国家各类科技项目518项,获得支持经费将近3亿元,比上年增长76.5%,创历史新高。这极大地促进了广西重点学科发展和优秀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的培养,有效地提升了广西承担国家科技项目的能力。

(二)存在问题

由于广西创新团队建设起点较低,发展较晚,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创新团队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

1.重点在高层次人才个体的培养和引进,对创新团队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一直以来,广西着力人才个体的培养和引进,对创新团队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从广西出台的“十二五”和“中长期”人才规划的目标和任务来看,大多是以培养和引进“八桂学者”和“特聘专家”等个体高层次人才为主,只是试图通过“八桂学者”带动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2.创新团队数量太少,层次较低,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

到目前为止,广西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建设创新团队57个,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9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9个,层次较低,数量太少,吸收和培养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到2009年底,广西共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约6万人,“两院”院士仅1名,长江学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04人,仅占全国的0.89%;“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7名,仅占全国的0.5%,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平的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高层次开发人才短缺。集聚高层次的研发人才存在明显障碍,阻碍了创新团队层次的进一步提升。

3.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单一,没有提出团队建设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标

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是通过聚集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高层次人才建设形成一批处于国内外前沿水平学术技术精英的创新团队。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是通过项目建设,形成以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研究团队,围绕国家和自治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基础研究,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研究团队。这两项团队建议的目标只注重学术水平,没有提出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设目标。

4.资助创新团队建设经费明显不足,科研基础薄弱

创新团队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数额太少。广西绝大多数的创新团队的创新研发经费主要依靠单位自筹和政府拨款,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数额太少,造成研发经费不足,创新积极性下降。如,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项目,每个项目资助经费200万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每个团队平均获得资助经费170万元,这些经费是不足以支撑创新团队的持续创新活动的,相比广东、江苏省的经费投入,是少之又少。科研基础薄弱,到2010年末,广西建成1个国家级、12个省部与自治区共建重点实验室,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5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13家广东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8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相比,广西科技研究基础较为薄弱。

5.没有制定创新团队引进和培养人才政策制度,吸引高层次人才力度不大

除了广西教育厅制定出台《“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建设创新团队资助计划”实施办法》,广西科技厅出台《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中的创新研究团队项目,以及广西农业厅和财政厅制订《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试行)》以外,没有相关的创新团队引进和培养人才政策和制度,这些政策对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核心人才没有多大吸引力,创新的动力不足。

6.创新团队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创新团队多以“拉郎配”方式建立,价值取向融合度不够,缺乏信任合作精神,稳定性差,短期行为多,很难取得良好创新成果。在团队人才的组成和培养上,重科研、轻开发,特别缺少既懂科研,又善于管理和成果转化的复合型人才。

二、加强广西创新团队建设重要意义

(一)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是广西人才发展和科技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定:要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注重发现和培养一批有影响的科学家和科技管理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定:广西围绕我区重点产业发展和重点学科建设,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到2015年,培养造就高水平的100名科技领军人才、50个科技创新团队。《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加快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要求重点引进和培养掌握我区重点产业的相关核心技术,能够解决产业发展重大技术和工艺性难题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定:在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建成一批人才基地,形成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人才团队,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由此看来,广西已经把加强创新团队建设作为今后的重点建设任务。

(二)创新团队建设是加快广西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创新模式

当前科学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复杂性大幅加强,学科间不断交叉和相互融合,基于团队协作的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重大科技研究的主流形式,适应了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在2000-2006年的7年间,国家三大科技奖励为1502项,其中团队或群体获得数量达1474项,占总量的98.14%,这一比例每年均在95%以上。[4]广东和江苏省从2010年开始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已经初显驱动效应。仅仅一年时间,广东省首批12个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引进时核心成员仅93人,现已超过当初的3倍,还培养了科研骨干200多人;江苏省首批8个科技创新团队共引进49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增量达38%,有3个团队挖掘国际人才为我所用,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拥有外籍高端研发人员54人,增量达100%。200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启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首批15个科技创新团队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大力培养技术骨干,不断优化人员结构,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交流,3年来,共引进博士50人、硕士40人,柔性引进区内外高级专家22人,培养博士36人、硕士166人。以上数据显示,引进和培养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建设计划对高层次人才具有极强的吸引力,高层次人才示范效应和集聚效应尤为突出,形成了“以才引才、以才育才”的机制。这正如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调研创新团队时说,“创新科研团队是我省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活广告”。创新团队引进和建设成为各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重大举措。

