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晓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通过探究式整合模式的构建,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 整合的关键
整合的关键在于情境设置和问题生成的感悟,其构建原则如下。
1.强调设计的探究式的学习情境应该是真实、自然的。
2.情境的设置必须有可探究性。一方面,情境设置的复杂程度应适度;另一方面,设置的情境应具有新颖性,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创设的探究情境应具有发散性,即学生由此生成的问题或解答具有多元性。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问题的自主生成在探究式教学中居于中心位置,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鼓励、支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和生成问题,这样才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 实施流程
探究式整合模式是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课件形式整合于教学的前提下,创设情境,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完善教学。其教学设计流程为: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激趣引题,自学探究(课件提供素材)—解疑点拨,合作探究—明理强化(运用多媒体),实践探究—激励评价,引申探究。
● 教学评价
由于采用了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学,不但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容量和速度,而且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给学生以新奇的感官刺激,最大限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其优点是:以问题为核心是探究式整合模式的核心思想,教师把知识转化成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知识构建,促进学生灵活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工作奠定基础。尚存在的不足是: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在对教材内容理解及对学生接受程度的预测基础上提前制作的,程序性强,课堂上不能做到即时修改。因此,要做到因材、因人施教必须结合必要的板书,同时应配以详细的阐释。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即时根据学生的反应,把问题讲得清楚、明了。因此,教师在利用该模式进行教学时,应善于扬长避短,更好发挥该模式的优点,以提高教学效果。
● 实践意义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能使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得到帮助,鼓起勇气,发挥长处,稳步前进;使基础好的学生的能力也得到培养,发挥优势,突飞猛进,这样便形成了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行为。教师在课件的设计上应“以学生为中心”,结构上宜采用模块化的“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流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动。同时,考虑各类学生的接收能力和反馈情况,重视反馈练习的安排,使学生所学内容得到及时巩固。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克服了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增大了生物教学的信息量,解决了知识抽象性与学生认知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提高了教学的容量和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学效果也超出常规教学方法,切实优化了生物课堂教学,落实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