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与《三国演义》塑造的士人形象之比较

2012-04-29 01:44蒋蓉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2年9期
关键词:谋士战国策之士

蒋蓉

“士”的发展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其命运变化历来受到重视。战国时代的纵横策士和三国时代的谋士都扮演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的角色,他们的活动左右着时局的发展并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本文选“士”中性质相似两个群体加以比较。

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分裂动荡的春秋战国时代为古代知识分子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并最终在社会上形成独特的阶层。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武力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使用武力毕竟成本高昂,因此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往往成为各国的首选。在激烈动荡的战国时代和三国时期,拥有高超的游说技巧的策谋之士作用凸显。

一、士人类型

“士”历经春秋,到战国时代,大都沦为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和经济能力的平民百姓。尤其是战国时代的策士,今天看来虽然拥有辉煌的战绩和骄人的成就,却总也摆脱不了卑微、艰难困苦的出身。正是因为没有养家糊口的本领,饱读诗书后才会有游说的冲动和可能。他们一方面低微、贫贱,另一方面却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占有者。为了成就自己的勃勃雄心和实现卓越的才华,他们只能靠出卖自己的智慧和政治主张,以换取诸侯的认可进而实现自己辉煌腾达、位极人臣的人生目标。

《战国策》一书约有四百九十七章,前后计约两百年间(前460~220年)的事。书中叙及人物约有六百多位,形象鲜明者不下百人,上至国君,下及百姓。作品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战国时代各个生活层面的人物群像。其中给人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士”这一群体。荀子在《荀子·尧问》将战国士人分为“仰禄之士”和非礼不进的“正身之士”。①熊光宪在《战国策研究》一书中把所有记载的士人归为策士。②其实《战国策》的士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为诸侯出谋划策或奔走游说的策谋之士,如苏秦、张仪、陈轸、公孙衍、冯援、庄辛、左成、触龙等人。第二类是那些为人排忧解难而不计报酬,拥有高义的正身之士,如颜斶、鲁仲连、唐雎、王斗、田子方等。第三类是那些知恩图报,不怕牺牲,舍命报主的勇武之士,如王孙贾、豫让、聂政、荆轲等。

与《战国策》相比,《三国演义》的士人类型更加丰富多彩,形态各异。其中所描绘的谋士人物众多,有名有姓的不下百人,而出过两个计谋的人就有近百人。他们性格千姿百态,文韬武略,聪慧睿智,可以说是古代策谋士人的大集合,大展示。他们凭借才能为各自的君主服务,在政治、军事、外交上举足轻重。一次次上演“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谋士最具特色的是以群体出现。除袁绍手下一批谋士不和外,在魏、蜀、吴旗下谋士多能平和相处,共谋大事,与《战国策》中的策士有很大的区别。众所周知,三大集团下都有一批智谋卓越、文韬武略的谋臣,而每个集团都会以一人为核心,共同为君主服务,如曹魏集团早期的郭嘉,后期的荀彧、司马懿;孙吴集团早期的周瑜,后来的陆逊;刘蜀集团的诸葛亮和后来的姜维。这些核心人物和其他谋士共同构成集团的智囊团,他们精诚合作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曹氏集团就是典范,曹魏集团的智囊团是以荀彧为中心,然后引出程昱、郭嘉、刘晔等,在后来随同曹操南征北战过程中他们都是各自出力,配合的天衣无缝。如在擒吕布,斩颜良,灭袁绍,平冀州的重大战斗中,計谋出自荀攸。在官渡之战中提出“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著名论断的郭嘉,为曹操战胜袁绍作了理论阐述和思想准备以安定军心。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荀彧的远见卓识,荀攸的足智多谋,郭嘉的忠心耿耿,贾诩的谨慎细微,程昱的善察直言,刘晔的长于权变。正是他们各自特色的性格,采长取短,形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谋士集团,使曹操的整体实力大大地超过东吴和西蜀,为曹操统一北方起了关键作用。

二、游说技巧

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武力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使用武力毕竟成本高昂,因此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往往成为各国的首选。在激烈动荡的战国时代和三国时期,拥有高超的游说技巧的策谋之士作用凸显。

《战国策》作为一本记录策士言行的书,因此游说的艺术也就蕴含在字里行间,其最大特点的是“辨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辨丽横肆”如《赵策三·秦围赵邯郸》鲁仲连曰:“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居岁余,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斮之。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为天下笑。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 接下来鲁仲连又说,“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之、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辩之疾,故脯鄂侯。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于牖里之车百日,而欲舍之死。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子,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于筦键,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籥,不果纳。”③鲁仲连先后列举了周烈王之斥齐威王;殷纣王之醢鬼侯、脯鄂侯,拘文王;齐闵王之欲仆妾邹鲁作为例证,一气呵成,成功说服辛垣衍。因此他的成功不只是他正气凌然,更是他辨丽横肆,诉说得体。对平原君用激将法坚定其立场;对辛垣衍则分析精准,环环相扣,命中要害。

