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生活,孤独的精彩

2012-04-29 00:44灵霄
读者欣赏 2012年8期
关键词:陆羽隐士

灵霄

古代隐士们那种隐逸山野、落拓不羁、怡然忘怀、齐同万物的生活,果真活色生香?让我们穿越时空,一窥究竟。

隐士的谋生之道

隐士这个群体的物质生活也分三六九等,既有贫困者,也有温饱无忧者,富贵者亦不乏其人。大多数隐士避居山林,泛舟湖海,谋生的方式也多是靠山靠海,或采集野果山珍,砍柴卖柴;或开山垦荒,种树灌园;或垂钓烟波,当个渔父。历代的无名隐士大都以此为生。这一般是隐匿较深的隐士。有些隐士离乡野、城市较近,他们或卜居卖卦,或采药卖药,或设馆授徒,或织布卖履,或鬻文卖画。他们的生活大多较为贫困,收入通常仅能勉强糊口,遇到天灾人祸,三餐难以为继,便只有挨饿的份儿。伯夷和叔齐饿死于首阳山,陶渊明曾曳杖江村游走乞食,唐伯虎也曾举债度日,至于那些凿穴而居的隐士,则唯有“餐风饮露”了。当然,还有一些隐士衣食无忧,无须辛苦劳作。他们有的在隐居之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能够安逸地隐居;有的直接以皇帝为靠山,经常得到丰厚的赏赐,形同贵族;有的本身就出自豪门,有家族的接济;有的则得到一些朋友和王公贵族的赞助。这般待遇,普通的隐士多半是无缘消受的。

很多隐士之所以隐居,就是为了躲避城市、朝政的喧嚣,寻找一种朴素天然的生活。在山林中,在乡野僻静处,随处搭几间草庐,开辟几亩荒地,随四时而耕作,就成了再普通不过的选择。《高士传》中提到一些躬耕田亩的隐士,如许由,尧帝要让他来治理天下,他“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淡泊名利,远离官场,终身无矜天下色”。还有春秋时期的魏国人林类,年近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与孔子及其弟子有过接触的荷蒉、长沮、桀溺、接舆、汉阴丈人等都是“身耕以为食”的隐者。

大隐士陶渊明刚归隐时还有一些家底,后来家中失火,处境顿衰,开始下地劳作,“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劳作所得未能饱腹,遇到水灾、旱灾、虫灾生活更是艰难。诗人曾作诗《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缠。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最后,他不得不曳杖去行乞。

有些隐士堪称农业专家,如《宋史》中提到的一位很会种菜的隐士,叫苏云卿,他种的菜在市集上卖时“利倍而售速”,如果将他的务农经验写下来,肯定是很有见地的农书。明末清初的不少农学家都是在明朝灭亡之后隐居不仕,由此接触了农业,创作出许多著作,如巢鸣盛的《老圃良言》、张履祥的《补农书》等。

相对于繁重劳作,讲学授徒是比较轻松的,但不是所有隐士都有能力从事这个行业。从历代来看,多是鸿儒硕学才有本事设馆授徒,教化一方。当然,民间一些落魄寒儒也常以教书为谋生渠道。《后汉书》和《高士传》都有记载,如隐身不仕、以《春秋》教授的任棠,“关西号为大儒”的法真等。

另外,东汉名士郭林宗也曾“闭门授徒,弟子以千数”。这些有影响的儒士,名声在外,慕名前来求道受业的学生甚多。据《晋书》记载,敦煌的隐士宋纤隐居在酒泉南山,“明究经纬,弟子受业三千余人”。另外一位隐士祁嘉,酒泉人,在他二十几岁的一天晚上,忽听窗外有声音呼唤:“祁孔宾,祁孔宾!隐去来,隐去来!修饰人世,甚苦不可谐。所得未毛铢,所丧如山崖。”于是,他天亮就逃到敦煌,依学官诵书,最终博通经传,成为大儒,他所教授的“在朝卿士、郡县守令彭和正等受业独拜床下者二千余人”。

以渔钓为业的隐士也不在少数。自《庄子》《楚辞》等作品的渲染之后,渔父已不仅仅是一种身份和职业,更被赋予了独特的意象:怀道而隐的世外高人、自由生活的代言者等。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东汉被誉为“唯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光,是刘秀少年时的同窗好友,后来为躲避刘秀的多次征召,隐居在浙江桐庐,垂钓终老。唐朝诗人张志和自号“烟波钓徒”,是一位有名的渔隐。不过,和一般的渔父不同的是,他无须依靠捕鱼所得来谋生,垂钓对他来说主要是一种娱乐。《新唐书》说他“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因为有他的哥哥为他筑室,他的嫂子为他做衣,连皇帝都赐他男女仆人各一。与他来往的是陆羽、颜真卿等人,他的渔隐生活可谓十分惬意。

