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对和谐世界理念的认识

2012-04-29 00:44张文英
经济师 2012年8期
关键词:重大意义历史进程主要内容

张文英

摘 要:文章回顾了我国提出和谐世界理念的历史进程,阐述了和谐世界理念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关键词:和谐世界理念 历史进程 主要内容 重大意义

中图分类号:F0-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022-02

今年4月22日是和谐世界理念提出7周年纪念日。和谐世界理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它继承了新中国外交的传统,并结合国际形势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变化,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

一、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

作为21世纪初中国国际战略的新思维,和谐世界理念最早是由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5年4月22日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首次提出的。胡锦涛主席在亚非峰会上发表了题为《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讲话,代表中国首次提出了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的倡议{1}。2005年7月1日,胡锦涛主席出访俄罗斯,在中俄两国共同签署的《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中明确提到,“两国决心与其他有关国家共同不懈努力,建设发展与和谐的世界,成为安全的世界体系中重要的建设性力量”{2}。和谐世界理念第一次被确认为大国之间的双边共识。2005年9月9日,在上海举行的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通过的《上海宣言》,重申了“通过法治构建国际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呼吁所有国家通过增进互信合作,共同缔造和谐的国际社会{3}。和谐世界理念第一次被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国际文件所接受,标志着这一理念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及其实现途径,代表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发出了“共同建设和谐世界”的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2005年12月22日,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用民主、和睦、公正、包容四个词语概括了和谐世界的内涵,从国际政治、安全、发展和文明对话等不同角度,提出了中国关于和谐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政策主张{4}。2006年6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六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共创上海合作组织更加美好的明天》的讲话,表示“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全面加强合作,努力把本地区建设成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地区”{5}。在此前后,中国领导人在各种国际场合还相继提出了建设和谐亚洲{6}、和谐中东{7}、和谐东北亚{8}等各种建议和构想。2006年8月21日~23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强调,“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9},使“和谐世界”理念成为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外交的总体指导思想。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0}从而使和谐世界理念成为新时期中国国际战略的新指针。

二、和谐世界理念的主要内容

当前,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时代主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生机勃勃,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断推进,国际形势总体稳定。然而,当今世界还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还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并存,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为共享发展机遇,协同应对挑战,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大业,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并对和谐世界理念的深刻内涵进行了深入阐释。

和谐世界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内容。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中国、印度等国在20世纪50年代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扬。它集中体现了现阶段以和平、发展、合作为旗帜的中国外交思想。

和谐世界理念把视角从人类社会本身延伸到“大地母亲”,增加了生态文明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是对毛泽东和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一个重大发展。

和谐世界理念适应了时代的新特点新潮流,并对时代难题提出了解决思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就是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

第一,政治上,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实现和谐共处。和谐世界首先应是和平与安全的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不仅新的建设无以推进,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战乱而毁灭。当前,对话与交流、和平相处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也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但国际关系民主化尚未实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为实现人类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和谐世界理念要求政治上各国必须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只有做到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才能有效地解决相互间的分歧和矛盾,抑制冲突与战争,才能使各国通力合作,促进全球问题的解决。

第二,经济上,主张互利合作、优势互补,实现普遍发展。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支配下,全球化使得南北差距越来越大,“数字鸿沟”日渐突出。与此同时,发展的双刃剑特征也日益显现。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不当的发展模式,竞相争夺领土与资源,引发了地区冲突和战争,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成了威胁。和谐世界的理念主张,各国应加强对话与协作,充分发挥互补优势,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第三,文化上,倡导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实现进步繁荣。当今世界是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各种文明虽有历史长短之分,却无高低优劣之别。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文明发展是人类摆脱战争困扰的希望与动力所在,也是世界得以和谐的思想基础。没有文明间的沟通、对话和理解,和平与发展将难以实现。只有对不同文明持包容和尊重态度,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共同进步,才能构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四,安全上,强调彼此信任、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安全。在安全上,和谐世界理念强调坚持互信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安全威胁,以实现共同安全。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安全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危及人类安全的因素突破了传统的政治、军事领域,扩展至经济、文化等非传统领域,形成了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同时,各国自身的安全也受到国际社会系统安全的制约。面对这种新的安全特点,为实现共同安全,和谐世界理念强调:要摒弃冷战思维,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坚持以和平的方式而非战争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第五,环保上,呼吁互帮互助、协力推进,实现和谐发展。随着全球和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区域性的环境备受污染,大规模的生态遭到破坏,诸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等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对内,把保护环境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基本战略,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对外,呼吁世界各国在环保上要相互帮助、协力推进,以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人民将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努力。”对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必将引领中国以强烈的大国责任意识,更加融入世界,携手合作,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和谐世界理念的重大意义

