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良好性别角色意识的培养

2012-04-29 18:12:43何为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2年9期
关键词:培养幼儿

【摘 要】幼儿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并与幼儿人格的发展密切相关。家庭、学校和社会应科学、合理地转变观念,既要摒弃传统的男女刻板印象,又不能将男女等量齐观,要保持男女各自的特色,培养幼儿良好的性别角色意识,塑造孩子完美和谐的人格。

【关键词】幼儿;性别角色意识;培养

一、幼儿性别角色意识培养的两种取向

1.“单性化”性别角色意识培养

传统的“单性化”教育观认为性别角色的维度是单一的,具有男性化特征的男性和具有女性化特征的女性在心理上更为健康。该教育观通过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等社会因素,使人们在幼儿期就接受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由于男女儿童在认知、情感、气质、性格和兴趣发展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孩子也只有按社会上对男女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去发展自己,才能被社会认可为真正的男性和女性,因此“单性化”教育对培养男女优势人格特征以及避免幼儿性别角色混乱有着积极作用。然而,“单性化”教育也存有很大问题,它将男女天生有别这一生理特性无限扩大,人为地预设、框括了男人和女人、男孩和女孩的性格特点、认知偏向、适宜活动,这又是不利于幼儿人格发展的。

2.“双性化”性别角色意识培养

1964年,罗西首次正式提出“双性化”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贝姆(Sandra.Bem)为代表的一些双性化人格理论主张者们公然宣称,严格界定男女性别角色标准是有害的,应使个体从文化强加的男性化、女性化中解放出来,从个体刻板的性别形象中解放出来。贝姆等人还通过对大量测试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双性化者比所谓纯粹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有更强的自尊心和更积极、肯定的自我评价。他们“是男女人格中正性特征的高水平整合”。新型的“双性化”教育不是男女人格特征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对传统“单性化”教育的全面否定,它比传统性别教育更加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个人的发展。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性别教育培养出兼具两性优点的儿童,从而使幼儿在今后的成长过程和社会生活中具备更加健全的人格和更强的适应能力。

二、幼儿性别角色意识培养的策略思考

1. 家庭中性别教育应合理

(1)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首先,父母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孩子,对孩子保持一致的要求和期望。如:不要过分保护女孩,也不要过分压抑男孩情感的宣泄。既要培养女孩的勇敢果断,又要培养男孩的细致耐心。其次,应营造两性平等的家庭氛围,为孩子良好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提供有利的家庭条件。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应趋于平等,父母履行自身性别角色职责的同时又避免典型女性化或男性化的倾向。再次,要帮助孩子客观分析传统性别角色观,让孩子认识和接受自身性别的优缺点,在实践中帮助孩子超越自身性别局限。

(2)开辟孩子嬉戏玩耍和阅读的空间。孩子乐意或可以尝试的事,只要没有害处,就尽量放手让他们去做,不要以性别为由去阻碍他们的探索。如:鼓励孩子玩异性特点明显的玩具和游戏,在游戏、玩具和日常服饰的选择上不应有明显的性别界限等等。父母要为孩子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孩子拥有最大的空间去自由地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3)增强男性——特别是父亲的影响力。孩子是在观察、模仿与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因此,为孩子提供适当的男性榜样是不可或缺的。父亲为孩子塑造良好的男子汉形象可以弥补幼儿园教育女性化的偏颇。但是,现在有些父亲很少参与孩子的教育,男孩子周围没有男性行为作参照,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女性的影响,一旦这种行为固化了,对幼儿以后的发展将极为不利。

2.幼儿园中性别教育要科学

(1)教师应合理转变性别固化观念。受传统文化因素的消极影响,男孩子被要求勇敢坚强、不怕困难,更多地被鼓励在传统“男性优势领域”,如数、理、化等方面发展;女孩子则被要求温柔、善良,被希望更多地向“女性优势领域”,如语言、艺术等方面发展。为避免幼儿从小建立起关于自身性别的刻板图式,教师作为儿童身边的重要他人应转变固化观念,重新学习一套全新的规范,即:在保持男女各自特色的同时淡化男女成人固有的性别框架,使每一个幼儿都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鼓励孩子们尽量多地获得多种社会角色体验,使其向两性品质最完善结合方向发展。

(2)教师应突破自身性别的局限性。目前,由于女教师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使幼儿园的教育在许多方面普遍趋于女性化。它强调安静、顺从和被动性,而吵闹、果断、竞争性和独立性等适于男性的品质或行为在幼儿园一般不受赞许。这将会使幼儿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出现偏差——男孩女性化,女孩女性度过强。基于这一情况,引进男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弱化或避免性别角色偏差现象,但幼儿性别角色意识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者的观念与行为——即突破教育者自身性别的局限性。只要突破自身性别的局限性,无论是男教师还是女教师,都可以培养出集两性优点于一身的儿童。

(3)选好幼儿教材、读物与游戏。在幼儿园,教师使用的教材、幼儿翻阅的读物和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进行性别认知的最主要来源。研究表明,幼儿园现行教材、幼儿读物所表现出的男女优缺点已经被渗入了传统的性别观念,此外,作为幼儿主要活动形式的游戏在设计时也不经意间隐含了幼儿工作者的性别意识,对幼儿的性别认知起着强化作用。比如,在“娃娃家”游戏里,一般都是女孩当“妈妈”在家煮饭带孩子,这无形中就将“女性的职责是在家里”等观念沁入幼儿的心里了。因此,我们在选教材、幼儿读物和组织游戏活动时时,应该尽量使它们所反映出的性别(特别是女性)职业多样化,反映出的角色精神品质丰富化,通过教师“师释文化”的教育过程来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对男孩和女孩的精神束缚,建立平衡、多元的男女性别形象。

3.社会文化中性别教育须规范

各种大众传媒对儿童性别角色的模仿和认同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电影、电视、广播、书刊等都大力强调传统的两性行为规范,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男女角色形象。例如,人们刻画的女性多是温柔的、美丽的、软弱的、羞怯的,或被帮助的、被迫害的、被拯救的,或嫉妒的、缺少远见的;而男性则是坚强的、有力的、机警的,或助人的、阿侠义的、凶悍的。据统计,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幼儿园教材》中《我的家》一项涉及男女性别比例为1:7;《动物世界》一项涉及公与母的比例为1:6;大动物与小动物比为2:6;凶猛动物与弱小动物比为2:7(《幼儿教育》1998.7)。可见,要培养幼儿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大众传媒中性别比例还有待合理化,社会文化中的性别教育还有待科学化。

注释

①方俊明.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03):91.

参考文献:

[1] 王振宇.儿童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271,299.

[2] 强海燕.性别差异与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

[3] 钱玉燕.儿童性别角色差异及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2,(06):85.

[4] 邢少颖,贾宏燕.关于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1,(4).

[5] 方俊明.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6,(03):91.

作者简介:

何为(1987~ ),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2010级硕士研究生,学前教育学专业,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猜你喜欢
培养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天津教育(2023年2期)2023-03-14 07:34:52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2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5:23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35:15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14:43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06:43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6:40:21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