有些隐士以名隐、高道的身份屡屡得到皇帝的赏赐,有些本身就出自富贵之门,他们的生活才是人们眼中真正神仙不换的山居岁月。说起皇帝对隐士的赏赐,不能不提到唐宋。唐宋时期的帝王有尊隐的习惯,对隐士的赏赐往往出手阔绰。如少有学业、隐于嵩山的卢鸿,开元初,官府遣币礼再征不至,皇帝下诏曰:“……宜以谏议大夫放还山。岁给米百硕、绢五十匹,充其药物。仍令府县送隐居之所。”恩礼甚厚。

宋朝著名隐士种放,所得到的宠遇可谓到了极端。种放带着母亲隐居到终南山后,以教授为业,后来有官员向宋太宗举荐,种放因为母亲的阻止而没有出山。其母去世后,有官员报告给朝廷,宋真宗下诏赐钱三万、帛三十匹、米三十斛以置办丧事。三年后,宋真宗又派人到山上礼聘种放,赏钱五万,种放还是没有出山。第二年,宋真宗又下诏赐他百匹帛、十万钱,这回种放才来到皇宫。

织履、卖药、卜卦等也是不少隐士的谋生方式。庄子心灵手巧,他可以编织出非常精美的草鞋;宋代的苏云卿除了种菜很厉害之外,编出的草鞋也很耐穿。东汉时有一位以卖药而出名的隐士,叫韩康,他卖药口不二价,卖了三十多年。有一次,一位女子前来买药,一直讨价还价,可韩康坚决不讲价,女子生气地说:“你这人真怪!你难道是韩康吗?他才不讲价!”事后,韩康感叹道:“我本想隐姓埋名,现在连区区女子都知道我的名字,还卖什么药?”于是,他遁入霸陵山中,官府连征不至。西汉末年的严君平隐居不仕,以卜卦为生,每天赚够一百钱之后就不再营业,收摊回家,以著书为事。著名文学家扬雄便是他的得意门生。

另外,明清以来很流行鬻文卖画,唐寅、“扬州八怪”等都以此为生。

隐士的娱乐之道

不需要对出勤率负责、也不必朝九晚五的古代隐士们有了大把闲散时光,他们的娱乐方式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隐士即使再隐还是士,他们骨子里始终不忘这文艺本性。琴书自娱被视为高雅的娱乐生活,琴书所营造的精神空间使隐士们能够超然于贫乏的物质生活,街谈巷议或聚赌打牌都不是他们的选择。梁鸿和孟光“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平日“咏诗书弹琴以自娱”。哪怕像孙登那样怪异的隐士,也时常要“抚一弦琴”。

陶渊明平时最爱诗、酒、琴,他的诗歌里时常谈到琴书,如“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弱龄寄事外,委怀连琴书”。他很怪异,所弹的琴是无弦琴,既没有丝弦,也没有作为音阶标记,朋友们很诧异,他不在乎地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饮酒品茗也是隐士们的最爱。陶渊明就嗜酒如狂,从他的诗歌来看,陶渊明几乎什么时候都需要酒,朋友相聚喝上几杯自不待言;心情忧伤郁闷,借酒浇愁也是必不可少;心情愉快雀跃,更要喝上几杯薄酒;干活累了,四体疲惫,也需要以酒解乏;有时怕自己的话招来麻烦,还要像阮籍那样喝个酩酊大醉。正所谓“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遇酒则饮,无酒不欢。

后世的隐士,嗜酒的也很多。隋末诗人王绩,曾在隋朝当过六合县丞,因为经常喝酒误事,受到弹劾,最后辞官回家。他结识了一位名叫仲长子光的隐士,此人“非其力不食”,王绩很赞赏他。仲长子光是个哑巴,王绩每次和他在一起,也不交谈,就坐着喝酒,他家有奴婢数人为他种黍,用于酿酒。