目前,广西实施的“八桂学者”和“特聘专家”建设计划的资助资金主要是对个人的资助,一些顶尖人才和团队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对其个人进行资助,而是希望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集成支持。从2004年开始至今,广西开展了人才小高地建设,引进了2000多名高层次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建设过程中出现部分人才小高地载体建设单位对小高地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内部管理缺位,出现重评审、轻管理,重资金、轻投入,重引进、轻使用,重形式、轻内容等现象,部分小高地载体单位存在依赖心理,等政策、等资金、等项目等问题。[3]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根源于人才小高地只是给人才搭建一个平台,为人才提供唱戏的平台,但无法保证人才小高地建设单位能否让人才上台唱戏,唱戏是否精彩,还不能起到充分发挥人才自主创新的积极作用。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进一步完善人才小高地相关政策和管理外,应当从关注个体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发展到注重人才团队的建设。可在人才小高地载体的基础上加强创新团队建设,设立建设目标,从注重个体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到注重创新团队转变,不断提升引才层次和效果。

(三)加快开展创新团队建设是提升广西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创新团队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研究组织模式,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能够全面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二战以来,每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背后,都离不开一支世界顶尖科研团队的强力支撑。目前,全世界几乎所有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都依靠创新团队集体攻关来实现。2010年,广东和江苏省分别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初显驱动效应。仅仅一年时间,广东省首批12个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相继建立实验室、研发中心及工程中心43家,承担国家、省部、地市科研项目200多项。已在《科学》、《自然》、《细胞》等世界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近百篇,申请发明专利269项,参与制订了1项国际标准和2项国家标准,已经开发28个新产品,一些项目有望在3年内实现产业化,预计可产生数千亿元产值。[4]江苏省首批8个科技创新团队已申请专利52件,增幅达14%,其中发明专利33件;获得专利授权15件,其中国防发明专利2项,这批科技创新团队中,部分项目产业化发展迅速,去年实现销售总收入近12亿元,取得明显经济效益。[5]宁夏回族自治区首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3年来,累计承担国家级项目118项、省部级项目233项,争取经费总额达4.26亿元;共研制开发各类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497件;共申请发明专利90项、获得授权40项,制定国家标准24项、行业标准11项、地方标准97项;共出版专著27部,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949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69篇,10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有4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首批科技创新团队研发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累计超过47亿元。[6]由此来看,创新团队引进和建设是集成科技资源推动自主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速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三、构建广西创新团队建设模式

构建广西创新团队建设模式分为四个层次,三种类型。

(一)广西创新团队建设层次

1.国家级创新团队。由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等国务院组成的相关管理部门出资建设的创新团队。

2.自治区级重点创新团队。以自治区政府的名义评选出资建设的创新团队。

3.地厅级创新团队。由教育厅、科技厅、农业厅、商务厅、宣传部等以及相关管理部门或14个地级市政府出资扶持建设的创新团队。

4.基层单位创新团队。包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组建的以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技术带头人或项目负责人为团队的领导者或组织者,把优秀科研或技术人才凝聚起来的,为完成学科建设、科研项目或创新技术的创新团队。

(二)种类

1.科技创新团队

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为主体,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主要围绕同一技术领域和研发方向进行持续创新创造所形成的“产学研结合”的科技人才群体。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2.文化创新团队

以区内高等院校、社科研究、文化创意、新闻出版、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等文化类企事业单位为依托,从事文化领域的研发、创作和推广工作,具有明确创新目标,取得和有可能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文化创新人才群体。可分为社科研究、新闻传播、文艺创作、文化产业四小类。

3.产业创新团队

以企业为主体,与区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合作,重点围绕广西“十二五”发展规划重要项目、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各类企事业单位,集中开展新兴产业领域重点项目的科技攻关、新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创新人才群体。可分为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

四、加强广西创新团队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制订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和相关政策

目标:为进一步加快培养和集聚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切实提高广西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广西,为实施“富民强桂”总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建设形成一批创新人才集聚、创新机制灵活、持续创新能力强、创新绩效明显,具有国外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团队。

制订《关于加快推进广西创新团队建设的意见》和相关的配套政策,如:《广西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办法》、《广西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办法》、《广西文化创新团队建设办法》、《广西创新团队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广西创新团队评选和考核办法》、《广西优秀创新团队评选表彰办法》等系列配套政策文件。从政策上加强对创新团队建设的引导,要求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创新方向,要与广西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对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团队的组建条件、组建模式、可行性和发展目标等重大问题的明确规定,明确的目标和可行的规划,对预期成果特别是重大标志性成果的数量、形式、水平、效益以及时间表作出明确规定,充分体现人才培育的要求。

(二)严格选拔和引进领军人才和团队核心成员,大力引进稳定的创新团队

面向国内外严格选聘领军人才和团队核心成员。创新团队的领军人物是创新团队的组织领导者、科技创新的实践者,应当具有战略眼光,关注长远利益、聚焦团队核心能力,具有主导关键攻关,提供专业性指导的科研能力和权威影响力。团队核心成员是组成这支队伍的基础,要按科研目标完成分配的项目,他们的团结协作关系是团队实现目标的质量、效率的关键,团队核心成员在团队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选拔和引进领军人才和团队核心成员时,要制订创新科研团队的评审标准,建设和引进目录;进行严格谨慎筛选,通过初审—匿名函审—现场评审三个环节,采用同行评选,从国家级专家库聘请与申报者研究方向和所属领域的优秀专家参加评选。