《齐策一·苏秦为赵合纵》则上演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的经典。苏秦为了赵国合纵的事对齐宣王说:“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临淄之途,车声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夫以大王之贤是齐之强,天下不能当。今乃西面事秦,窃为大王羞之。”④苏秦极力夸张渲染齐国的强大,临淄的强盛,排比、对偶层出不穷,文辞更是瑰丽多姿,其结果就是齐王曰:“寡人不敏,今主君以赵王之教诏之,敬奉社稷以从。”

游说技巧的完美体现在《三国演义》中当属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舌战群儒是完成孙刘联军共御曹操的前提,也是诸葛亮首次展示自己政治风度、外交手腕极为重要的一笔。面对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诸葛亮深知,要是不把他们说服就不可能实现联盟。对阵江东名儒,他不仅言辞慷慨而平和,而且各个击破,胸有成竹。如面对张昭的挑衅,他嫣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尫羸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⑤诸葛亮的慷慨陈词说的张昭无言以对!然后又以“江东兵精粮广且拥长江之险反惧曹操和刘备势穷力孤以待时机对比反驳虞翻言论”,又以步子山只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其亦是当时英豪,匡扶国家为主效力反讥江东儒士畏强凌弱等等。诸葛亮以一当十是对先秦策士“辨丽横肆”、“铺张扬厉”的继承和发展并发挥到极致。

不论是战国的策士还是三国的谋士,对于他们来说游说论辩成功的关键是相时而动、把握时机、察言观色、言其厉害、见风使舵、曲意逢迎。如《秦策五·秦王与中期争论》秦王因为争论不过中期而恼羞成怒,就在期有生命危险时,有人说:“悍人也中期,适遇明君故也,向者遇桀、纣,必杀之矣。”这句及时的话结果就是秦王因不罪。

《三国演义》中为谋士设置的环境更为复杂,甚至开始就置谋士于危境中,更显谋士察言观色、曲意逢迎的本领。在六十五回中,孔明爱马超之才,欲以三寸不烂之舌将其说回,玄德恐有闪失,不肯让其前往,忽赵云荐李恢来降,恢主动请缨去说马超。马超知道李恢来做说客,就准备二十刀斧手埋伏帐下。当李恢昂然直入并直奔主题,马超说:“吾匣中宝剑新磨。汝试言之,其言不通,便请试剑!”此时李恢还故作镇定,笑曰:将军之祸不远矣!但恐新磨之剑,不能试吾之头,将欲自试也!”,“吾闻越之西子,善毁者不能闭其美;齐之无盐,善美者不能掩其丑;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此天下之常理也。今将军与曹操有杀父之仇,而陇西又有切齿之恨;前不能救刘璋而退荆州之兵,后不能制楊松而见张鲁之面;目下四海难容,一身无主;若复有渭桥之败,冀城之失,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这一席话可以说是直击马超软肋,故马超顿首谢曰:“公言极善”。这里李恢以犀利的眼光观察到马超不够忠诚的弱点,精准的分析其凄凉的处境,用激将法迫使其接受自己的建议,从而自己反败终胜。

《战国策》和《三国演义》虽只是两部文学作品,但其蕴含的文学价值和士人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策谋之士为了达到某个政治目的而采用的手段不是那么光彩,但纯粹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无疑那样做是实现了利益最大化。苏秦、张仪、诸葛亮等人不只是典型的文学形象,更是智慧的化身和纵横捭阖的外交家,正是他们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给予后人无尽的宝藏。

注释:

①原文是:“夫仰禄之士犹可骄,正身之士不可骄也。彼正身之士,舍贵而为贱,舍富而为贫,舍佚而为劳颜色黧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经不息,文章不废也。”梁启雄著.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 北京:(第406页)

②熊宪光.《战国策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第41页)。

③刘向.战国策.长沙:岳麓出版社,1988 (第183页)

④刘向.战国策.长沙:岳麓出版社,1988 (第77页)

⑤罗贯中.三国演义.长沙:岳麓出版社,2004 (第211页)

猜你喜欢
谋士战国策之士
高枕无忧
高枕无忧
战“疫”之士
三国谋士贾诩:“跳槽”是个技术活儿
有“情”之士的无“情”之作:库切的卡鲁情怀与文学生产
孟子的“贵贱”论
在层层深入中培养思考批判能力——以《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教学为例
扣子里的智慧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成语巧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