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雯蕾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现状,对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控制对策,发挥“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订单式;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97-02
当前,“订单式”人才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提升就业率的有效途径,是办学模式与教学理念的突破与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涉及学生、学校、合作企业三方共同利益,旨在实现三方共赢。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风险,亟需解决,才能确保“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高效、长期运行。以下将对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订单式”人才培养存在的风险
通过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可有效保障学生、学校、企业的三方利益,但是在订单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潜在风险,如果处理不当,将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造成影响,甚至产生无法挽回的损失。
1.1学生面临的风险。由于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具有后效性特征,学生经过三年的在校学习,为企业“量身定做”的模式,可能由于学生自身技能滞后或者知识水平不到位、企业岗位转型等产生不适用性。另外,虽然签订的订单具有法律效力,但是由于订单执行的时间较长,可能受到本地区或者行业变化的影响,如企业经营不善,人才需求萎缩,难以按照“订单”安排就业,而“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专为企业发展量身定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综合能力的缺失,不利于转岗需求,可能对学生利益带来损害。
1.2学校面临的风险。“订单式”人才培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因此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课程安排等,同时教学内容实施的主要载体为企业,结合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管理模式等进行设计。但是在执行订单过程中,如果由于学校或者企业资金问题、经营风险等问题造成“断单”现象,就会浪费学校的资金与教学资源。即使出现“断单”现象,学校的教学不能停止,就需要作出全新调整,重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可谓劳神费力。反之,如果学校意识到潜在风险,在与企业签订订单之后,考虑到学校的资金与资源问题,没有针对企业情况进行教学调整,教学安排与企业生产不相符,也不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现。
1.3企业面临的风险。在执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企业对人才的特定要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保障存在矛盾。很多时候,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可能与企业需求、生产实际不相符,或者人才素质难以满足企业文化需求等。而这些在“验单”过程中难以确认,只有人才使用过程中才会表现出来,具有较强的滞后性,给企业带来潜在用人风险。
2.“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2.1提高“订单”的灵活性。签订的“订单”类型,是开展校企合作的关键所在,也是对学生就业的基本保障。通过订单,将学生的知识技能与企业要求相结合,以此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但是以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对特定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是有限的,极易出现饱和现象,给学校与企业“订单”的持续性带来风险。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订单式”人才培养,有效规避风险,可以区域行业为主导,签订“大订单”。实际上,企业需求是“小订单”,行业需求是“大订单”。不同的订单类型决定了不同的培养计划,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合适的订单类型,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充分考虑学校、企业及行业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计划上满足大订单,课程设置上满足小订单,进而实现长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这种方式,明确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调配等目标,制定专业的企业评估标准,确保学生就业的顺利落实。
2.2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学生培养。职业教育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离不开校企合作。在整个学生培养过程中,制订学校与企业交替培养的计划,以确保人才与企业发展的适应性。例如,在职业技术课中加入企业知识;在公共基础课中融入企业文化;采取专业技能训练、工学交替等方式,将企业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等作为教学案例,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因此,通过组建学校、企业、行业共同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一步明确行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作为校方,应提高合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学生能力水平发展为出发点,合理调整课程体系,确保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的顺利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到企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要顾及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另外,企业指派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授课,做到教学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进入企业生产一线,解决理论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反馈教学实践,不断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能力,为毕业后进入企业奠定基础。
2.3增强订单的动态性。在职业教育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人才供给的数量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可能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订单学生的退出,给企业正常运行安排带来风险。因此,实行动态性订单管理,可有效规避企业面临的订单风险。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专业指导委员会统一安排,实行动态性的有效人才培养机制。也就是说,在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过程中,应明确“动态筛选”的条件、标准、比例以及具体操作办法等。在执行订单过程中,学校应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订单培养模式的态度,根据情况调整订单学员。这样,既可避免由于学生违约而造成的损失,也可鼓励更多订单以外的学生参与竞争。另外,随着订单的不断推进,一些学生可能出现兴趣点转移或者心理上的变化,通过“动态”筛选方式,就可以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为企业培养更多适应的人才,确保订单的顺利实现。
由上可见,在职业教育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诸多风险客观存在。只有提高风险意识,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才能确保“订单”的顺利实现,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强,周恩荣.采用“订单式”模式培养外包人才的客观条件及其管理[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0,(4).
[2]陈文玲.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1).
[3]邓志旺.构建面向行业人才需求的“订单式教育”新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07,(1).
[4]高寿华.高职“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及发展对策[J].商业经济,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