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华
乌申基斯说:“一般来讲,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巧妙利用信息技术这个现代化重要手段,必定会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如鱼得水、锦上添花。凡事少而精,手段终究要为文本服务,怎样才是巧用呢?不妨先从几个语文教学片段来看。
● 语文教学片段
1.横生趣味
(1)《海底世界》教学片段
师:海底真的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吗?
生:不是,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
师(语调轻柔而又神秘地):好,我们每人都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静下心来听一听,你们听到了什么?(教师播放配以各种细微声响的深海录像)
生:听到了像蜜蜂一样的“嗡嗡”声。
生:听到了像小鸟一样的“啾啾”声。
师:谁还听出了课文中没写出来的声音?你能用书中的句式说一说吗?(生动真实的录像,打开了学生的听觉世界)
生:有的像小鸡一样“唧唧”。
生:有的像小羊一样“咩咩”。
在借助多媒体画面中出示的各类海洋动物图片让学生分别利用书中语言介绍完各个动物之后,学生对它们已然亲近起来,教师随即又出示几种鱼类活动图片。
师:还有好多朋友想跟你们打招呼呢!你能也学着书中那样,用几句简洁有趣的话介绍它的特点吗?
……
在饶有趣味的欣赏和表达中,说明文的教学也能达到锻炼语文文字的功效。
(2)《恐龙》教学片段
在震撼的音乐声中,巨幅的图片、教师渲染的导语将学生引入侏罗纪。多媒体在小小的空间里再现他们心中最神往的世界——恐龙时代。学生争先恐后要求在白板上演示、介绍它们,既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加深了对语言的内化,互动非常热烈。
生:老师,我还知道梁龙虽然个子特别大,但是它的腿是空心的,这就不增加它走路时的艰难,比较轻松点。
生:剑龙看起来很难看,但是它的牙齿不锋利,它是食草的,性格也挺温顺的。
……
因为多媒体,学生的话匣子被打开了,出其不意地补充了很多书中没有提到的资料,后续学习氛围更浓了,他们踊跃地从图库里拖出课文中没有的恐龙图片加以介绍。这个过程是充满愉悦的。
2.解疑释惑
认识事物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毛泽东的诗词时,当学生对《长征》有了感性认识后,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成了学生的迫切需要。因此,课堂上我根据内容出示了“逶迤”的五岭山、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千里皑皑的大雪山,然后又出示了“细浪”(小河、小溪)、“泥丸”(小土坡),前后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到红军对于乌蒙山、五岭山的态度犹如“腾细浪、走泥丸”不放在眼里。紧接着,我又出示了汹涌澎湃的金沙江拍打“云崖”、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及只剩铁链的“泸定桥”,用视频再现了当年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英勇激烈的场面,感受红军渡过金沙江的喜悦心情和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至此,学生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三军过后尽开颜”所体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的理解就轻松自然了。
对于讲解这种有时空和心理距离的文本,多媒体手段显得多么必要。
3.情景浸润
师:阿炳是怎么挣钱度日的呢?请你们想象。
教师播放乐曲《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场景。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
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一下。
(《二泉映月》凄苦、悲哀的旋律响起来,学生们进入了情境。)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回答略,每个学生都展开了自己的想象,真情表述。)
师: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边,他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却听到了——“渐渐的”……
学生讨论之后再次播放乐曲。
师:《二泉映月》起初委婉连绵,随着乐曲的步步升高,进入了高潮,表达了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在尾声中舒缓起伏,恬静激荡。谁来读?
学生读得动情投入。
师: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展开自然想象,走近阿炳内心。
像这样情景交融的课文比比皆是,如果我们精心设计,于恰当之处采用多媒体手段,往往都能创造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佳境,或润物细无声,或情到深处难自拔,或引发慷慨激昂的大讨论。
● 现象综述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巧用多媒体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和鼓舞。”多媒体与语文课的整合能更好地唤醒学生的各种内在情感,从而使语文课变得更加精彩。
语文课堂面对的是体裁丰富、信息量极其广泛的教材,灵活性很强,所以,巧妙利用多媒体手段是一门值得钻研的艺术。结合我们的实践,针对学生的学情,既要多花心思,又不能固步自封,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从上面列举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尝试从这几个角度去思考巧用多媒体手段。
1.巧出趣味
在教与学中获得快乐和兴趣,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目标。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利用信息资源的海洋,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应该成为学生的爱好,才能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只是在被动地学习,完全依靠教师与教材,缺乏主见与自主学习能力。我感到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问题的提出,因而为使学生能够进行创新性学习,必须加大问题的提出,通过教师的引导、辅助手段的适时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解决上课时的具体学习问题进行探讨,进行争论,这样才能使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以上提到的说明文类体裁的课文,知识罗列性很强,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单调,如果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适时起到纽带作用,则会激起学生学习的情趣,事半功倍。
2.巧中释疑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把很多陌生而又遥远的时空概念再现在面前,能巧妙帮助孩子解决理解上的难度,缩小文本与心理实际的距离,使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流畅,因而提高课堂效率。像很多古诗文、生僻类文章特别适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大问题的设计、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个别理解都会有如虎添翼的感觉。
3.巧处激情
在当今素质教育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正确的语文教学不只是教会学生会写字和说话,而是应该更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价值和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多媒体的交互性,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给予他们以最充分的动眼、动脑、动口和动手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舞台。像《二泉映月》、《九寨沟》、《槐乡五月》等这样文质兼美的题材在小学课本中大量出现,情感性很强,如果能适量配合优美的情景图片、适合的音乐,往往会让学生找到与文本共鸣的感觉,那时那刻是此地无声胜有声的美妙境界。
实践证明,巧用多媒体乐趣无穷,给师生都会带来身心的极大投入与收获,我们要在实践操作中掌握适时、适处、适量、适度,力求科学、合理、生动、有效。这样才能让多彩的语文课堂折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异样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