比起饮酒的躁动狂热,喝茶完全是另一种情趣了。隐士中精于茶道者首推茶圣陆羽。据说陆羽长相奇丑,故而被父母抛弃,3岁时被当地龙盖寺的住持智积禅师在湖畔捡得。智积禅师喜欢饮茶,对茶道也颇有研究,陆羽从小就跟着他煮茶,学习茶道。公元758年,他来到南京,寄居在栖霞寺,专心钻研茶事。他亲自入山采茶,动手制作茶叶,尝鲜品新。关于陆羽出神入化的茶道功夫,民间有不少传说。唐人张又新《煎茶水记》提到:唐代宗时期,湖州刺史李季卿赴任途中偶遇陆羽。李季卿倾慕陆羽已久,便邀陆羽吃饭,席间,李季卿说:“陆君善于茶,已是天下闻名,扬子江南泠水也是天下第一,今天‘二妙相聚,可谓千载难逢,岂能虚度!”于是他命人去取南泠之水,陆羽则备好煎茶的器具等候水至。不久,军士取水回来,陆羽舀水一看,说道:“这水不是南泠之水,应该是临岸的江水。”军士急忙辩解,陆羽没接话,默默将勺中的水倒出,至一半时忽然停住,说:“到这里才是南泠的水。”军士闻声大为惊骇,低头认罪说:“我的确是取了南泠之水,可船回岸时摇晃得太厉害,水洒了一半,我怕您嫌水太少,就在江岸边添了些水。您的鉴别力真神啊!”李季卿和宾从听罢大为惊愕。

明中叶的才子唐寅,应当也是好茶之人,他作了许多茶画,如《事茗图》《品茶图》等,《事茗图》中题诗曰:“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赍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流露出画家对茶饮的热爱。

隐居山中,岁月静长,用下棋来消遣时光无疑是很理想的,下棋又能健脑益神,因此得到很多隐士的青睐。秦汉之际的“商山四皓”据说都是围棋爱好者,他们隐居商山之时,常常在山中对弈,被文人墨客传为美谈。“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酷爱下棋。《晋书·阮籍传》记载,母亲去世的时候,阮籍正在下棋,对手表示可以暂缓一下,等他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再继续过招,阮籍却不愿停战,非要立刻决出胜负。

提到下棋,不能不说说陈抟老祖和宋太祖赵匡胤“棋赌华山”的传说。据说陈抟老祖精通棋艺,隐居华山时常以弈棋为乐。当时赵匡胤还未发迹,有一次遇到陈抟,陈抟预知此人来日是九五之尊,故意找他下棋。赵匡胤据说也生性好棋,两人便坐下来对弈。赵匡胤连输两局,输光了身上的东西,再没东西做赌注了,便信口开河,指着华山说:“就拿华山做赌注!”陈抟说:“一言为定!”结果赵匡胤当然输棋了,后来当了皇帝,君无戏言,就履行承诺下令免去华山的征税,“自古华山不纳粮”就是这个故事,华山至今还有一个“下棋亭”,传说便是当年陈抟与赵匡胤棋赌华山的遗迹。

隐士的养生之道

隐士们对养生的热衷,老子和庄子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被后世奉为经典的老子顺乎自然、怡淡寡欲、静养柔气的养生观点,2000多年来不仅一直成为道家养生的指导思想,而且被我国传统医学所接受,后经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的不断补充、提高,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独特的“中医养生之道”。庄子撰写的《养生主》一文表达了自己的养生理念,主要是了解自然、顺应自然,不为物累。

由于老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来又被尊为道教的祖师,中国历代的隐士往往是道家或道教的铁杆“粉丝”,他们常常提及的养生之术导引、辟谷、服食等大都与道家有关。“竹林七贤”中的嵇康是魏晋时期的养生大家,他所撰写的《养生论》是我国养生学史上的第一部专著。他的养生思想也是继承了老庄思想,以导引、服食等为主,强调养神,认为养神是养生的根本。除了服食药物之外,他也常以琴书自娱,导养神气。他在《答难养生论》中曾提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转变为五难。因此主张清虚静泰,少思寡欲,生活中的声色饮食都应节制。

药王孙思邈也是养生学的集大成者。他自己就很长寿,至少活了一百多岁,晚年仍为人治病,百岁之时还在撰写《千金翼方》。他的养生之道涉及很多方面,大到养德、养性,小至吃饭睡觉、叩齿梳头,都是非常实用的益寿方法。他除了赞同嵇康的“养生五难”,还提出“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并提出了具体的练习方法。

当然,对大多数隐士来说,隐居不仕本来就是一种养生之道,他们多崇尚清心寡欲、清静无为,这恐怕才是养生之根本。

上图:陕西耀县药王山,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

下图: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陈抟十字卷碑。上层石碑上阴刻有一幅《龙门山色图》,有山峦、寺院、河流、洞窟及古都洛阳北面的邙山;下层的“十字卷碑”反映出陈抟的书法雄奇、奔放的特点及其个性的洒脱和超俗。

猜你喜欢
陆羽隐士
陆羽品茶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茶圣”陆羽:煮茶走天涯
寻访竹林隐士
不捧场的好朋友
隐士的文艺范儿
DOWN TO EARTH
陆羽弃佛从文
陆羽弃佛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