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婷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闻学和美学的内涵分析,揭示出新闻美学是新闻学与美学规律的完美结合,是美的规律在新闻实践中的运用和体现,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如何在新闻采编中实现新闻美学的价值。
【关键词】新闻采编;新闻美学;价值
新闻美学是新闻学规律与美学规律的统一,这种统一的最终载体表现在新闻作品中,要想达到新闻作品内在美与外在美的高度统一,必须在新闻采编的各个环节都做到美的内外统一,也就是说,新闻美学的实现路径主要在新闻采编。
新闻美学的实现路径主要在新闻采编
新聞美是新闻学和美学的结合,是新闻学规律和美学规律的完整统一,是美的价值在新闻学实践中的应用和体现。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才产生的。[1]2和其他学科一样,新闻学也是先有“术”再有“学”的,而且,“学”是从“术”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新闻的一切理论来源于新闻实践。因此,研究新闻美学,首先必须研究新闻学的“术”,而研究新闻学的“术”,主要在于研究新闻采编。新闻采编,指的是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等新闻业务的范畴,是产生新闻作品的整个工作流程,是新闻事业的核心和关键。可以说,实现新闻美学的主要路径在新闻采编,只有在新闻采编的各个环节都坚持了新闻美学的标准,才能最终实现新闻美学的价值统一。
美学,是研究美和审美规律的科学。古今中外的研究者虽然对美的概念难以统一,但是其核心观点却始终围绕着美的价值及其审美规律来研究。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美学研究应该从审美事实出发,发现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然后再把诸多审美事实的经验描述与理性思考结合起来,从而上升到理性高度。德国古典美学大师黑格尔认为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表现出意蕴和特征的形式。[2]我国美学研究者朱光潜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3]14那么,美的本质和内涵究竟是什么呢?本文认为,美是“真善美的内外统一”,是心与物的完美结合,是审美事实与审美意识的完整统一。
所谓真,就是事物的本真意义,即事物的本质属性;所谓善,就是对事物有利、有益,即事物的内在价值;所谓美,就是事物的艺术美感,即事物的外观艺术价值。
用“真善美”的价值和标准来衡量新闻采编,在具体的新闻采编活动中做到真善美的内外统一,使新闻作品体现出美的理念和价值,呈现出美的外在形态,这是新闻美学在新闻采编中的实现路径。通过新闻作品这个审美事实,让广大受众感悟到美、体会到美、品味到美的意蕴和价值,这是新闻美学的理想目标。
新闻真实是新闻美学的基础和核心
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一般都主张新闻必须真实,在这一点上基本相同。[4]126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失去了真实,新闻就什么都不是。新闻不是政党的意志,也不是文学或艺术作品,新闻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新闻不能臆造或想象,只能遵从事实,任何不是事实的故事或情节,都不属于新闻的范畴;一旦失去真实,新闻就没有价值可言了。当然,在新闻报道中,除了事实真实外,还应该包括整体真实,即事实的规律性;只有坚持了具体事实真实与整体事实真实相一致的原则,才是坚持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从美学的角度看,美的东西首先也必须是真实的。真,是指各个物种自身的自然状况及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换句话说,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失去了“真”,美也就不复存在了。[5]68-69所有的美,都来自于客观事物本身。人们对美的评价和欣赏,往往依附于一定的客体,美是自身主体对外部客体的意识反映,失去了客体,美就成为玄虚的哲学而无所依附。例如我们对艺术的评价,首先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艺术客体,如果失去了客体,评价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真”的更深一层含义是客观规律性。例如我们对有些抽象艺术作品的欣赏,它们往往经过了作者的加工、构思,在表现形式上超越了现实想象,但我们也觉得它美,那是因为它的本质是真实的,即符合客观规律性。朱光潜在《朱光潜谈美》中说:“艺术作品本来脱离不去‘真,所谓‘全体一贯、‘入情入理诸原则都是真的别名。”离开了事物的本真意义,美也必然称不上美,反倒让人厌弃了。所以,媒介对新闻的报道,首先必须是真实的,没有新闻真实,新闻美感就无从谈起了。
有些新闻事实,表面上看起来真实,有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但是如果仔细观察或认真思考,就不一定是真实的,即不具有真实的规律。因此,把握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除了把握具体事实真实外,还要把握整体事实真实,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如实报道新闻,才能报道新闻的本真面目。只有这样,新闻才具有美的前提,才是符合潮流和趋势的美,才能在新闻历史上留下美好的记忆。
新闻向善是新闻美学的本质要义
新闻美学的实现,除了新闻事实必须真实外,新闻的内容还必须是向善的,这是新闻价值层面的意义。价值属性是基于自然属性而又超越自然属性的一种新的属性,它以事物与主体(人、人类社会)的关系为前提,并在这种关系中体现事物的价值。“价值”是事物满足人们需要的标志。[5]60“善”的最浅近意思是“用”(useful)。凡是善,不是对于事物自身有实用,就是对于人生社会有实用。[3]11因此,新闻向善就是新闻必须有利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功利价值。
新闻的善恶标准,也即新闻的倾向性,是新闻事实中的价值判断,具有主观倾向。一般来说,善是指能够激起人的爱心、同情心及慈悲感的东西。善是美的源泉,如果社会失去了善,美便失去了意义。任何新闻都具有主观倾向性,新闻是主客观统一的结果。新闻倾向性的产生,要从新闻报道活动的过程中加以考察。[4]160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甘斯认为“新闻本身不局限于对事实的判断,它也包含着价值观,或者说,是关于倾向性的声明”。[1]192新闻向善,是新闻真实基础上的向善;也就是说,除了真实,在选择新闻时,还必须判定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丑的,只有在分清美与丑、善与恶之后才能有所倾向地报道,善是客观真实和主观向善的统一。
