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精品课程” 营造“生长课堂”

2012-04-29 16:23冯继有
中小学德育 2012年9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品德教研

冯继有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广东省中山市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教研工作始终围绕着“精品课程”与“生长课堂”这两个关键词展开。依托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这一平台,中山市展开了区域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新模式。与此同时,秉承“教育即生长”的理念,我们倡导建设“生长的课堂”,进而创新了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新教学模式。

一、“精品课程”:构建教研新模式的平台

借鉴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广东省中山市于2004年率先启动了区域性基础教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成功地申报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的重点课题。这一课题旨在为进一步推进区域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而可持续地提升区域性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和开辟新的有效路径。在此,“精品课程”指的是借助“课程资源库”“教学方法群”“骨干教師网”和“管理策略集”等构成的系统来建设优质高效且具有很强辐射力的示范性课程。依托中山市“精品课程”的平台,我们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实现了教研模式的转型与创新。

(一)基于“精品课程”的教研活动理念

传统的教研活动以优质课的听评为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具有重视教学、突出教法的优点,同时也有忽略课程的丰富性和系统性的不足。针对此,我们进行了基于“精品课程模块”开发的教研方式变革。所谓的“精品课程模块”开发指的是以知识单元或特定的综合性主题为基本研究对象,以资源、内容、策略(方法)、过程、评价为基本集成要素的动态性建设。基于此,我们的教研活动方式由优质课的打造转向为更具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精品课程模块开发,进而使得教学研究由关注“上好一节课”拓展到重视“上好一个模块的课”,由关注“课堂中上好课”提升为全面关注“课堂前中后上好课”,由关注教师把课上好转向为关注学生把课学好。

(二)基于“精品课程”的教研活动实施

基于“精品课程”的教研模式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工作:其一是研究和开发精品课程模块;其二是运用和推广精品课程模块。

就前者而言,我们首先将课程模块按不同标准进行划分,《品德与生活》主要以知识单元来分模块,而《品德与社会》以综合性主题来分模块。这样的划分能够保证课程模块的大小合适。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每册教材都只有3个单元。如果以单元划分,每个模块的容量就相对较大,不利于教师教学。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建设品德与生活(社会)的精品课程模块,它包括开发精品课程模块规划书、教学课例选、教研经验集和课程资源包。由此,整个教研活动的展开,无论是在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大大超越了此前的优质课听评模式。以课程模块规划书为例,它要求教师们能从课程整体(如学段、学期等)上对某一模块进行考察和规划,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总体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相关策略,课时安排等。模块规划制约着精品课程模块开发的整体水平,引导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教材和学情等加以分析和把握。例如,大涌镇旗南小学教师在编制“我心中的老师”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快乐的学校生活”主题五)精品课程模块规划书时,有的教师通过分析教材发现,教材中缺乏关于尊师的名人故事和名言,提议加以补充,也有教师结合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活事例”的生活德育理念,提出应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与教师交往的真实生活而不是抽象的道德要求去爱师敬师,认为这才是教材的编写思路。经过大家的讨论和辨析后,最终确定选择后一种思路作为大家的共识来编入精品课程规划书。事实上,编制规划书是我们所追求的,但它不是唯一的,毕竟这样一种教研活动方式更强调以实际教学为根本导向,而这一讨论、辨析和研究的过程更是教研活动所关注的目标。

在研究和开发了课程模块后,我们采取各种活动将获奖的精品课程模块资源包在网上向全市教师推荐,进而引导和鼓励其他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充分运用这些优秀资源来开展教学。同时,要求教师们在运用过程中,尽可能地提出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以供研发者进一步反思与改进。例如,我们组织了一次三区联动的精品课程“研”“用”结合交流活动。活动中,东区朗晴小学的陈慧老师,运用石岐第一城小学研发的《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精品课程模块资源包,上了该模块的“怎样看电视”一课,而南区良都小学的陈莉江老师,则运用东区朗晴小学研发的《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做诚实的好孩子”精品课程模块资源包,上了该模块的“诚实的孩子人人夸”一课。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了精品课程“研”“用”结合的教研新思路。与此同时,教师也建构起课程的“双重身份”,既是精品课程的研究和开发者,又是精品课程的推广和享用者。