和谐世界理念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烙印。“和”、“合”、“仁”、“中庸”、“和为贵”、“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都被融入了和谐世界理念。

和谐世界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观上的新发展,标志着中国外交哲学从强调“一分为二”和“对立统一”的“斗争哲学”到倡导“一分为多”、“多合为一”的“系统唯物主义哲学”的转变,表明中国以“革命者”和“旁观者”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的时代已经结束,开始以“参与者”和“局内人”的心态,对国际体制表明自己的主张,承担大国责任,维护国际体制的稳定;表明中国将更多地以国际体系的建设者、国际规则制订的参与者和国际秩序的利益攸关者的身份建构国际关系。

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对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体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表明了中国的和平宣言。它既源于中华文明优秀传统中的“和”之精义,又表达了中国政府对于当前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战略选择。它显示了中国政府努力和国际社会一道,为国际社会建立起公平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将承担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更多的国际责任。

总之,和谐世界是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系统观、整体观而提出的全球政治伦理、法律与国际关系建设的伟大理念,尊重文化多样性,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平等交往。因此,中国的和谐世界理论,不仅解决了中国发展道路问题,也是建立全球国际政治伦理与国际秩序的指导原则,是真正为世界政治体系建设服务的有效理论,必将对全球秩序建设产生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一,和谐世界理念与中国的外交基本理念一脉相承。中国外交的根基是独立自主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谐世界的提法来源于这一根基,同时又在此根基上有所发展。和谐世界要求各个国家、各种制度和各种文明之间不仅仅是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井水不犯河水,还进一步发展为和谐共存,增添了彼此尊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等一些新的内涵。换句话说,增加了各类国家和各种力量之间积极互动的新要素。从和平共处到和谐共存,体现了中国外交理念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

第二,和谐世界理念是迄今中国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延伸。建国以来,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根据不同时期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维护我国根本利益的需要,相继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课题、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等一系列重大外交战略思想。和谐世界理念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这一理念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涵盖了更多的普世价值,体现了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精神。这就使和谐世界理念能够获得外界更多的共识和共鸣,也能够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第三,和谐世界理念传承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厚底蕴。中国文化或者东方文明的精髓之一,就是重视和提倡“和”这个概念。和谐世界发出的第一个强烈信息,就是“和”。所以说,以“和”为核心的理念,以及今后可能由此而逐渐发展完善的一个理论体系,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国际关系理论数百年来的权威学说。和谐世界理念不仅使东方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了现代化意义,也将为我国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国际关系理论开辟道路。

第四,和谐世界理念初步勾画了有中国特色的新世界观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五个方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基本要素,从而使和谐世界的理念实际上涵盖了我国迄今陆续提出的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以及新环境观,尽管还只是一个框架,可以说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世界观。

第五,和谐世界理念全面启动了中国建设软实力的进程。任何一个世界强国地位的确立,不仅仅需要硬实力,也需要具备相应的软实力。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要下气力进一步增强软实力的新阶段,或者说到了一个下力气来发掘我国软实力巨大潜力的新阶段。和谐世界理念提出之后,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理解和接受,这本身就反映了我国的影响力、感召力在不断扩展。

注释:

①胡锦涛.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N].人民日报,2005-04-23(1).

②本报记者.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N].人民日报,2005-07-02(1).

③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通过《上海宣言》(全文)[EB/OL].人民网,(2005-09-09)[2008-03-28].http://legal.people.com.cn/

GB/42735/3682857.html.

④张铁.和平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N].人民日报,2005-12-23(10).

⑤胡锦涛.共创上海合作组织更加美好的明天[N].人民日报,2006-06-16(1).

⑥胡锦涛.加强友好合作共创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05-11-18(1).

⑦胡锦涛.促进中东和平建设和谐世界[N].人民日报,2006-04-24(1).

⑧吴仪.中国政府愿与各国共同构建繁荣和谐东北亚[EB/OL].中国政府网,(2006-09-02)[2008-02-18].http://www.gov.cn/ldhd/2006-09/02/content_376324.htm.

⑨本报记者.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06-08-24(1).

⑩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6[-1],47[-2].

(作者为中共山西省委政研室调研员)(责编:李雪)

猜你喜欢
重大意义历史进程主要内容
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确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意义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浅议科技赋能教育的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立法的历史进程
十月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
浅析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
深刻认识党的十九大的重大意义
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目的和发展前景
新形势下高职生诚信档案的有效构建方法
罗辀重教育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