创新团队需要的是由不同学科人才自主结合形成的相对稳定团队。团队建设单位引进了领军人才,将一些没有长期合作经历的研究人员强拉在一起,为其组建创新团队,但其具有协调性差,稳定性不强等缺点,磨合时间较长,造成时间物力人力的浪费。因此,在引进领军人才的同时考虑把其研究水平和成果较为稳定的居本领域、本行业前列的团队一起引进。这样,本已形成良好默契的团队更易适应陌生的环境,让人才安心地较快地开展工作,更好形成创新合力。

(三)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1.建立创新团队领导机制,明确管理机构的职责

组成创新团队遴选工作小组和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创新团队由创新团队遴选工作小组评选,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广西区党委组织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制定相关制度,文化创新团队由宣传部主管,科技创新团队由科技行政部门主管,产业创新团队由商务行政部门主管。

2.建立健全创新团队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形成团队规范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团队的积极性。首先,明确资助经费由创新团队统一支配,资助资金由团队带头人负责分配,主要用于团队人才培养及围绕主攻方向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研发、平台建设、学术交流等。其次,制订具体、明确、适宜创新团队预期目标和团队各成员预期目标,团队目标与成员目标相一致,团队目标的设置符合团队成员个人发展需求,成员目标实施配备相应科研启动费用,目标实现后有相应的报酬,包括津贴、团队利益分配等报酬,以增强团队成员对目标的承诺。

二是建立团队内部的管理及运行机制。建设或引进单位可对于团队的人数、组成人员条件以及内部的管理做一些原则性的规定,赋予团队领军人才充分的管理自主权,如自主经费调控权、协议工资权或岗位津贴分配权、人事聘用权、参加培训和学术会议决定权,目标考核权等自主权利。

3.建立健全团队考核评估和奖励机制,保证建设质量

一是实施分类评价,对不同性质的创新团队实施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科技创新团队,主要评价原则以学术创新价值为主,评价标准以学术与经济评价相结合为主,创造经济价值为辅;对于文化创新团队,以文化艺术创新价值为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对于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以经济效益为主,学术创新价值为辅。

二是实施分层、分角色评价。创新团队由领军人才、核心成员、辅助人员组成。因不同层次的成员承担不同任务,对他们进行“按岗评价”、“按贡献评价”,使作出突出贡献的成员得到合理的回报。

三是实行优秀团队评选奖励制度,对获取重大科研成果的团队和成员进行嘉奖,授予优秀创新团队,并列入下一批的创新团队加大建设,最大限度地调动团队成员科技创新的激情和积极性。推荐创新团队优先承担各类重大攻关项目和有影响的学术交流活动,申报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省文化精品工程等。根据成果贡献,优先推荐团队核心成员为自治区特聘专家、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人才、优秀专家、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劳动模范等候选人。

(四)加大经费投入,加大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经费投入,自治区财政对入选的创新团队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团队所在地(单位、主管部门)视财力可能给予适当的配套支持,劳务支出可占到经费资助的1/4,对全体团队成员没有限制。

创新团队的建设需要以相应的创新平台作为基础。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紧密结合,平台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没有先进的创新平台和创新研究条件,难以吸引和稳定团队领军人才和人才团队,难以实现创新平台建设与创新团队建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政府和创新团队承担单位应加大投入力度,采用超常规方式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实现创新团队、创新平台建设的跨越式发展。[7]

(五)鼓励各地市和基层单位开展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形成创新团队建设体系

鼓励各级政府、企业园区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文化等单位,解放思想、主动出击,瞄准国际国内前沿,出台更加有力的配套政策,加大配套资金投入力度,力争把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团队引进来,同时培养出各类层次和种类繁多的创新团队,培养形成创新团队建设体系,营造各级各类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成果涌流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广西教育厅.实施“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计划推进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J].人事天地,2010,(12).

[2]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科技创新团队的判定标准与培育政策研究”课题组.科技创新团队的典型特征、国内发展现状与问题[R].调查研究报告,2007.

[3]杨春华,覃枝. 广西人才小高地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R].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1.

[4]广东引进创新团队.一年承担科研项目两百个[N].南方日报网络版,2011-06-02.

[5]江苏首批科技创新团队初显驱动效应[N].江苏经济报,2011-04-15.

[6]自治区首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成效显著[OL].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网http://www.nxkjt.gov.cn/ReadNews.aspNewsID=17369.

[7]耿飞,柴文.地方高校建设科研创新团队的思考[J]. 中国电力教育,2011,(25).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广西科技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广西广西
歌海(2017年1期)2017-05-30 13:07:40
广西尼的呀
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 01:35:52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