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

2012-04-29 00:44杨惠茹
地理教育 2012年8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杨惠茹

2011版 《地理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大部分组成,除了将“内容标准”更名为“课程内容”外,框架结构上没有大的变化;课程内容的结构体系仍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大块组成;“内容标准”以表格和条目为主的呈现方式不变,“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行为条件+行为动词+核心知识)不变。新标准与原实验稿课程标准相比,虽然总体结构框架保持不变,但在具体内容上每个方面都有一些新的变化,折射出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和价值取向。

一、课程性质更丰富

2011版《地理课程标准》将地理课程性质在“区域性”、“综合性”的基础上增加了“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使地理课程的特征更具体丰富。新标准关于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的设计,清晰地体现了课程性质的新要求。

在“思想性”方面,强调地理课程要“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赋予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 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全新内涵,体现了地理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与融合。

例如,“中国地理”中“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以及“活动建议”中安排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等内容都体现了很强的思想性要求。

“生活性”强调“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这一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欣赏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丰富精神体验。

例如,“地图与地球”中“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世界地理·居民”中的“活动建议”——围绕“住乡村好,还是住城市好”组织辩论,“中国地理·经济与文化”中“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活动建议”——围绕“高速铁路(公路)建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辩题组织辩论等内容都体现了地理课程的“生活性”特征。

“实践性”强调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这一变化体现了地理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要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关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中国地理”中增加了“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传和公转”这条标准,删去了相应的“活动建议”,明确了这条标准是必须进行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原来可随意选择的“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进行体验学习和发现学习,这对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有着积极的影响。

又如,“乡土地理”部分的“活动建议”删去了“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提出合理建议”和“通过班级或小组讨论,就家乡某一方面的发展提出设想”等活动,鼓励和提倡开展操作类、体验类、室外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在“活动建议”中增添了更为具体的“开展为实现家乡的绿色生活献计献策活动”的内容。

二、课程理念更简洁

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2011版《地理课程标准》关于课程基本理念的阐述由原来的6条减为3条,“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等内容分别并入“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之中进行阐述,精简后的课程理念更加清晰。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两条理念的表述,意涵更为具体明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则强调“地理课程要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树立全面的课程观,具备开发、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转变“教教材”的陈旧观念,拓展地理课程学习空间,为学生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课程平台。

三、课程设计思路更清晰

新标准关于“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由原来的5条减为4条,虽然条目减少,但主要内容并没有减少,只是将原来的表述进行了整合,此外,还删去了两段“例如……”的文字。变化后的“课程设计思路”逻辑关系更加清晰,尤其是新增加的“地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此图原来位于实验稿《地理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与设计思路同时呈现,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课程设计意图。

四、课程总目标体现较强时代特征

对于地理课程总目标的表述,突出强调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而言,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维度,根据初中学生心理年龄特征降低了认知要求,删去了第二条目标中的“认识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这一内容。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将地理学习的思维过程由“抽象、概括”等改为“分析、归纳”,认知要求更具体。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维度,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增强防范自然灾害”、“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等更为具体的描述性文字内容,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彰显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维度在促进学生成长方面的价值。

五、课程内容稳中有变

1.新标准删除了初中学生认知水平不能达到或在高中阶段要学习或在其它学科学习更恰当的内容

例如,“世界地理”中“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这一标准,关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这两个概念的界定不是十分清晰,学生学起来感觉比较困难。

再如,“中国地理”中“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这部分知识能力要求过高、难度较大,且在高中地理相关章节还要进行学习,而删减这些内容不会对初中地理认知结构的形成造成缺陷。

又如,“世界地理”中“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在思想品德课程中要学到,由于该内容与其它学科交叉且其本身地理性不强,故新标准删除了相关要求。

2.适当增加了对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以及与我国当前经济建设相关的地理内容

例如,“中国地理”中关于河流的内容增加了“说出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目的是促使学生对我国河流分布有更全面的了解,因为关于外流河、内流河的概念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水资源的知识,对于学生的生活及终身发展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又如,“中国地理”关于“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活动建议中增加了“讨论国家为什么要实行最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内容,这在当前我国耕地资源缺乏、乱占耕地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意义非常重大。

3.对原课程标准中的部分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进行了细化和明确

例如,“世界地理”中将原来的“知道板块构造学说”明确为“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又如,“中国地理”中“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修订为“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改变了旧标准表述过于笼统的缺陷,更利于教师对标准的理解和把握。

4.对部分课程标准的能力层次要求有所调整

例如,“中国地理”、“疆域与人口”中将“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中的“说明”二字修订为“认识”,降低了要求。“中国地理”、“区域差异”中“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将原来的“说出”改为“用事例说明”,不仅要求结合实际举例,还要说出“为什么”,能力要求有所提高。

六、实施建议更具操作性

实施建议”仍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建议”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只是顺序有所调整。修订后的“实施建议”强化了课程理念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建议更具操作性,对引领教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来实施课程有积极的意义。

新标准的“教学建议”强调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突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用举例替代原来的教学“案例”,着重指出教学中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地理信息载体的运用,关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评价建议”则从“地理学习评价目标的确定”、“地理学习评价方法的选择”、“地理学习评价的实施”、“地理学习评价结果的解释”四个方面展开阐述。强调“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指出“评价应注重评价目标全面性、评价手段多样化,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建议的评价方法有“纸笔测试评价方法”、“档案袋评价方法”、“观察评价方法”等。“评价建议”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教材编写建议”部分基本没有变化,仅对其中的3个小标题进行了修改,使其与内容更加贴切。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在阐述“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时,增加了“学校要加强地理教学设施的建设,逐步配置地理专用教室和创建地理实习基地”的要求,为“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等课程基本理念的落实创造了条件,为地理课程资源的拓展搭建了平台。

课程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加强课程研究,提高课程实施品质。因此,认真研读新标准,深刻领会新标准的核心思想和内容要求,是地理教师通过课程实施落实课程目标必须修炼的基本功。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