凡是美的东西,必定对人们有用,这在人类社会生活及其生产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原始社会人们对美的崇拜,往往是崇拜器皿、武器和力量,因为那时候自然条件简陋,人们需要工具、武器去战胜灾难,需要力量去赢得生存,所以那种对美的赞赏和追求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向善的规律。那么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美的追求开始由实物转向精神,这也正说明在满足了物质需求后,人们对美的精神功利价值的需求,同样也吻合了美的向善规律。当然,在不同社会背景和政治制度下,新闻的向善标准会有所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向善”一般是指“自由、个性、财富”等功利价值;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向善”一般是指“集体、团结、公共利益”等。在具体的社会形态中,新闻向善的标准会因国情和社会制度而有所不同,但是只要“向善”的趋势是有利于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的,都是值得肯定的。世界因不同而精彩,对于新闻的向善标准,只要不侵犯他人或社会的利益,都应该尊重和理解。
新闻的倾向性常常蕴涵在新闻事实当中,它总会自觉不自觉地通过事实流露出来。例如我们对国庆节的报道,表面上是彩旗飘扬、人情激昂和严肃的阅兵仪式等,实际上,它包含着全国人民对国家的热爱与尊敬,表达着中国的进步与强盛,传递着团结与奋进,凝聚着和平与希望。又如我们对社会黑恶势力的报道,所摆的事实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对恶霸势力的痛恨与鄙视,对被欺压百姓的同情与爱护。如果没有事实材料的选择,不顾芝麻西瓜地全部照搬,那报道很可能就会歪曲事实,变成不分青红皂白、没有是非观念的报道。再如,媒体对国家政策的报道,往往包含着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的政治信息;对医学发明和科技进步的报道,也往往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各种有利的信息;即使是灾难性的事实报道,如地震、台风、矿难等,那些冰冷的数字底下也埋藏着一颗向善的心,即报道这些事实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是为了人们知晓和认识事实信息的需要。可以说,没有主观倾向性的新闻报道几乎不存在。
美的新闻作品应该具有向善的意义,如果没有向善的内涵,新闻便没有了价值。新闻工作者是根据人们具有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的共同需要这一客观标准来选择和评价新闻事实的,而受众则是根据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能否满足上述需要来评价衡量新闻的。[6]只有向善的新闻,才能赢得受众,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新闻形式美是新闻内容美的外观体现
美是具体的,它是真善美在审美客体中的浓缩和凝结,是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的高度统一。新闻美学的最终价值体现在美的新闻作品中,美的新闻作品必须是真善美的内容在具体形态上的外观反映。
同任何其他事物一样,美也具有相应的形式,并且其形式还应该鲜明、宜人,美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内容非他,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非他,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7]美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它的抽象表现在它的价值层面,即美一定是向善的,具有向善的价值属性;但同时美又是具体的,这种具体常常体现在它的形态上,正是由于美具有具体的形态,人们才可以感知它、欣赏它。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皆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3]14新闻美也是这样,经过对客观事实的选择,经过对美的向善内容的甄别,经过对美的形态的再创造,最终形成美的新闻作品。
一篇美的新闻作品,不仅内容要美,还要具有美的外在形式,只有这样,新闻美才能有效地传达出来,才能吸引受众、感染受众;如果不注重美的外在形态,可能好的新闻内容也会失去受众的兴趣和关注。美的事物,它的外部形态必然放射着能够吸引人、感动人和耐人寻味的美的光辉。[5]88例如对一个典型人物的报道,如果只是简单的事迹介绍,没有动人的描述和感人的细节,也没有具有人情味的故事,那就很难吸引人;或者文章写得很好,却没有醒目的版面或栏目安排,也很可能会淹没在辽阔无际的新闻海洋里。
我们经常读到一些干巴巴的新闻作品,没有美丽的语言,有的只是材料的堆砌;不注重遣词造句,有的只是故事的流水账;或者主题不够清晰鲜明,编排设计缺乏技巧等,这些都会影响新闻的美感;反之,如果太过华丽的辞藻、太过煽情的细节,或者有加工痕迹的摆拍照片,太过夸张的结构布局等,也会破坏新闻的真实美感。离“恰到好处”的标准点愈远就愈接近丑。[3]17因此,美的新闻作品不仅要美得鲜明、生动,还要美得自然、和谐。
所以,美的新闻作品,不仅体现在匠心独运的写作技巧,优美动人的语言文字,结构严谨的篇章布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它还需要通过版面、栏目等的统筹安排等突出体现新闻的美感,如果画面、图片、线条、色彩等编排元素搭配得不好,也很可能会破坏新闻作品的整体美感。因此,在新闻编排中,也要重视美学原则的使用,不仅要做到內容美与形式美的内外统一,还要突出表现形式美,因为形式美是为内容美服务的,它具有独立的审美特征。只有综合性地利用美的各种形式,美的新闻作品才会更加具有艺术美感,才能更加打动人、感染人。
参考文献:
[1]何梓华,成美.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熊宇飞.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3).
[3]朱光潜.朱光潜谈美[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
[4]林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5]刘叔之,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雷跃捷.新闻理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7:87.
[7]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78.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新闻学博士生)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