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微博对舆论形成的影响

2012-04-29 00:44程诚
新闻爱好者 2012年9期
关键词:微博舆论影响

程诚

【摘要】微博既是一种媒介,又是一种传播形态,其特有的传播优势对公共舆论的要素和形成机制产生复杂的影响。模糊的公众、沉默和发声、谁的议程等是本文对二者关系的思考。

【关键词】微博;舆论;影响

微博与舆论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继博客之后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作为一种媒介,其突出特征是兼容性,即开放的API模式,由此具备了强大的工具整合性,使得微博传播具有极强的便利性。人们可以通过手机、页面、即时通信工具等多种方式实现随时随地参与信息的传播。参与传播的门槛进一步降低,自媒体特征凸显,对传统的制度化传播形成消解和挑战。

舆论本质上作为一种公共意见,对社会形成重要影响。舆论的形成需要一定媒介承载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在规模化的社会语境下,这种媒介无疑由大众传媒担当。而微博作为一种融合多种传播形式的传播形态,无疑会对舆论的形成产生复杂的影响。

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微博的出现自然会给现有的传播格局甚至人们的生活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对信息生产和传播以及社会变革都具有某种潜在的意义。

在中国社科院2009年12月出版的《社会蓝皮书》中,正在勃兴中的微博客被评价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2010年9月,新浪发布《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其数据显示,2010年3月~6月,国内微博市场月覆盖人数从5452.1万人增加到10307万人,月度有效浏览时间从761.07万小时增加到3035.69万小时。“微博客改变了网络舆论载体新格局,将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载体。”[1]微博之于舆论有何影响?是否意味着一个完美世界?

模糊的公众

谈及“舆论”,对其主体的界定都不是太准确,往往以“多数人”、“人们”等来意指。比如国内较早研究舆论的刘建明教授认为:“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2]

而将舆论的主体界定为“公众”是比较切实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将“舆论”和诸如“意见”、“谣言”、“谈话”等一般的话语形态区别开来,从而框定“舆论”的研究范畴。陈力丹教授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3]

其实,“公众”更多的是一个政治概念,在传统社会由于普通人普遍处于一种生存的依附状态,不太可能生成精神上的独立性,因此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公众”。当时所说的“舆论”只是作为当权者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一种所谓“尊重民意”的姿态,与现代社会的舆论有较大的区别。现代社会的舆论主体——公众,必须具备自在的精神独立性,能够对舆论客体自由而理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意见之间的交流和争辩,最终形成舆论。

以此考量,作为一种自媒体,微博用户的素质决定其是否能成为舆论形成的合格公众。微博的优势就在于突破了制度化传播对普通民众参与传播所设置的藩篱,这种对信息生产和传播格局的重构和再造,极大地激发了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者長期抑制的传播冲动。再加之传播的匿名性和便利性,微博用户更有可能发出真实而理性的意见,这无疑对舆论主体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意义。

传播的本质是“人性之间的无碍对话”,微博用户之间的交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使得发自内心的真实性话语得以传播,由此历练了意见表达者的理性经验,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舆论的质量。有学者对1998年至2009年间的169起重大网络舆论事件进行系统分析后发现:“其中起正向作用的案例106起,比例为66%;起中性作用的案例为39起,比例为24%;起负向作用的案例有15起,比例为10%。”[4]高质量的舆论对应的是具有一定程度理性和批判意识的社会公众,尽管微博所形成的舆论场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同样对应着现实的伦理规约,并进而促成舆论的合格公众。

然而,技术从来不是完美世界,“技术发展,对善和恶都会带来无限的可能性。”[5]微博的匿名传播会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人性之恶;微博的碎片化会消解传统的中心和神圣;微博对信息的聚合与放大会使人们仅仅关注当下的“即时快乐”,而忽略信息的价值和意义等。这些微博之弊一定程度上会使得舆论指向的公众很难形成。

在此意义上,微博之于舆论的公众是模糊的。因此,面对“舆论认为”之类的话语霸权,有必要对其“公众”进行考察,而不是习惯性地盲从。

沉默和发声

微博往往被自豪地誉为“草根媒体”,为传统上习惯于沉默的弱势群体提供了发声的渠道。但是有了平等、自由、便利的发声渠道,并不意味着声音就能够得到关注并产生影响。

其实,舆论不是一种固化的形态,而始终是一个不断形成的过程。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就此指出:“如果我们想看清其本来面目的话,公众舆论应被视为一个有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对一些问题普遍同意的状态。”[6]公众对舆论客体进行关注、形成意见、意见辩驳、形成特定时空存在的舆论,这是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机制,舆论形成机制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传播学上有一个“沉默的螺旋”理论,其就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舆论形成进行了探讨。该理论认为,随着大众传媒所提示的有关舆论客体的意见不断强化,那些持少数意见者会变得越来越沉默,从而形成多数意见式的舆论。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媒起到了放大舆论并进而对持少数意见者形成压力的作用。