(三)基于“精品课程”的教研活动成效

自2004年我市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以来,我们的品德与生活(社会)科教研新模式已初见雏形。在静态层面,我们建设了网络上的品德与生活(社会)精品课程资源库。迄今为止,全市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共研发了280多个课程模块,根据课程标准和有关评价指标,我们评选出了95项优质的课程模块。获奖精品课程不仅模块内容相对完整,内部体系完善,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体现课程改革理念,对教学重点难点有所突破,学术水平市内领先,而且操作性和实效性强,能发挥引领和辐射的作用。这些优秀的教学资源都已上传到“中山基础教育精品课程网”,供全市的教师方便快捷地下载使用。

在动态生成层面,依托“精品课程模块”的开发与应用,本市已建构起常规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活动形式。例如,优质课竞赛也走向了“模块化”。我们要求所有的优质课都必须选自所研发的精品课程模块,由此,教师在“磨课”时才会普遍增强课程意识,培养整体思维。再如,教学论文征集评选也实现“主题化”,不是东拼西凑、泛泛而谈,而是围绕特定的研究主题撰写。近年来我们的教学论文征集主题包括:“生长的课堂”、“处处留心皆资源”、“感动的课堂”、“课堂活动与活力课堂”等。

二、“生长课堂”:构建教学新模式的基石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1]2011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都强调,“要基于儿童的实际生活,促进他们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基于这样的德育理念,我们向全市教师提出,在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中,一定要着力营造“生长的课堂”。这里所谓的“生长的课堂”,指的是让学生和教师共同生长的课堂,让道德与智慧共同生长的课堂。通过实践探索,我们认识到:以“生长的课堂”为基石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模式应有以下三大特征:

(一)设计并开展有效的课堂活动

活动是品德教育得以有效展开的基础,有效的活动更是有效品德教学的根本保障。我们提出,活动必须要紧扣主题,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具有新颖性和冲击力,尤为关键的是所有活动的设计和展开都必须充分考虑活动中的人,即儿童的活动。在活动中,为了保障活动有效地展开,教师应合理地组织和控制,关注活动过程比活动结果更多。例如,开发区中心小学的王树志老师在《保护牙齿》的教学中,就以“挑选爱牙小卫士作兔牙医助手”的闯关游戏作为活动基本形式,安排了照镜诊断牙齿问题、演练纠正刷牙方法、抢答拓展爱牙知识等活动环节,课堂中,孩子们动手又动脑,思维活跃,收效显著。

(二)捕捉并利用鲜活的课堂生成

教师要有生成的观念,进行细致的课堂观察及合理的教学反馈,让课堂少些刻板的雕琢,多点意外的惊喜。例如,岐江小学的朱丽飞老师在《买卖试试看》的教学中,注意认真观察学生在课堂模拟买卖活动中的表现。有学生在购物中说:“我在其他商店看到这样东西要便宜些”。老师在交流讨论时就让这位学生说说理由,并让其他同学谈谈看法,从而让学生在课堂生成的交流中超越教师的预设,获得“货比三家”的购物经验。

(三)回归并坚守朴实的课堂生态

课堂要少些花架子,要有切实的目标、现实的资源、扎实的过程。例如,石岐第一城小学的易斌老师在《四通八达的交通》的教学中,让孩子先收集家人、亲戚的各种火车票,以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的方式介绍与车票相关的信息。孩子们小脸通红、神采飞扬,拿着自己的车票和同学们边说边指指点点:“我的这张车票是从广州至北京的,火车走的是京广线,沿途经过长沙、武汉、郑州等城市。”处处留心皆资源,常见的小小车票见证生活的精彩,朴实的课堂生态让孩子得到了切实的收获。

建设精品课程,营造生长课堂,中山市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与教研成绩斐然。2011年12月9日,在重庆召开的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研讨会上,公布了全国实验区优质课教学录像评比结果。我市共有24节课获奖,其中廖燕和杨艳娟两位老师获一等奖,成绩名列前茅。2012年广东省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研究成果评选中,我们又获得了14个奖项。更难得的是一批研究型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在茁壮成长,他们不是传统意义的“一节课名师”,而是有中山特色的精品课程“模块专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正呈现出成长为课程教学专家的发展态势。

我们相信,只要这样实实在在地抓下去,我们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与教研就一定能营造实实在在的生长课堂,建设实实在在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1-62.

(作者單位:中山市教育局教研室

广东中山528403)

责任编辑王清平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品德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
论茶的君子品德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