该理论的关键之处是强调了大众传播的影响,而大众传播又是一种制度化传播,其最终形成的舆论不免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然而,在网络尤其是微博出现后,其平等而无中心的传播精神无疑对大众传媒形成了消解和挑战。微博对舆论形成的介入,就不可避免会对“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修正。

从理论上来讲,微博的匿名性和平等性,极大地去除了现实社会中人们交往所遭受的种种规制。因此,少数意见往往会战胜多数意见而在舆论的呈现中占据主体地位。

然而,现实并不如理论所推演的那样乐观。有学者发现:“公共事件中的微博话语权依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草根阶层要么‘自说自话,要么受微博意见活跃群体潜移默化的影响。”[7]这里的“少数人”是社会精英,而不是草根阶层。这也说明,正如在现实社会中一样,微博用户这一庞大群体在传播信息时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着“沉默的螺旋”理论所产生的机制。

其实,微博所营造的虚拟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从而现实社会中的种种规约自然在虚拟空间中同样存在。群体的盲从,“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持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8]这种现实社会中的群体,在微博空间中屡见不鲜。

也有统计数据指出,包括微博在内的网络舆论被称为当前舆论的主体,实际上是一种简约而概化的结论。多元媒体的互相借重,才是舆论所呈现的本相。有了微博,沉默者能够发声,也能够在舆论形成中独领风骚,但其与传统舆论的形成机制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微博舆论所存在的局限仍然值得认真关注。

谁的议程?

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旨在探讨大众传媒报道内容的根据何在,是大众传媒依据新闻标准的择取,还是来自对受众需求考量后的迎合,抑或是政治议程的有意引导。

在对舆论引导的探讨中,国内很多研究直接将“议程设置”理论拿来“为我所用”,对该理论进行了工具性的移植和利用。在此特定取向的研究上,即使是从舆论引导的“技术”上看,微博设置议程的观点或可商榷。

随着微博的发展,微博在舆论的兴起和演变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喻国明认为:“微博使我国政治生态的版图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它为政府议程设置和公共决策等引入新的主体,比如议程设置,在过去几乎95%以上都是由政府通过传统媒体来制定,政府是议程设置的主体。根据人民网、人大舆论研究所的监测,近年来中国老百姓关心的社会热点议题中有34%是由草根、网络加以推动的,普通老百姓通过网络的聚集效益来形成一种社会关注的热点,从而成为一种议程设置的新主体。”[9]

与此相对应的是,微博中的“意见领袖”对舆论的形成可谓“呼风唤雨”。传播学上的“二级传播”理论认为,信息在普通大众中的接受实际上经历了“意见领袖”的中介。“意见领袖”在各自领域里优于一般大众的“专业或强势”使得大众成为追随者。

在包括微博在内的网络上,“意见领袖”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作家、学者、艺术家;第二类是传统媒体记者、编辑、评论员,这两类网友可归于所谓“公共知识分子”范畴;第三类是其他行业的业余观察家和自由撰稿人,比如维权律师等;第四类是自由职业者,甚至无业游民。他们无恒产而有恒心,关心公益,同情弱者,嫉恶如仇,勇于表达,也不惮在网下付诸行动——此时他们更像社会活动家。如此,所谓的由微博所设置的议程而形成的舆论,其实质是谁的议程?

作为传播的媒介,从来都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问题,其对社会所具有的潜在变革意义才是更重要的关注所在。诚然,当下多媒体环境下的舆论格局已经是对传统舆论格局的重组。不可否认微博在新的舆论格局中所起到的变革意义,但是结合当下的社会实际而非想当然地盲从,以一种根植于现实和历史傳统的态度去考察微博之于舆论的影响,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参考文献:

[1]祝华新,等.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人民网,2010-12-14.

[2]刘建明.基础舆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1.

[3]陈力丹.舆论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1.

[4]钟瑛,等.1998—2009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及其传播特征探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4).

[5]维纳.控制论.科学出版社,1962:130.

[6]库利.社会过程.华夏出版社,1999:318.

[7]万建辉.名人及媒介人士掌握微博话语权.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dzh/2011-08-31/content_3659353.html.

[8]勒庞.乌合之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9.

[9]陈娟.微博暗战与政治趋向.人民论坛,2010(34).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编校:施 宇

猜你喜欢
微博舆论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